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天河英才高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元素,穿汉服也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多万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消费时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国潮”。
国潮作为现代时尚景观中的独特呈现,其创意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外在形式则吸纳并融汇了当代大众审美。这种先锋与复古碰撞的创意,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青少年群体之中颇具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搭上国潮的列车。除了已经流行起来的汉服、破圈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成为各大景区标配的特制文创雪糕,白酒、口红、家具、家电、电子产品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品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国潮款”。
随着工业化的完成,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我国也在朝这一方向加速推进。在后现代社会,商品不再是仅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而更具有符号价值,人们消费某种商品,更多是为了获得商品所承载的符号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购买和消费国潮产品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在使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国潮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关键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走进并了解传统文化。国潮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可是,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这些附庸风雅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不过是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的“包装纸”。还有一些国潮产品在设计中跟风猎奇,把诗文字词、典籍图画、车马舟船等古风元素进行生硬嫁接或胡乱杂糅,通过所谓后现代艺术化处理装饰门脸以示复古。更有甚者,张冠李戴,把日韩风当成国潮范。如此的国潮产品,降低自身文化品位事小,阻碍文脉传承事大。
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同时还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解决好文化内涵与文化运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还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国潮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它应该是人们潜意识对自己文化产生的一种虔诚信仰,对自己历史的自觉传承。中国品牌的潮流之势兴起于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理应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筑牢品牌自信、反哺当代文化,拉紧彼此共生共荣的纽带。因此,国潮产品不能投机取巧,其发展的动力及意义应该落脚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新,用现代商品的新颖形式实现文脉的自觉传承。
(摘编自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材料二: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为中国自主品牌汇聚了葳蕤蓬勃的发展动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恢复一枝独秀,充分展现出大国实力,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空前提升,为“国潮”势如破竹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的中国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开始替代日韩、欧美品牌,成为市场主力。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体现了国家实力壮大后民族自信的巨大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双创”复兴,为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无论是承载着华夏千年文化与审美的汉服出圈,还是今夏各大旅游景区文创雪糕的刷屏大战,抑或是走红的黄鹤楼诗词瓶,近年来备受大众追捧的国潮热点,几乎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子。国货品牌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既实现了品牌自身的革新重生,也助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碰撞融合。备受关注的“国潮”文化,体现了经济转型升级与文化自信提高的同向同行,本质上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成果与反映。
《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国货消费中,“后浪”积极性明显高于“前浪”,90后年均支出5307元购买国货。身穿“中国李宁”LOGO的卫衣、脚踩回力鞋,成为当下青年人彰显时尚与个性的一种方式。新消费背景下,“网生一代”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认知和理念不同于从前,不再盲目追随国外品牌,开始选择“潮流时尚”与“品质、性能、价值”并重的中国品牌。他们以此来表达自我主张和生活态度,获取价值归属和身份认同,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品牌星火燎原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光明网《“国潮”澎湃如何更好彰显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融汇传统文化与大众审美,是先锋与复古的碰撞,在青少年群体之中颇具吸引力。
