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云南省“3+3+3”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5/1/6 11:3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电力基础设施保持适度超前发展,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转变。尽管电力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部分时段、部分区域依然出现了供应偏紧的情况。“十四五”时期,我国用电负荷和用电量预计还将继续增长,需要进一步强化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与此同时,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新型电力系统尚处于发展初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等挑战。要补齐这些短板,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成为必然选择。
          国家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对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而言,联网主要包括发展特高压输电通道等;补网主要包括优化完善主干电网布局,加强城市配电网改造升级和坚强局部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以完善农村和边远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强链主要包括加强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智能化水平等,让电力系统变得更加灵活智能,推动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加快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丁怡婷《智能电网,提供强劲电力支撑》)材料二:

    (摘编自东吴证券《2022年数字经济智能电网行业研究报告》)材料三:
          鼓励和促进用户参与自身运行和管理,是智能电网一大重要特征。对供电公司而言,掌握了用户的需求,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供求关系。通过调节用户的用电时间,便可有效提高电网终端用电效率,削峰填谷,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减轻电网负荷压力。而对于用户来说,电力消费成为和手机话费一样,可以选择性的消费。
          我们传统的发电一般都是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现在核电也在逐步发展中。而光伏发电、风电、地热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过去都很难和传统电网相连接。而智能电网将改变这一现状。智能电网会简化新能源发电入电网的过程,通过改进的互联标准将使各种各样的发电和储能系统容易接入,做到“无缝接入、即插即用”。
          在过去,电能的生产是一次性的,生产出来就必须立刻用掉,很难实现大容量储存。而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将是重头戏。无论是集中式的大容量的储能电站,还是分布式的小容量的储能电站,甚至小到电动汽车电池的储能作用,乃至太阳能路灯的储能电池等等,都是智能电网中的各种储能形式。
    (摘编自电子制造工艺技术《智能电网到底怎么回事?》)材料四:
          促进我国电力低碳发展,要从理念上牢固树立电力在推进能源和经济发展中对建设低碳社会有重要作用的意识。要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对中国能源系统进行优化。因此,要以低碳发展为统领,全面梳理能源、电力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统一完整、协调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再由各地方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制定适宜的地方法规。
          能源转型中各种能源的比例大小即竞争力大小,关键还是取决于在考虑了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生态保护、能源安全、二氧化碳控制等要求后的经济性。无论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还是天然气燃机发电的发展,还是新能源的发展等,在政策制定中都应把阶段性碳目标与成本效益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全面优化。
          我国已经明确了采取市场机制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能源革命、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但由于电力工业具有公用性质和英雄产业性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挖和监管的作用。因此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与能源、电力、环保、低碳、节能各主管部门的关系,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央企和民企的关系,厂网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关系都是电力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关口”,任何一个“关口”不畅都会影响低碳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通过市场机制让企业自主选择电力低碳发展的道路,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到企业手中。
    (摘编自《智能电网促进低碳社会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电力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加强,已经能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B.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可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证碳中和目标实现。
    C.智能电网时代到来之前,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产生的电能不能和传统电网相连接。
    D.以电力为中心,优化能源系统,对促进我国电力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4-2020年,中国220kV以上输电线路长度逐年增加,输电线路长度同比增长率在2015年最低。
    B.2007-2019年,中国110kV及以下输出线路长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输电线路长度同比增长率逐年增加。
    C.我国在大力发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开始逐步进行电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D.十四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步入新阶段,配电网智能化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核心工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力领域联网、补网、强链、是经济运行、能源转型的重要动力。
    B.智能电网时代,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来购买电能、选择用电。
    C.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不断进步,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D.促进电力低碳发展,需要考虑阶段性碳目标,更要考虑成本效益。
    (4)请结合材料四概括如何促进电力低碳发展?
    (5)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大力规划智能电网建设和改造?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喀布尔人
    泰戈尔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就在我书桌旁,靠近我脚边坐下来,用手轻轻地敲着自己的膝盖玩。
          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间敏妮说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她开始大声地叫他。“哎!”我想,“他要进来了,我这第十七章永远写不完了!”就在这时候,那个喀有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这孩子。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赶紧跑到妈妈那里去躲起来了。她稀里糊涂地认为这大个子背着的口袋里也许有两三个和她一样的孩子。这时那小贩已经走进门里,微笑着和我招呼。
          当时我想既然已经把他叫进来了,我就停下来买一点东西。我买了点东西,开始和他谈到俄国人、英国人和边疆政策。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我发现,喀布尔人用干果和葡萄干这种有力的贿赂,把这孩子当初的恐怖克服了,现在这两人已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的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那些秋天的早晨,正是古代的帝王出去东征西讨的季节,我却在加尔各答我的小角落里。我从来也不走动,心灵却在世界上漫游。看到这个喀布尔人,我立刻神游于光秃秃的山峰之下。我似乎看见那连绵不断的、驮着货物的骆驼,一队队裹着头布的商人,有的带着古怪的武器,有的带着长矛,从山上向着平原走来。
          我似乎看见——但是正在这时,敏妮的母亲就要来打扰,她央求我“留心那个人。”我总是笑一笑,想把她的恐惧慢慢地去掉。但是她就会很严肃地向我提一些严重的问题:小孩从来没有被拐走过么?在喀布尔不是真的有奴隶制度么?
