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菁华园学校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虚拟数字人将传统之美与科技之美有机融合,打造出全新的IP形象。由于众多虚拟数字人取材于传统文化,所以其外在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比如,“天妤”的设计以传统飞天和唐代女俑为灵感,她衣袂飘飘,妆造典雅。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观众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并非易事,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比如,为了让“苏东坡数字人”贴近苏东坡的原貌,中华书局在容量超过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搜索,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关键词精准抓取到一批涉及苏东坡容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数据。同时,又通过图像搜索技术,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苏东坡的100余幅画作,从而初步形成对于苏东坡容貌形象之“古籍真实“的把握,然后再由权威专家进行系统校验,确定下来超写实“苏东坡数字人”的每个细节。由此观之,“苏东坡数字人”的设计制作过程,完全是一次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艺术作品整理和研究的过程。由于这种整理和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所以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数字人要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可以始于颜值,但最后还是要终于价值。传统文化领域是应用数字人比较多的领域,且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数字人最大的魅力,不是研发运用新技术,也不是对网文、网游等传统业态的改变,而是为原本高度依赖人和现场空间的传统行业在生产、传播、消费场景及价值实现等方面带来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关系的认知。
数字人让大量文化瑰宝重新“复活”,以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走进烟火生活,焕发青春活力。可是,数字人建设毕竟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其中,内容生态是制约数字人发展的最大瓶颈。虚拟世界中的“你我他”需要现实生活内容作支撑,需要“故事”来引流。唯有如此,数字人才能既拥有好看的“皮囊”,又拥有丰满的“灵魂”。比如,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只有容貌形象的“物理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现“精神真实”。为此,中华书局专门建设了“苏东坡专题数据库”,并陆续开发了多个维度的“苏东坡主题知识图谱”。依托数据标引体系,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翻译成彼此关联的数据网络,并将其放进“苏东坡数字人”的脑中,从而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下一步,中华书局将加强对“苏东坡数字人”的人工智能训练,以为其“赋魂”,从而让“苏东坡数字人”真正像苏东坡一样去认知、思考、表达、行动,最终实现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数字人的产生和应用,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俞国林、王建《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 材料二:
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是中华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也是当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然而,如何平衡古籍的文物性与文献性,既做好古籍的修复保护、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又能使古籍上的文字走出故纸尘封、与更大范围的读者和研究者见面,是古籍工作者一直以来面临的一大难题。
所幸的是,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为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径。利用扫描、微缩等技术手段,让古籍的原始面貌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整清晰地保留下来,有效避免了人为移动或翻阅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伤,大大方便了阅览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可借助AI技术,对古籍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字符识别和录入,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以及各类知识库,实现全文检索、文本比对、自动标点、数据分析等功能。这些技术应用在提高整理研究效率的同时,还拓宽了相关人文领域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古籍挖掘利用的方式手段。
古籍数字化工作依旧任重道远。与存世古籍体量相比,现有的数字化规模还存在巨大差距,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古籍从修复保存到研究整理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十分紧迫。
(摘编自年旭《古籍数字化,让更多人共享经典魅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众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天妤”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得以直观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B.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比纯学术研究更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C.中华书局依托数据标引体系,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赋魂,从而实现了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
D.借助AI技术,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能提高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效率,推动古籍数字化进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但是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虚拟数字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世界的认知。
C.“苏东坡数字人”的制作和应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汇聚与共享。
(3)下列选项、不属于“古籍数字化”的一项是
A.输入网址、轻点鼠标,飘逸俊秀的汉隶代表作《曹全砷》书法便可跃然眼前。
B.云南省图书馆在网上发布宋刻宋元明递修本《北齐书》,人们得以一睹珍版古籍真容。
C.京剧领域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现身梅兰芳大剧院,与台下观众深情互动。
D.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全息虚拟人“苏轼”与观众跨越古今话诗词。
(4)材料一中作者两次列举“苏东坡数字人”的事例,试分析其意图。
(5)《人民时评: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一文指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深入挖搁古籍的当代价值,就能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如何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孩与鼠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僻远了。学校在村东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上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早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说:“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毛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说:“钱呢?”
有一天放学后,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且是一人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给她卧了两个鸡蛋。返回学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清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忙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急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动,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瘦,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耗子不敢出来了,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又嫁了人……”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孙爷爷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水浒传》里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在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
B.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还给她卧了两个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使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
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第六只大老鼠,是因为可怜那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写小秋的身世埋下了伏笔。
D.“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
(4)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 的梦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这是一个 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 ,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大增。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 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孜孜不倦 永垂青史 焕然一新 一往无前 B.孜孜以求 彪炳史册 焕然一新 一往无前 C.孜孜以求 永垂青史 耳目一新 勇往直前 D.孜孜不倦 彪炳史册 耳目一新 勇往直前
A.《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B.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
C.学习《氓》要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D.“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3)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如果改成“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组卷:17引用:7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外交官华春莹曾在推特上发出以下对比资料,引发广泛关注。过去 现在 1900年,北京的东便门角楼被八国联军炮轰,冒出滚滚浓烟。 2022年,北京的东便门角楼巍然矗立,车辆在繁华的城市里穿梭。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2022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正在建设当中。 1980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 2022年,北京成为唯一一座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1994年,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塔正在建设。 2022年,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 2018年,云南一位母亲抱着孩子通过溜索横渡怒江。 2020年,怒江上架起大桥,昔日的溜索已成为游客体验景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