B.国潮产品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却依然受追捧,是因为迎合消费者关注其符号价值的心理。
C.产品设计之初处理好内在品质和营销手段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D.国潮文化的火热既与经济转型升级密不可分,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输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国潮”现象,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商品,赢得了消费者青睐,催生了国潮现象。
C.国潮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本土潮流品牌的打造,也延伸到对文化自信的唤醒和历史的传承。
D.消费观与以前不同的“网生一代”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拓展了中国品牌的发展空间。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国潮”现象实质的一项是
A.某国货美妆品牌与饮品公司跨界联名推出特色风味鸡尾酒,首发后短短数十秒即全部售空,甚至怀旧感的酒瓶也被炒作到数百元。
B.某“宫廷风”茶饮品牌凭借宫廷茶艺国风包装,一经上市即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众多企业紧随其后纷纷效仿,打造自己的“国风”品牌。
C.故宫出版社联合真人密室逃脱游戏推出《迷宫•如意琳琅图籍》互动解谜书,把历史知识融入解谜探索环节中,寓教于乐,备受推崇。
D.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很多品牌将“龙凤呈祥”“花开富贵”,传统年画“土味”配色和各类纹样设计到产品中,以求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如何让“国潮”更具生命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木前传(节选)
孙犁 在谁家院里,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吸引了他们。木匠的手艺,多么可爱啊!还有升在墙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来熬鳔胶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剥噼剥的声音,也实在使人难以割舍。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家什么时候也能叫一个木匠来做活呢?当孩子们吃晚饭的时候把这个愿望向父亲提出来,父亲生气了:“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东那里当学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凿子打交道了。”
黎老东是这个村庄里的唯一的木匠,他高个子,黄胡须,脸上有些麻子。看来,很少有给黎老东当徒弟的可能。因为孩子们知道,黎老东并不招收徒弟。他自己就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都不是木匠。
欢乐的机会,也总是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里的街上,就又会有叮叮当当的声音和一炉熊熊的火了。这是傅老刚的铁匠炉来村里了。麦收和秋忙就要开始了,镰刀和锄头要加钢,小镐也要加钢,他们还要给农民们打造一些其他的日用家具。
傅老刚被人们叫做掌作的,他有五十岁了。他的瘦干的脸就像他那左手握着的火钳,右手抡着的铁锤,还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铁砧的颜色一样。他那短短的连鬓的胡须,就像是铁锈。傅老刚是有徒弟的。他有两个徒弟,大徒弟抡大锤,沾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风箱和做饭。小徒弟的脸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然而他高仰着头,一只脚稳重地向前伸展,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忽忽响动的大风箱。孩子们围在旁边,对他这种傲岸的劳动的姿态,由衷地表示了仰慕之情。
喂!当师父从炉灶里撤出烧炼得通红的铁器,孩子们一哄就散开了,随着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在他们的身后飞舞着。
如果不是父母来叫,孩子们是会一直在这里观赏的,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些什么道理来。是看到把一只门吊儿打好吗?是看到把一个套环儿接上吗?
铁匠们每年要在这个村庄里忙一个多月。早晨,人们还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就听到街上的大小铁锤的声音了;天黑很久,他们炉灶里的火还在燃烧着。夜晚,他们睡在炉灶的边旁,没有席棚,也没有帐幕。只有连绵阴雨的天气,他们才收拾起小车炉灶,到一个人家去。他们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黎老东是好交朋友的,又出过外,知道出门的难处。他和傅老刚的交情深厚,他不称呼傅老刚掌作的,也不像一些老年人直接叫他老刚,他总称呼亲家。
亲家是叫得很熟了。“亲家,亲家,你们到底是干亲家,还是湿亲家?”人们有时候这样探问着。
“干的吧?”黎老东是个好说好笑的人,“我有六个儿子,亲家,你要哪一个叫你干爹都行。”
“湿的也行哩!”轻易不说笑的傅老刚也笑起来,“我家里是有个妞儿的。”
但是,每当他说到妞儿的时候,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在冷水桶里猛丁一站,立刻就变得阴沉了。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儿一人在家。
“明年把孩子带来吧。”晚上,黎老东和傅老刚在碾棚里对坐着抽烟,傅老刚一直不说话,黎老东找了这样一个话题。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捅开老朋友的紧紧封闭着的嘴,使他那深藏在内心的痛苦流泄出来。
“那就又多一个人吃饭,”傅老刚低着头说,“女孩子家,又累手累脚。”
“你看我。”黎老东忍住眼里的泪说,“六个。”
这种谈话很是知心,可是很难继续。因为,虽然谁都有为朋友解决困难的热心,但是谁也知道,实际上真是无能为力。就连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徒然的了。
这时候,黎老东最小的儿子,名字叫六儿的,来叫父亲睡觉。傅老刚抬起头来,望着他说:
“我看,你这几个孩子,就算六儿长得最精神,心眼儿也最灵。”
“我希望你将来收他做个徒弟哩。”黎老东把六儿拉到怀里说,“我那小住女儿,也有他这么大?”
