2022-2023学年北京市怀柔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11/13 7:0:2
一、阅读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论语》。其语醒豁、警策,因而很多语句成为格言,激励人进步。在语言修辞上,孔子可谓开山鼻祖,他最早提出“辞达而已矣”的观点。围绕“辞达”论,我们对《论语》的语言特色作一番探究,无疑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主体,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孔子“辞达”论的“直接现实”,自然依附于“仁”,表现“仁”。辞达,先得仁达,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德者必有言”就是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德”是前提,是根本;“言”由“德”生发,就会花繁叶茂,锦簇照人。“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意思是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这些讲的是“言”与“德”的关系:离开了思想品德的修养,“仁”的修炼,就无以言,难以“辞达”。
“辞达”,即要切合客观实际,孔子视之为语言准则,无论是在平生编述中,还是在日常言语中,都恪守不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记事述史或整理编次,只是阐述,而不创作,凭信历史,注重事实。孔子采用《春秋》为教材,在教授弟子过程中,自然要对史料进行考辨,对全书作整理,舍弃那些不合理的部分,留取其符合事实的记录。此外,古书在传抄过程中,时有文字残缺。在对阙文的处理上,孔子没有为了完整而随意填补,而是明知缺漏而不妄补。存在缺陷固然不好,但比起随意填补,造成影响的程度要轻一些。从“辞达”论出发,在日常言语中,孔子对那种阿谀奉承的“巧言”,既“耻”且恨。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耻”巧言,因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实深层原因在于“巧言令色,鲜矣仁”。
语言就其本身来说,无所谓好坏,但在应用的时候却优劣分明。能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促进交际任务的完成,达到预期效果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大至盟约、朝会,小至君子私语,各种场合言谈如若不当,轻则失礼受侮,重则干戈相加。孔子大概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感触颇深,十分注意在不同环境中语言表达的得体。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他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材料或语言手段,使语言运用达到自然、得体、精妙的境地,在实践中丰富了“辞达”论的内涵。在交际应用中,孔子还提倡慎言。“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指出了“慎言”的重要影响。“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是从品德修养来谈“慎言”的意义。“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从“行”难、“言”易的角度来论说“慎言”的道理。孔子倡导“慎言”,警示“得体”,在语言的应用上,必然不尚辞藻华丽,但也力求“言以足志”,达到交际效果就够了。“辞达”论的要义在于简明、得体、通达,绝不意味着言辞贫乏。整部《论语》,是“辞达”论的艺术范本,其中许多形象、隽永、警策之言,实为汉语宝库的颗颗珠玑。
材料二
《左传》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言辞如果没有文采是不会流传久远的。《礼记》也引用孔子类似的话“情欲信,辞欲巧”。而“言有文”“辞欲巧”的重要方法是设喻。
《论语》中的比喻句比喻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喻材独具特色,显示出隽永的意蕴。其中有很多“本体”与“喻体”看似相隔甚远,但表达效果让人拍案叫绝。学者钱锺书判定比喻优劣的标准集中在“本体”“喻体”两者差别的大小。比喻力求新颖、别致,就得扩大两者的差异——差异愈多愈大,对相同点的烘托愈有力度;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加出人意料。鲁国大夫叔孙武叔上朝时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子贡与仲尼相提并论,可谓浅陋至极。对此,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子贡以宫墙高“数仞”,说明孔子之“贤”非一般人所能认识。作为比喻,人之“贤”与宫之“墙”,本体和喻体风马牛不相及,怎可比附?但通过“窥见”“不见”的对比及想象进行关联,不仅说明了子贡自身“室家之好”显而易见,更表现出夫子“仰之弥高”的形象难以企及。《论语》中比喻的另一特点是“喻体”的取材,均贴近实际,来自生活。例如“君子不器”“割鸡焉用牛刀”,以这些取自日常生活的喻体来比喻那些复杂、抽象、深奥的事理,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至于一些以鄙琐污秽事物为“喻体”的比喻,亦可化腐朽为神奇。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所取“喻体”虽然有伤大雅,却妙趣横生。难怪老舍先生说“比喻是生活知识精巧的联想”。
《论语》中还有一种语言现象——“对偶”式论说的广泛运用。对偶这一语言形式在《论语》中经孔门师徒的锤炼,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
首先,对偶的句式,具有均衡美与对称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就字面义来说,“知”与“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格;二者对举所表达的意思是,君子既要修养出“知者”水一般的“动”,又要修养出“仁者”山一般的“静”。这样的对偶句式与单句相比,具有更和谐的韵律和更强的力度;形式上呈现出更为均衡、对称的美感。我们民族文化中讲对称、求均衡的审美心理,由此可见一斑。其次,对偶的句式,言简意赅。与那些长短不一的散句相比,对偶句由于视觉上的均衡与听觉上的韵律相结合,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工巧相粘附,所以能够更深地嵌入人们的心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既反对“质胜文”的粗鄙,也摒弃“文胜质”的虚浮,要求“文”与“质”相宜,配合得体,作为“君子”,应“文质彬彬”。这样的句子用对称句式,把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偏不倚地表达出来。再次,对偶式论述,对照鲜明且论说严谨。《论语》大量的对偶句,一远一近、一正一反,将事理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论说,引发读者向更深广的方面去延伸思考。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个对偶句,说过去的事已不可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一远一近的论述,意在警醒人不要沉浸在对过去的追悔之中,鼓励人把握未来,把今后的事做好。可以说,《论语》中的对偶句,不仅可以体现出孔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还可以折射出民族的文化和心理。
