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江川二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6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1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关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歌,文本内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贯穿的精神主旨可视为主题所在。而贯穿于整组诗歌的就是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人生乃其根本的关心所在。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第一个层面,文士在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古诗十九首》实际上是在谈论人生的痛苦。整组诗的开篇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由此导致的与亲人的分别往往达数年甚至更久。因生死而造成的别离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这组诗对别离之情有生动的描绘和展现,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感情基调低沉哀婉。《古诗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这一点从很多汉乐府诗歌中也可见到。《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有诸多比喻,如“远行客”“飙尘”“朝露”等,他们还以“涧中石”“金石”来作比,突出人生短暂。这种浓郁的悲哀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如“三曹”的诗歌中也有对这种心态的抒写和表现。
第二个层面,《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正如诗中所写:“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圣贤亦不能例外。洞察了修仙长生为虚妄后,他们愈发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现实人生。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一致选择。白昼短暂,尚有黑夜可以利用,故而要秉烛夜游。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对享受人生抱有极大热忱。这种幻灭感促使他们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
第三个层面,文士在人生幻灭之后还要追寻朴素的人生。因为意识到了人生的有限和虚无,他们不再执着于遥不可及的不朽,转而去追求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中安宁而平淡的日常,成为了他们向往的心灵归宿。他们反复歌咏“愿为双鸿鹊,奋翅起高飞”“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举案齐眉、长相厮守成为了文士最朴素、真挚的愿望。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别离尤为敏感,也对其进行了反复书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离别的相思令人倍感痛苦,甚至催人衰老,正如诗中所写的“思君令人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文学中的离别书写始终充斥着悲伤的情绪,同时,离别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歌咏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这正是它充满永恒魅力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文晨曦《<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主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有很多议论,时至今日,学界依然存有不同看法。
B.《古诗十九首》笼罩着低沉情绪,反映出汉末士人感伤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
C.离别导致相思,相思使人痛苦,而安宁平淡的日常生活才是古代文士真挚的愿望。
D.本文作者认为,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贯穿于《古诗十九首》中,应是其主题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总观点,然后将总观点分成三个层面来论证《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B.文章大量引用《古诗十九首》中诗句,论据充分翔实,论证观点有力,让人信服。
C.文章多用比喻论证,如用“飙尘”“朝露”“金石”等作比来说明人生短暂,形象具体。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三层环环相扣,论证逐层递进,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充满永恒魅力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人生是其根本的关心所在。
B.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长时间与相爱的人分离,甚至与亲人生死两隔,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
C.汉末文人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使他们渴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选择及时行乐,享受现实人生。
D.《古诗十九首》反复书写离别,对离别的悲伤情绪的体悟和抒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组卷:6引用:6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装台(节选)
陈彦
瞿团没想到,《人面桃花》剧组这次进京演出遇到的麻烦事,会是这么多。
为了节省开支,剧团订的是老旧宾馆,没有中央空调。天气太热,一些演员害怕嗓子出问题,瞿团就把男女主角安排在了条件比较好的宾馆。演戏这行当,玩的就是演员的嗓子,演员一旦闹情绪没了嗓子,再好的戏都能演砸了。他当了这么多年团长,觉得最硬的道理,就是要把演员哄好,所以他也落了许多外号,“瞿缺钙”“磕头虫”“老妈子”什么的。随他们说啥,该让的还得让,该哄的还得哄。你不把演员当神敬,你就哭都没眼泪。
男女主角安顿好了,几位次主演也闹起了情绪,瞿团就让人也一样安排了。
演员安顿好了,乐队的意见又来了,司鼓的、拉板胡的、拉第一小提琴的,都要求换房,理由也都很充分。哪一个爷,不伺候到位都不行。
总算把一切都安排完了,谁知导演老靳打来电话说:“老瞿,你快回来吧,你的两尊神,我伺候不起了。”
原来一对男女主演,为戏份的轻重,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
这个矛盾,其实在《人面桃花》初次排练时就已经存在了。按常理,这个戏男主崔护自然是第一主角,但编剧给女主桃花写的戏却更饱满一些,说将来戏立起来了,看谁戏份重谁就排第一。戏排着排着矛盾就捂不住了,更有那好事之徒,一时煽惑演崔护的,一时又煽惑演桃花的。虽然男女主演都没好明说,但心病是害下了。
这次进京调演,有人说主角排名是天大的事,一般一本戏就给一个主演奖,你排在第二,就吃老鼻子亏了。两人都很看重这个奖,矛盾终于这时候爆发了。
瞿团回到宾馆时,靳导正在收拾东西。她说这事没法干了,名利已经把世道人心熏黑完了,她准备回家卖羊肉泡馍去,跟艺术彻底拜拜了。
瞿团笑着说:“靳导,你先休息,准备明早过戏就行了,这事我来处理。”说完就去找两个主演谈话。
演崔护的,强烈要求把桃花的唱词先删掉八句,他说那八句戏词绕得他无法表演,老忘台词。其实,桃花那八句戏词,正是全剧最精彩的地方,桃花每唱一句,都会赢得满堂彩,自然让演崔护的很不舒服。另外,他还强烈要求导演,必须把过去删了的他那十二句戏词全部恢复,要不然他就坚决不干了。他正挂着吊瓶,嗓子也确实在发炎。
而演桃花的,也在房里打吊瓶,说喉咙都化脓了。她坚持,必须把她排在第一主演位置,因为她戏份重,全剧三百八十二句唱词,她一人就唱了一百三十四句,而崔护才唱了一百一十六句。瞿团说这个戏是因崔护的四句诗引发,不把崔护排在第一,恐怕不合适。可她强调,戏叫《人面桃花》,不叫《人面崔护》啊,桃花都出现在剧名里了,还不是第一主演?