“六儿今年几岁了?”傅老刚问。
“九岁。”六儿自己回答。
“我那女儿也是九岁。”傅老刚说,“她比你要矮一头哩,她要向你叫哥哥哩。”
…………
到了村里,先投奔了黎老东家。黎老东很是高兴,招呼左邻右舍的女孩子们来和小客人玩。
“你叫什么名儿呀?”那些女孩子们问她。
“我叫九儿。”小客人回答。
“你姐妹九个?”女孩子们问。
“就我一个哩,”小客人说。
“那你为什么叫九儿?”女孩子们奇怪了,在我们这里,谁是老几就叫几儿,比如六儿,他就是老六。”。
“这是我娘活着的时候,给我起的名儿。”小客人难过地说,“我是九月初九的生日哩。”
和女孩子们玩了几天,和六儿也就熟了。六儿背着红荆条大筐,提着小镐儿,扬长走在前头,九儿背一个较小的筐子,紧跟在后面,走到很远很远的野地里去。
六儿不喜欢在村边村沿拾柴,他总是愿意到人们不常到的地方去。他忽然轰起一个窠卵儿鸟,有时候他又追赶一只半大不小的野兔儿……
“我们赶紧拾柴吧。”九儿劝告地说。
“忙什么?”六儿说,“天黑拾满一筐回去就行。”
她慢慢地走在草地里,注视着脚下。在一处做个记号,又察看着。后来,他把柴筐扔在一旁,招呼着九儿:“你守住这个洞口,不要叫它从这里跑了。”
他回到做记号的那里,弯下腰,用小镐儿飞快地掘起来。
这天,他们高兴地捉住了一只短尾巴的小田鼠,晚上带回家里来,装在一只小木匣里。第二天,风很大,他两个没有到地里去,在六儿家里玩。父亲出去做活了,六儿拿出小田鼠来,对九儿说:“它在匣里住了一夜,一定很闷,我们叫它在地下跑跑吧。”
“捉不住了,怎么办?”九儿说。
不要紧,你把水道守住就行了。六儿把小田鼠放在地下。起初小田鼠伏在他的脚下,一动也不动。六儿嘘它,跺脚轰它,它跑开了,绕着房根儿转,突然钻进了一个洞。
六儿急了,他问九儿:“你看瓮里有水没有?”
“瓮里干着。”
六儿抓起瓢来,跑到咸菜缸那里,掏来一瓢盐水,灌进了鼠洞。但是不顶事。
六儿失去了小田鼠,心里很难过。九儿心痛那一瓢盐水……
童年的种种回忆,将长久占据人们的心。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老东是村子里唯一的木匠,有六个儿子;傅老刚是每年春末夏初总要来这里忙活的外乡铁匠,家中只有亡妻留下的女儿九儿。
B.铁木二匠劳作时“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噼剥噼剥的声音”“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吸引了孩子们并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C.傅老刚赞赏六儿长得精神且心眼灵,黎老东希望傅老刚将来把六儿收做徒弟,这些内容表明两人确定了九儿将来会嫁给六儿。
D.六儿与九儿是小说塑造的两个重要人物形象,两人一起去拾柴,一起去捉田鼠,一起玩耍,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成了好朋友。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绘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干活的场面,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生活情趣。
B.“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立刻就变得阴沉了”,神态描写很生动,符合人物身份。
C.“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捅开老朋友的紧紧封闭着的嘴”,把关于孩子的话题比作一把钥匙。
D.小说将叙事融入描写当中,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和大量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3)《铁木前传》中说“铁木二匠一向亲密合作,互相关照,有着深情厚意”,文本哪些地方体现了铁木二匠之间的亲密关系?请简要说明。
(4)小说中的九儿后来成了进步青年,而六儿是人们帮扶的对象。对二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读者并不感到诧异,因为文本已经做了铺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6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①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②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中是最大数,③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各用一个短语按顺序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组卷:4引用:8难度:0.6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身影:在工厂车间,青年工人精益求精,就是为拧好每一个螺丝,焊好每一个接头,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田间地头,青年农民,使用科技,就是为粮食增产,土地增效,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训练场上,青年健儿以过硬的作风和惊人的毅力,向世界顶峰发起冲锋,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上高扬;在大街小巷,快递小哥冒风雨,顶烈日,抗严寒,为千家万户传送幸福与温暖;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担大任,挑大梁,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服务人民等等。
材料二: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材料三: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新时代中国青年把平凡的岗位作为成就人生的舞台,用艰辛努力推动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一个光明的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5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