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审美判断的论述蕴含着如下观点:审美作为道德的象征,是通往道德的阶梯。一个对美有着赏鉴和追求的人往往也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这正是康德将鉴赏判断的兴趣导向道德判断的深刻用意,判断力的媒介作用在此得到体现。然而,由于康德严守道德法则的先验性,将道德情感限制在经验层面“情”的属性里,因此同属于情之范畴的审美与道德之间就产生了罅隙,判断力的媒介作用也被弱化。审美判断没有利害性,但它会导向一种道德兴趣,而这种道德兴趣在趋向道德律以后,又会反过来激发我们对美的敏锐感受,引导我们对美的鉴赏进入更高层次。善于发现美的心灵虽然不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但一定不是粗鄙不堪的。因为对美的无利害的鉴赏已经使他们在面对低俗癖好时具备了一定的抵御能力。在康德看来,优美与崇高都能激发人们的感情,崇高激发出敬重之感,一切崇高的形象都易于引起我们内心的敬重甚至敬畏;优美则引出爱慕之情,所有优美的事物都会引起我们的愉悦感。关于崇高,巍峨的高山,喷薄而出的朝阳……这些形象都能在我们内心唤起敬重甚至敬畏之感。非但大自然的崇高形象对我们的内心能够起到上述作用,人性的崇高更易在我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慷慨赴义的英雄也会在我们内心唤起敬重之感。一个沉浸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中的人,自身就具有一种道德兴趣。自然美展示了这样一个理念:大自然的终极目的是成就有道德的人。而只有自身已经具备道德兴趣或教养的人,在静观自然美时才能体认到这份道德使命,因为这种兴趣和教养孕育出的道德情调会自然地赋予自然美以种种象征。总之,崇高和优美均蕴含着道德性质。然而,要想将其从人心中激发出来以达到普遍的道德律还需要共通感。
          美的共通感使道德情感导向普遍的道德律,道德律又使得美更具道德象征的力量。之所以说“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因为审美活动与人类的道德之间有着内在联系。面对同一个对象,有些人会觉得美,另一些人未必有同感。我们如何有理由要求所有人都认为某一物是美的?这个问题在经验层面上很难回答,但对于康德而言不是难题,只需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上说即可,亦即从先验的层面考虑。当我们说一朵花是美的,似乎理所当然地将“美”这个属性视作花本身具有的,即它是花的客观属性。实则不然。康德认为,我们之所以将花的美客观化,是因为我们先天具有一种共通的情感,它能够使我们达成主观上的普遍认同。从审美活动的性质来说,这一共通感当然不是普遍性的概念或规则造成的,而是情感导致的,是人同此心的结果。相信在鉴赏判断中能达成共识,作为审美理想,其对象实质上是人自身,是综合了各种智性概念和人格完善性的人。其实,对此理想的追求本身已经具有道德性了。然而,在康德看来,审美中的共通感,其本质依然是“情”,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情感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亦属于“情”的范畴。康德亦承认,道德情感虽不是道德本身,却能充当道德的动机,对道德的敬重会促使我们做出道德的行为。尽管它可能只是朴素的,不是出于法则的行为,毕竟已经是导向道德律的幽径了。当我们将“美是道德的象征”置于情理双彰的阐释模式中,不再仅将道德情感限制在情的单一属性里,因而割裂情一理的本质联系,就会发现由优美和崇高中蕴含的道德性质,到本属于情之范畴的道德情感,最终导向了道德律。此时,道德情感已是兼具情、理属性的了,是审美和道德之间的桥梁。借助它,审美才能实现向道德的平顺过渡。
    (摘编自郭瑞《美,道德的象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判断会导向一种道德兴趣,进而趋向道德律,最终引导我们进入对美更高层次的鉴赏。
    B.审美是通往道德的阶梯,一个对美有着赏鉴和追求的人很难不是有德行而且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C.康德严守道德法则的先验性,弱化判断力的媒介作用,从而导致审美与道德之间产生了罅隙。
    D.美的共通感体现了审美活动与人类的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美是道德的象征”成为可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康德的理论为支撑,深入地论证了审美如何才能实现向道德的平顺过渡。
    B.文中对自然美的论述,体现了外因还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的原理。
    C.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举例分析为主,兼顾说理分析,两者互为支撑,论证严谨。
    D.文章对审美中的共通感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有力地阐述了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面对一切崇高的形象时易于从内心激发出敬重感和愉悦感,无论是大自然的崇高还是人性的崇高。
    B.一个能在静观自然美时体认到道德使命的人一定是具备道德兴趣或教养的人,因为大自然的终极目的是成就有道德的人。
    C.从先验的层面考虑,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美”是花的客观属性,是基于先天的共通感产生的,是人同此心的结果。
    D.道德情感之所以能成为审美和道德之间的桥梁,是因为它具有情的属性,借助它,审美才能实现向道德的平顺过渡。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零工经济正在加速冲进市场。2020年,我国零工经济有2亿人就业。它的呈现方式日益多元,既有传统行业里的临时就业,也有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的新职业,如网约车司机……
          零工经济与传统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不同,工作时间和方式更为灵活,也更讲求供需双方的快速匹配。同时,随着“95后”“00后”进入就业市场,打零工的意义正在从谋生向实现个人价值过渡。零工经济正变得“大有可为”,成了稳就业和老百姓增收的重要渠道。
          当前,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零工经济更偏向劳务共享,而非知识技能共享,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于一些“60后”“70后”来说,早年间,由于学历不高、专业技能不足,在家乡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外出打零工成为必然。但零工经济的崛起为当地就业者带来了便利,也为企业节省了成本。然而,零工的劳动关系得不到保障、收益不稳定、福利待遇不足,缺乏普丹通道和职业积累、无法兑现工伤保险、企业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来来,零工的技能将会朝着技能高端化、多样化以及工作方式更灵活的方向发展,为了提高议价能力,“劳动者必须拥抱技能”。
    (摘编自《从求生存到谋价值,小镇“零工经济”的变与困》)
          材料二:

    (摘编自《2019年中国县城零工经济调查报告》)      材料三:
          发展“零工经济”和保障从业者劳动权益不可偏废。要实现“零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让从业者感受到新职业的温度。人社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平台用工关系,为从业者构建权益“防护网”,为“零工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为从业者创造更公平的就业机会、更安全的从业环境、更充足的社会保障,是市场经营者和吸纳就业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全职还是兼职,企业都应重视从业者的人身安全,维护其正当权益。
    (摘编自龚文静《让新职业更有时代的温度》)      材料四:
          传统劳动力市场中雇佣歧视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性别,地域、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某些劳动者获得较少的工作机会。个体因素包括口音、着装方式,年龄等,在零工经济中较少受到歧视。零工经济通过提供的更廉价、更快捷、更灵活的劳动力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平衡了地域间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新契机。首先,网络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完成工人与客户公司进行最优匹配,使得生产效率得以提升;其次,零工经济可以帮助个体寻找到更广泛的工作机会,从而减少就业不足现象的发生。零工经济通过灵活的工作时间,赋予数以千万计的包含家庭主妇、残疾人在内的个体释放价值的机会;最后,零工经济灵活的就业地点降低了地域对劳动者的限制和雇主的议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人口流动,为欠发达地区留住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有研究显示,零工经济使得贫困人口面临更大的生活挑战。首先,零工经济最为诟病的是其没有保障性的工作条件,员工成为缺少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新阶层;其次,零工经济使得收入分化日益加剧,价值分配有失公平。劳动者承担了大部分的生产成本和风险,还必须承担社会保障的所有费用,并且需要进行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以胜任工作。
    (摘编自吕翠《零工经济研究中的矛盾梳理及未来研究展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零工经济发展蓬勃,不但参与的人数多,而且呈现方式日益多元,既有临时性就业,也有新职业。
    B.以前我国零工经济从业人员以学历不高、专业技能不足的“60后”“70后”为主,但现在以“95后”“00后”年轻人为主。
    C.零工经济已成为我国老百姓增收的重要渠道,从职位选择来看,互联网兼职受到了较多人的青睐,占比接近42%。
    D.对于零工经济的崛起,我们要辩证看待,它虽能给国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也会让贫困人口面临更大的生活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零工经济发展会有一个劳务共享到知识技能共享阶段,我国的零工经济处于前者,从层次上看,要低于发达国家。
    B.从零工人员的年龄与学历情况来看,2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人员较少,本科以上和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员都少。
    C.我国对从事零工经济人员的权益保障十分重视,国家下发文件对此进行规范,市场经营者和用工企业要负起责任。
    D.同为雇佣关系,传统劳动力市场中会歧视某些人,而零工经济市场中只会对整体阶层歧视,并无针对个体的歧视。
    (3)如何保障我国零工经济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格比的小堂倌
    狄更斯
          我是马格比的小堂倌,这就是我的身份。
          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瞧这儿,我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伙计,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
          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
          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者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享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只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有一个彬彬有礼的外国人,摘下帽子,要求我们的老板娘和女士们给他“一小杯白兰地”,她们只是透过他望着他背后的铁路,毫无反应,他只得亲自动手,大概这是他本国的习惯,这可不得了,我们的老板娘顿时怒火直冒,来不及搽发蜡,便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外国人吓得脸色发白,耸起肩膀惊呼道:“我的上帝,这是怎么回事?”
          我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我们的老板娘才想上法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注]怎么经营饮食业,好作个比较,明确认识到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我们几个女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国,没有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业已证明的真理?然而老板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
          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有时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便让他拿着开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了。几个女招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汪的,仿佛他没有把芥末撒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得,真是妙不可言!
          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刻,在梳洗室报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