瞿团气得把手指关节都扳得咯吧直响,但他忍住了,还是谈,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任他咋春风满面,咋细致入微,两人都坚持着自己的要价,死不退让。
终于,瞿团平生第一次发了大脾气,把宾馆的一个茶杯都摔了:“今天,我瞿养正把态度挑明了,作为一团之长,我的决定是:一、词,一字不动;二、唱,一句不加不减;三、戏,一切维持原貌;四、明早十点半准时过戏,谁都不许迟到;五、明晚七点半演出,必须保质保量。当然,你们要闹,就大胆闹去,有本事还可以到天安门闹去,但利害,我得给你们讲清楚了。耽误演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你们必须一分不少地赔偿。我还会严厉处分你们,直至除名。还争奖呢,我要让你们的饭碗都彻底砸了!我瞿养正绝对说到做到,你们看着办吧!”
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已过,两尊神还没来,所有人都拿眼睛盯着瞿团,看他今天这戏咋朝下唱哩。昨晚他发飙的事,半夜就传遍全团了,有人在微信上说:老瞿这回一来首都就先补钙了,硬着呢。
瞿团一再要求自己要保持镇定,但心里还是有点慌乱。他的头发,几年前就花白了,今天更是白得不见一点青丝了。有人感叹说,老瞿真的老了。
时间已指向十点五十五分。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那两尊神来了!他俩从不同的门进来,头都扬得很高,谁也不看,就独自坐下了。
虽然迟到了,但来了就好。瞿团心里突然对两个娃产生了一种发烫的感情,甚至都想哭。两个娃娃,毕竟是来了,啥叫顾全大局?这就叫顾全大局。演崔护的,刚过而立之年,演桃花的,也才二十七八岁,天天被人捧着,多少伟人都能昏了头,何况这两个唱戏唱红了的娃娃!这些年,他们也的确出力了,有人嫉恨,有人造谣,有人使绊子,当主演的不易,他做团长的比谁心里都清楚。对于特殊人才如果不包容,不善待,大小有个事就一棍子打死,连小角色也成长不起来,更别说艺术大师了。他们闹了,但终究来了,说明他们做人做事,还是有尺度有底线的。娃们只要来了,那老瞿就还是他们的“老妈子”,他不怕别人说他缺钙。
过戏刚开始,他就悄悄吩咐办公室:“中午弄些稀饭,再弄点清淡一些的菜,蒸两份鸡蛋糕,稍嫩一点,给两个娃端到后台去,他们都还打着吊瓶哩。”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瞿团长率领《人面桃花》剧组进京演出,需要处理很多麻烦事,其中既有资金和人员待遇问题,也有演员之间争名夺利的问题。
B.在对于戏份轻重的争执中,男女主角都提出了自己的理由,相比之下,女主角的理由有根有据,甚至还有具体数字,更加让人信服一些。
C.虽然文中对于靳导着墨不多,但是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性情坦率耿直、脾气比较急躁、不愿放弃自己做人原则的人,形象非常鲜明。
D.小说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瞿团长这一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大段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也有寥寥几笔但很传神的细节刻画。
(2)小说中先后写到瞿团长“缺钙”“补钙”,分别指的是什么?
(3)《人面桃花》的男女主角到场后会不会认真过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出你的推断并说明理由。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
3.《乡土中国》中善于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乡土中国》比较研究的特点及效果。
组卷:16引用:3难度:0.6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 )。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C.“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4)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钟华同学想在百度百科中创建“戏出年画”词条,请结合文段内容,帮他列出该词条的三个必备要点。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15字。
(5)请运用文段中的有效信息点评如图这幅年画。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准确连贯;③不超过100字。组卷:41引用:8难度:0.6
五、写作(5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名诗写道:“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他本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家舍业,选择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说:“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叫彭湃,牺牲于1929年。
他幼年受尽磨难,成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机械,由于国家核动力专业急需人才,他服从祖国需要选择改行,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搞成了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叫彭士禄,彭湃烈士之子,去世于2021年。
一百多年时光,两代人的选择,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8引用:2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