          因为这样的事没有根据,那么不让这个人到我们家里来似乎是不对的,所以他们的亲密友谊就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每年一月中旬,拉曼,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当敏妮笑着跑进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的时候,年纪相差得这么远的这两个朋友,沉浸在他们的往日的笑声和玩笑里,我也就觉得放心了。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在盛怒之下,这犯人正在乱骂他的仇人。忽然间,在我房子的凉台上,我的小敏妮出现了,照样地喊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拉曼四头看她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有夹着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到关于那只象的问题。
          因为蓄意谋杀,拉曼被判了几年的徒刑。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连我的快活的敏妮,也把她的老朋友忘了。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早晨是晴朗的。雨后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阳光就像纯金一般灿烂,连加尔各答小巷里肮脏的砖墙,都被照映得发出美丽的光辉。打一清早,喜事的喇叭就吹奏起来,每一个节拍都使我心跳。拍拉卑的悲调仿佛在加深着我别离在即的痛苦。
          我的敏妮今晚就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院子里,要用竹竿把布篷撑起来;每一间屋子和走廊里要挂上叮叮当当的吊灯。我正坐在书房里,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带着口袋。但是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拉曼?”我问他。“昨天晚上,”他说,“我从监狱里放出来了。”
          这些话听起来很刺耳。“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他立刻转身往外走,但是走到门口,他迟疑了一会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工夫?”他相信敏妮还是像从前那个样子。他以为她会像往常那样向他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他又想象他们会和往日一样地在一起说笑。事实上,为着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来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和葡萄,好好地用纸包着,这些东西是他从一个老乡那里弄来的,因为他自己的一点点本钱已经用光了。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递送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说到这里,他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张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在他的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婚礼的喇叭吹起来了,温煦的秋天的阳光倾泻在我们周围。拉曼坐在这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光秃秃的群山。
          我拿出一张钞票来,给了他,说:“回到你的家乡,你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因为送了这份礼,在婚礼的排场上我必须节省一些。我不能用我原来想用的电灯,也不能请军乐队,但是我觉得这婚筵格外有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和她的独生女儿重逢了。
    【注】①银角子,一种印度货币名。②拍拉卑,一种印度音乐出调名。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敏妮对喀布尔人由好奇到害怕再到信任的心理变化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展现了她单纯天真的天性。
    B.拉曼把银角子“不在意地接了过去”,最后又给了敏妮,是因为他把对女儿的情感投射到了敏妮身上,认为给果子与买卖无关。
    C.“我”的妻子对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害怕孩子被他拐走了,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这说明妻子是一个多疑的人。
    D.“我”是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我”给拉曼钱让他回国与女儿团聚,说明“我”理解他的情感,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的开端,拉曼第一次见到敏妮,就对她很感兴趣。这个悬念的谜底,与拉曼的人生遭遇有关,也影响了故事的结局。
    B.拉曼的口袋作为一个重要的细节,标志着他的职业、本钱乃至命运的变化,也标志着他和敏妮之间友谊发展的情况。
    C.本文的情节并不离奇,但故事仍有波澜,临近结尾情节出人意料,转而快速收尾,留下想象空间。
    D.全文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进行叙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也便于“我”抒发情感,并容易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3)本文在刻画拉曼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展现拉曼的情感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图画和音乐是文学的两个主要助手。图画赋予感情以形式,音乐赋予感情以活力。”请分析《喀布尔人》中图画与音乐元素是如何运用的。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_______?“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新的“风”来了,②_______。今天也是这样,互联网上新出现的词我们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过两天就不见了,因为新的词又取代了它。
          “俗”可以理解为习惯、方式。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③_______,“俗”是一种方式,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这些“俗”再延长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了传统。
          这里,我要讲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传”和“承”。对待传统文化,不应把它当作一阵“风”,不应追求一时的流行。同时,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要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从最后一段看,传承传统文化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组卷:3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尤其对困难群众来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小康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材料二:
          从“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的奋斗追求到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历史转变,健康构成了个体的奋斗基础,塑造了家庭的幸福之源。
    材料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倡议书,向广大市民发出“奔向小康,健康有我”的号召,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