          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这些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整个设计华丽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情互相媲美。
          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脚边。她们后面,一般人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倌。那便是在下。
          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
          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他是一头蠢驴。”
          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育吗?”
          嗤夫太太说道:“可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
          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叫他进来。”
          我把他叫了进来。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身带着开塞钻。他辩解说这是“习惯力量”。
    “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上帝,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听着!站在这儿别动,把背靠在墙上。”
          老板娘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
          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加这大合唱表现了一点意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
          老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
    “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狠狠瞪了斯尼夫一眼,“那个大逆不道的国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夸张——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物!”
          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
          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到,不,简直可以说彬彬有礼!”
          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
          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
          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肩上,向你指出哪位是我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夫太太。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了,因为那天夜里他就失踪了。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
    (有删改)
    【注】“食蛙者”是法国人的外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段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嘲讽的口气与读者对话,指出马格比车站饮食店最大的骄傲是从不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确立了全文讽刺的行文风格。
    B.小说中将几个女招待取名为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这样的命名颇具嘲讽意昧,直白形象地写出了她们对待客人的服务态度。
    C.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
    D.小说通过种种夸张描写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在这样的对比下,人们更易反思自我、他人和社会,达到教化的作用。
    (2)文章最后画横线处,为什么“我说不清楚”?“开塞钻”为什么最后依然留在店里?
    (3)狄更斯在人物塑造方面独具匠心,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组卷:11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了及时、有效控制疫情,一旦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各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门将会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病毒基因测序等疫情信息,科学划定一定区域,短时间内进行该区域内全部人员新冠肺炎核酸检测。
          但是病毒是个狡猾的微生物,它会通过不断的改变自我,也就是用变异来适应宿主环境。核酸检测①
     
    。但是无法发现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异,基因测序就是一个放大镜。②
     
    。目前大家熟知的德尔塔株、奥密克戎株,以及之前的阿尔法株、贝塔株,都是通过基因测序发现新冠病毒在DNA水平上的不同而命名的。通过基因测序我们还③
     
    ,例如2021年10月份发生在遵义的病例,广西疾控中心就通过基因测序,将获得的结果与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结果做比较,发现它们都高度相似,因此得出遵义的这起新冠疫情与内蒙古、甘肃的疫情是同一传染源的结论,为我们的疫情判断和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组卷:7引用:8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鸽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生出“中国式××”等说法。2012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凄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4届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开幕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倒数,历经二十四个节气,最终落至“立春”,盛会缓缓拉开帷幕。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数,惊艳世人,被誉为“中国式浪漫”。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