《论语》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不亚于世界任何一个思想家、政治家的“语录”。人们在日常言谈或著述中习惯性引用儒家这些警句格言的时候,不仅是在体味、延展其思想的内涵,同时也必然受到其“言有文”“辞欲巧”的语言特色的影响。
(两则材料均取材于张冠湘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随意填补导致的错误相比,文字残缺带来的问题更严重。
B.“巧言令色,鲜矣仁”实际上是孔子以巧言为耻的深层原因。
C.语言在交际应用中是可以区分出优劣的。
D.孔子注重语言谨慎得体与时代环境有关。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论语》中对偶句的特点的一项是
A.韵律和谐
B.句式整齐
C.言简意赅
D.内容详实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孔子将史料补充完整,再度加工创作而成。
B.本体和喻体二者差别大的比喻可能会更新颖、别致。
C.喻体即便是鄙琐污秽之物,只要贴近生活就是好的。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体现了巧妙的比喻手法。
(4)下列对《论语》词句的理解,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说法相符合一项是
A.“讷于言而敏于行”意在强调说很容易,就不如不说了。
B.“言以足志”意思是远大的理想值得用语言表达出来。
C.“仰之弥高”与宫墙之高的比喻呼应,凸显孔子的贤能。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指君子不应兼具粗鄙和虚浮。
(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论语》的语言特色并简述其体现在哪些方面。组卷:1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1)解释这则语录。
(2)《论语》中的比喻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这则语录中比喻的妙处。组卷:1引用:2难度:0.6
二、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与晋盟鄢陵。 盟:结盟 B.其来持两端。 持:坚持 C.乃执解扬而献楚。 执:捉住 D.于是登解扬楼车。 登:让⋯⋯登上 A.①楚庄王以郑与晋盟。 ②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 B.①晋闻楚之伐郑。 ②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 C.①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 ②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D.①大破晋军于河上。 ②宋告急于晋。
A.孤不能事边邑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
B.敢布腹心,惟命是听(我)可以安排心腹,一切听从您的命令。
C.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楚王赏赐(解扬)厚礼并(与他)立约,让(解扬)说反话。
D.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
C.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
D.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5)文中解扬和楚庄王都谈到了“信”。他们各自对“信”的理解是什么?二人是如何面对“信”的?组卷:8引用:3难度:0.5
三、(一)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游泰山(其六)
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释:①玉真:仙子名。②匏瓜:星宿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引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
B.在泰山静美的夜色中,李白独自一人抚琴、赏月、听松,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痛苦。
C.诗中“想象鸾凤舞,飘欣龙虎衣”等句与“霓为衣兮风为马”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此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
(2)李白《游泰山》(其六)描写泰山朵色,将实景与幻境融合,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3)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段)都描写了奇幻的色彩,简析两位作家笔下色彩描写的不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组卷:24引用:5难度:0.6
七、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对于“界”的认识,有人说,心有底线,守住边界;也有人说,科学无界,大爱无疆;还有人说,人无高下,界有高低,当自我修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说界”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组卷:17引用:2难度:0.7 -
13.作文。
灯塔是海岸、港口或河道用来指引船只方向的建筑物。最初,海上航行的人靠灯塔指引方向,后来,人们常用“灯塔”象征希望、智慧,比喻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人会因疲惫停下追寻的脚步,有人会因迷茫方向而怀疑求索的意义,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在人生的山重水复中,再次找到闪亮的灯塔。
请以“灯塔”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性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组卷:5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