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区市)协作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30 4: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神才能传世
王海滨 ①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传统画论对此多有论述。在主题性创作中,要激发中国画的创造活力、时代活力,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
②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有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对“以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了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复传神,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无疑具有显著优势。
③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从时代、人民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要求,思考“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性,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④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想将物象刻画得新鲜而富有活力,画家必须合理运用与主题精神相谐适的表现手法,这既是时代精品的创作要求,也是审美意境的重要评价标准。从中国画的特性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更多来自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大自然及其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与感悟,以及对外界形象的主观意象化艺术处理与塑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下,画家更应当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用心体验,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反复锤炼。
⑤在这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素材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艺术升华尤为重要。要想抓到“活鱼”,艺术家首先要以充盈的情感与澄澈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内心对表现对象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对艺术形象最重要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强化,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从而充分凸显艺术感受。因此,从本质而言,中国画创作者对于形象的把握,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如果画家在创作时无选择、无情感投入地照抄物象,即使能在技法上做到无比细腻,也会失去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堕入机械描摹与制作的泥潭。这种作品可能极为逼真,但必然少了鲜活和灵动的艺术气质,难以打动人,更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因此,“逼真”并非中国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如齐白石所言,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也是艺术精品与平庸之作的本质区别。
⑥要想获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艺术效果,主题性创作还必须远离程式化。画家创作时若拘泥于成法的制作,则有程式化的嫌疑。程式化创作很容易让画家失去创造力--艺术独创的过程总是艰辛的,肯定不如以驾轻就熟的艺术形式完成创作那么轻松,因此,在注重传承关系的中国书画领域,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在技法娴熟和已有的观念基础上,中国画创作者要勇于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保持艺术敏感度,将生活中感动心灵的瞬间完整记录下来,让内容与形式妥帖融合,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契合、刻记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情境。
(选自《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指出,画竹时要先仔细观察,做到“胸有成竹”,然后一气呵成。
B.“以形写神”不仅是艺术传统,更是时代要求。
C.“抓活鱼”比喻画家应选择生动鲜活的素材,避免陈旧熟套的素材。
D.苏轼言画竹“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说明绘画观察要细,下笔要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论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绘画作品如何做到“传神”的问题。
B.第二段引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句子,是为了论证“传神”的重要意义。
C.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引出话题,然后论述了绘画创作“传神”的意义和方法。
D.第五段引用齐白石的话,说明绘画并非照抄物象,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绘画要做到生动与鲜活,不仅要注重素材的搜集与艺术升华,还应远离程式化。
B.程式化创作更轻松,但却可能缺乏真切的艺术感受。
C.中国画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因而并不注重写实。
D.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用墨的浓淡虚实来体现景物的远近关系,体现了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8月24日,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东京电力公司开启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正式排海。此后的数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污染水将持续排入大海。日本强排核污染水入海,已经造成和将要带来的后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此举将对海洋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测。
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东电制定的2023年度排放“指标”为3.12万吨,但毫无疑问以后会大幅增加排放量。同时,因用水冷却熔毁堆芯以及雨水和地下水等流过,每天继续产生大量高浓度核污染水。日媒援引专家的话评估,今后漫长期间,核污染水将源源不断产生并排入大海。且不说用来“处理”核污染水的系统寿命如何、可靠与否,仅积年累月排放的氚等核素总量就非常惊人,其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影响无从准确评估,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此举对国际法治构成严重挑战。
日本向来标榜“国际法治”,尤其热衷于将“海洋法治”挂在嘴边,但其强行排海之举明显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等相关规定。2020年,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一份特别报告指出,福岛核污染水入海将影响生计和健康,涉及人权问题,但日方置若罔闻。日方无视“国际法治”尊严,违背国际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国际法治”。
此举将对靠海吃海人群生计影响深远。
对于受到核污染水排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福岛渔民等国内民众,日本政府准备了数百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补偿,但受影响的远不止日本民众,对太平洋沿岸邻国、太平洋岛国等各国民众都会带来损失。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犹在,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以海洋为生的人们势必带来打击。
此举打着“科学”名义损害了国际机构权威。
福岛核污染水处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态度问题。但日本处心积虑拉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站台,压制和过滤反对排海的科学界和环保界声音,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报告打压异议,态度蛮横,既污名了“科学”精神,又损害了本该秉公直言的国际机构声誉。
此举还充分暴露美西方及其媒体的“双重标准”。
美西方国家和大多数媒体对日本强排核污染水不仅不批评质疑,还默认纵容乃至站台背书。这固然与那些国家距离日本地理位置远、切身利害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正如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换作是非西方盟友排放核污染水,日本会怎么反应?美西方会怎么反应?答案不言自明,“标准”肯定换了。因为日本是盟友、是西方阵营,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
然而,无论日本政府如何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历史终将对此恶劣行径记下重重一笔。
——《新华网:日本核污染水强排入海贻害无穷》材料二:
——《中国新闻网》(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使得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
B.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但实际产生并要排入海的核污染水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C.此后的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污染将持续排入大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D.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主要是“标准”问题,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
(2)下列选项为《人民日报》关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评论金句,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的是
A.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能任由日方倾倒核污染水。
B.一倒了之,极不负责;混淆视听,更是违背良心!
C.行小善而铸大恶,守小礼而缺大德。
D.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
(3)新闻具有许多特点,请结合本材料及所学内容进行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雅舍[注]
梁实秋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②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③“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④“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共二,篱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唱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地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⑤“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棵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清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屋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⑥“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压手”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⑦“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1940年作于重庆【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命名为“雅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简洁自然,看似闲来之笔,但在描写“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篱墙”“泥灰”时,“孤零零”“瘦骨嶙嶙”“单薄”“可怜”等词语仍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B.文中说壁间不挂名公照片、博士文凭等,既有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亦有自我个性的张扬,即不攀附权贵,坚守独立人格。
C.“相鼠有牙”出自《诗经•鄘风》,原句为“相鼠有牙(一作齿),人而无止(通耻)”,表达的是对丧尽廉耻之人的诅咒嘲讽,文中亦有此念。
D.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对“雅舍”建筑方式、地理位置、内部陈设以及作者居处期间生活状况和感受的描写,含蓄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明明是陋室,作者却偏偏称其为“雅舍”,“雅”在何处?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在“T”字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里,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此刻,身处太空的6位中国航天员,承载了所有中华儿女对浩瀚星空的向往,注解了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也再次描下中国航天的进步足迹。
筑梦,追梦,圆梦。如果将空间站建造历程比作是自信自立自强的旋律,那么航天员的一飞冲天,恰似在太空中引吭高歌,代表着无数航天人迈向星辰大海征途的志气骨气底气。自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五号任务,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密集实施11次发射、2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如期完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空间站如约搭建,梦想如期而至,堪称完美的表现,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沉淀与强大实力,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激励着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的奋斗情怀。组卷:3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底之蛙”历来被用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却盲目自大的人。然而,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虽然见识浅薄,却因为自己能够“统辖”全井,所以生发出快乐与自豪来;可当它爬出洞口,发现天地的广阔、自我的渺小,它的内心也愈加惶惑,且不得不开始惧怕天敌的摧残了。
阅读了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