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必修1《第一单元》2019年单元测试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石遗先生曾谓:“论诗必须诗人,知此中甘苦者,方能不中不远,否则附庸风雅,开口便错。”确为不易之论。从形式上审查,普里查特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规范且近乎完美,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审美体悟做成可视化的数学模型,既易于理解又具有操作性。但这改变不了标准化时代“精致的平庸”的本质。
严格说,悟诗比解诗更重要。南宋严羽借禅喻诗:“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民国时期有教授讲诗,一堂课下来,只一首一首朗诵,顶多在精妙之处停顿,连声感叹。行家眼中,这种做法或者更贴近诗的本质:诗歌往往只表现情绪,传达情感,能触摸这种情感,感受语言的体温,也就够了。用分析、归纳与综合的理性思维去规训感性、直觉的艺术思维会适得其反。民国时期,学术体制化与管理表格化尚不发达,还能容忍如此行为。再往前看,释迦、孔子来教现代大学怕也难适应。释迦说法,多以色相示人,游戏神通,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亦多喜怒不测,言行每出其门人意料之外,有时极正经,有时却只开开玩笑。如此新鲜活泼,春光烂漫,很难保证不被习惯于标准化的管理者说成调笑宴宴。
全世界的学术圈越来越迷恋于自我发明的一套言说方式,甚至将这种言说方式视作身份证明,尽管经不起推敲与追问。对数字、公式、模型等理性语言的迷恋折射出论文价值的真实来源。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加速,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差不多都是以论文为呈现形式。在众多文体中,论文的优先地位得以彰显并逐渐巩固,科学研究范式获得众星捧月般的尊崇。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人文社会学往往被冠以人文社会科学之名,因为,不加上“科学”两字,很难在学科分类日益细琐的现代知识体系里占据一席之地。“五四”以来,科学与民主深入人心。崇尚科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怕的是将崇尚科学偷换成崇尚论文。
更可怕的是将论文变成一种变相的控制技术。但很不幸,本来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勇气与热情的论文正逐渐被资本主义精妙地胁迫与改造,变成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论文越来越八股,成为一套规训体系。因此,论文已经变成了一种标准化产品。从这个角度看,论文已经被普遍异化了,它本为寻求真理驱逐黑暗,但现实中大多数论文写作者却不得不将它与生存、待遇挂钩,变成不折不扣的干禄文字。
对平庸论文泛滥及所谓“学术规范”的诟病不可谓不多,董桥的评说直击要害:“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过度重视论文,造就了一个空前无趣的时代。只是,标准化造成才情与灵气流失,这样下去,只怕人们最后会分不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的区别。
(摘编自陈建华《标准化时代的文化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国时代有教授讲诗,淡化妙语连珠的理性分析,更注重通过感悟语言去触摸情感。
B.工业革命后论文更加得到重视,划时代的科学发现都以论文呈现,凸显了论文的科学性。
C.符合科学研究范式的论文更易得到青睐,人们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论文越来越被异化了。
D.论文已变成标准化产品,就像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愈加偏离它追寻真理的本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普里查特将审美体悟做成数字模型,易于理解又具有操作性,使诗歌鉴赏迈上新台阶。
B.石遗先生认为:论诗必须是知此中甘苦的诗人,即使没有达到目的,也离目标不远了。
C.南宋严羽借禅喻诗,认为论诗如论禅。把禅学融合于诗学之中,直接指出诗、禅相通。
D.董桥认为平庸论文如“半老女人”,受所谓“学术规范”的影响,论文变得了然无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迦强调用自身体悟去感召信徒,孔子寓教于乐。他们如果在当下教学很难不被调笑。
B.标准化时代下的论文越来越痴迷数字、公式、模型等理性语言,使得论文越来越模式化。
C.诗歌是生命的体验,需人们用感性、理性和直觉的艺术思维方式去感受她的美丽与哀愁。
D.在这标准化时代,可能人们无法理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所传达的春光易逝的无奈。组卷:9引用:2难度:0.7 -
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年的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联合国设立它的初衷是讨论一些由厕所引发的问题,希望通过全球人民的努力,共同改善环境卫生问题。
但是,拥有干净、数量充足的厕所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世界厕所组织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球仍有高达40%的居民(26亿)从未使用过冲水厕所。每年,全世界由于卫生设施缺失致使150万名未满5岁的儿童死于腹泻,比艾滋病和疟疾共同造成的死亡人数还高。
“全球没有厕所的人高达数十亿,这意味着,维持人类生命的水和土壤被大量未经收集或处理的人类排泄物污染,我们将环境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下水道。如此大规模的人体排泄物被直接排入环境之中,从而传播致命的疾病,对全球公共健康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卫生、干净的厕所可以拯救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环境卫生的改善,结合安全饮水和良好的卫生服务,每年可以防止84.2万尺死亡。其次,经过安全处理的废水很有可能成为能源、营养和水的负担得起的可持续来源。因而,厕所的革命,应体现在技术引领下的可持续发展。以技术革新为代表的厕所革命,将生活环境改造与生态环境发展相结合,将卫生清洁技术与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融为一体,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厕所革命也将有力推动卫生厕所向生态厕所转型。
目前,我国的厕所革命取得明显成效,厕所覆盖率已经由20年前的不到10%增加到今天的80%左右,但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厕所设施和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问题比较突出,仍然有24%的人口没有卫生厕所。
(摘编自《中国周刊》,2018年第12期)
材料二:
(摘自《2018-2024年中国公共厕所市场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的公厕经历了由露天公厕到传统旱厕再到水冲公厕的转变,同时公厕的设计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还兼顾到环保、城市的品位和人文关怀。现在进行的“厕所革命”需要进一步通过文化教化与理论引导,倡导培养良好的文明如厕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我国农村地区厕所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水,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资源化处理厕所废物,变废为宝,让“厕所革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重要一环。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只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坚持不懈推进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加长制约城乡文明提升的这块短板,更好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厕所革命:折射一个乡村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材料四:
眼下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各地城乡开展的厕所革命,终将逐渐地改变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那些最难以为人们所自觉到的深层的观念,亦即涉及排泄的行为、观念和环境的全面改观。
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中国的厕所文明已经和将要发展到怎样的高度,它也无法避免地具有脆弱性,这是因为支撑着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亦即复杂的城市上下水道体系,原本就始终是脆弱的。如果我们不把厕所问题局限于“卫生间”及其周边的那些有限的事项,而是把它和更为庞大的废水处理系统,和中国社会的水资源、水环境,和中国社会的公共性缺失等问题相互联系起来,那么,厕所问题其实就是中国社会总问题的冰山一角。眼下的厕所革命之于中国社会而言,还有很漫长的路程要走。
(摘自《厕所革命在中国》,《新华月报》2019年第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足够数量的卫生、干净的厕所,可以避免水和土壤被污染,减少致命疾病的传播,对于维护全球的公共健康来说意义重大。
B.2017年我国公共厕所投资市场规模与前一年相比增幅超过30%;2012一2017年,我国公共厕所投资年增幅一直处于20%以上。
C.在我国的部分地区,简陋的厕所设施使厕所问题成为制约着城乡文明提升的一块短板,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D.我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依然任重道远,厕所文明的脆弱性增大了支撑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瘫痪的风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厕所的演进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厕所革命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卫生厕所向生态厕所转型。
B.由材料二的数据可知近几年我国旅游厕所新增及扩建投资规模增速要明显高于普通公厕,这可能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关。
C.厕所能反映个人和公众的生活气质,因而也能映照出文明的程度,可以说,探讨文明的差距,可以把厕所的面貌作为切入点。
D.原本平常的生活设施,却被赋予“革命”之意,可见厕所革命绝不是盖个房了而已,而是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与否的制度革命。
(3)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的厕所革命?请结合全文,按照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顺序简要概括。组卷:63引用:4难度:0.7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之一,《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是《女神》的“催产婆”,这个人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年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
《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五四时期闻名遐迩的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所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9月11日《学灯》刊出。
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社”,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在8月29日《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十几首。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年1月宗白华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沫若凡有诗寄去,宗白华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郭沫若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郭沫若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现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对于《凤凰涅槃》和《天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它。”“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的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查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作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
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了他很大的鼓励,才使他有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锺子期”!
(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宗白华可以算是《女神》的“催产婆”,《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是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B.这篇传记通过记述宗白华发现郭沫若并扶植他“崛起”的故事,既赞扬了宗白华的伯乐之功,也肯定了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才华。
C.郭沫若对《学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没想到被刊载,这唤起他的胆量,他的生活和创作从此发生决定性的转折。
D.《学灯》之所以成为闻名遐迩的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与宗白华引入哲学、美学和新文艺,并将其与过去的学术讨论等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
(2)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崛起”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是如此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0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的诗歌是《为世界化妆》的节选,请在横线处补上合适的诗句。
画一个地方,
曲桥热情吻雾
①
寒冷无处安详。
阳光不锈,
万物健康疯长,
鸡犬鸣于夜,
②
故乡明月朗朗,
路虫鸣两旁。
画一个地方,
白云悠悠,
鸽子飞翔。
苛责非难消逝。
泪花凋零,
③
老妇檐下语飞扬,
牧童山腰歌荡漾,
校园书声琅琅,
欢笑遍山庄。组卷:13引用:3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腾讯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了自己的父母。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发朋友圈,其实就没有打算和父母分享,主要分享对象是同龄的好友们。据记者采访,他们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而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很失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亮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