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班级开展“延续文化基因,传承以和为贵”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31分)
-
1.同学们围绕“和”的内涵展开了讨论,请你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信:“和”原作“龢”,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说文解字》中说:“和,调也。”所以我猜“和”的本义是 (1)
小安:先秦儒家思想就强调“和”在国力角逐中的重要性,正如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说:“(3)
小信:是的,此外,“和”还可以指个人的内心平和,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自然的运行规律中获得了内心的安宁与释然:“(5)
小安:嗯嗯,我在读古诗时发现“和”也可以指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如王维《竹里馆》中所绘:“(7)
小信:在我们的生活中,“和”也随处可见呢。如宣传家庭和睦的对联、标语等。我这里就有副对联,你能猜出上联是哪一句吗?
上联:_______
下联:熙风敞意,慈怀抒善可承情
A.和气宽心,厚德生良能载物
B.和谐有道,轻语柔言个个欢
小安:我选(9)
小江:听了你们的讨论,我发现“和”的内涵真丰富啊。组卷:10引用:1难度:0.6 -
2.同学们搜集到了一则有关“和”的智慧小故事,请完成相应任务。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樟为题凑②,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④为棺,赍⑤以姜枣,荐以木兰⑥,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⑦,无令天下久闻也。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注释]①棺椁guǒ:泛指棺材。②题凑:古代贵族死后,椁室用厚木累积而成,木的头端都向内,称题凑。③穿圹kuàng:指挖掘墓穴。④铜历:铜锅。⑤赍jī:把东西送给别人。⑥荐以木兰:荐,这里指“加入”。木兰,指香料。⑦太官:官名,为帝王掌管炊膳之事。
(1)请结合语境,推测加点字的词义,并参照示例写出推断理由。语句 词义 推断理由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通“诤”,直言规劝。 示例:从楚庄王的“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与左右大臣的“以为不可”中可见君臣意见不同,所以判断“争”是规劝的意思。 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 ① ②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③ ④
(3)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篇和本文联读,比较两文劝说方法的不同。
A.《出师表》
B.《邹忌讽齐王纳谏》
C.《诫子书》
(4)疫情期间,衢州进行全民核酸检测,某小区实行“上网课学生优先采样”,一位大妈以要回家烧饭为由强行插队,致使队伍停滞不前。请你选择一种身份,运用所学的劝说技巧,从“和”的角度对其进行劝说。
A.社区主任/村镇网格员
B.大学生志愿者
C.热心群众组卷:13引用:1难度:0.6
三、学校学生会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的科普活动,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参与完成相应任务。(24分)
-
5.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某个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的“峰值”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值,而是根据碳排放量的增速决定的。只要碳排放量还在增加,“峰值”就会被不断提高。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碳达峰与碳中和相辅相成。由于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总量相对固定,远远少于工业发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必须通过制定并实施碳达峰方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此外,碳排放峰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难度越大、耗时越长。
(来自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2021年10月3日)材料二:
在碳中和的解释里,要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需要通过植树造林来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提升森林吸附二氧化碳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深圳环保局介绍,假设每家每户每天少看1小时电视、节约1立方米的水和天然气、乘坐公共交通并且垃圾分类,那么1天可减少2.4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那么一年下来可减少918.2千克碳排放。
国家林业局研究,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大约18千克二氧化碳,按此计算,那么每家每户一年减少918.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51棵树。
(来自新京报《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2021年3月27日)材料三:
材料四:
碳足迹,顾名思义,就像人走在雪地上会留下脚印一样,碳同样记录着人类活动在环境中留下的印记。这里的“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在社会生活中,“碳足迹”就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通常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会用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碳”消耗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也就越大。虽然在科学界还没有固定的碳足迹测算标准,但联合国与某些环保组织制订了一些计算碳足迹的通用公式,各个国家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测算碳排量,并相互比较进行验证。中国在通用公式的基础上演算出了一套更符合我国本土国情的计算公式,以此帮助人们更直观的计算出碳足迹,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日常生活用电碳排放量(KG)=耗电量(度数)×0.785 日常生活用气碳排放量(KG)=用气量(立方数)×0.19 日常生活用水碳排放量(KG)=用水量(吨数)×0.91 自驾车碳排放量(KG)=耗油量(公升数)×0.785 长途飞机旅行(1000千米以上)的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
(来自生态环境部公众号《如何计算碳足迹》,2021年10月5日)(1)在收集整理“低碳知识”相关资料时,小明和小文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展开了讨论,请依据上述材料把对话补充完整。
小明:加大碳排放量,使碳排放更快达到目标峰值,根本不用等到2030年啊。
小文:我觉得你的理解有误,因为①
小明:原来如此,所以只有先“碳达峰”,才会有真正的“碳中和”。不过,实现碳中和更多的是国家行为吧,毕竟我们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
小文:那你也太小瞧自个儿了,②
(2)小文想在“低碳未来可期”展板专栏中添加一张图片,表达对未来低碳生活的信心,请你在材料三中选出一张图片,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四,在下面海报的相应处算出你的“碳足迹”,并在海报下方写一句宣传语,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4)为了号召大家践行低碳生活,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拟写一份倡议书,综合上述材料完成任务。
要求:①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②字数150字左右。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XX学校学生会
4月15日组卷:6引用:1难度:0.4
四、校团委宣传部向同学们征集以“我在抗疫的日子里”为主题的作品,请你参加。(40分)
-
6.
关于举办“我在抗疫的日子里”作品征集方案
一、活动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学校团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学校校刊
二、大赛主题
3月13日,衢州这座城市被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总有一些事让你难以忘怀,总有一些人让你记忆犹新,总有一些特殊的情况让你思绪良久……为了留下一些瞬间,为了铭记一些故事,为了凝聚一些力量,特开展以“我在抗疫的日子里”为主题的征集活动。
三、参赛对象:全校学生
四、参赛作品要求:
1、创作要求紧扣一个主题“我在抗疫的日子里”。
2、作品内容要求富含正能量,积极向上。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作品标题自拟,字数要求600-800字。
五、征文截稿时间:2022年4月30月
六、投稿方式
投稿至校团委邮箱511099181@qq.jye.ai
学校团委宣传部
4月5日以下提示也许能打开你的写作思路:
1.你可以虚构或讲述自己身边的抗疫故事;
2.你可以真实记录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与感受;
3.你可以通过书信与他人交流你的思想;
4.你可以用演讲等方式发表你的见解;
……组卷:5引用:1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