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二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1/29 10: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节选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材料二: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其所谓“天意”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人间的主体就是人民,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诗歌作品满足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诗词文化的精神接力和审美传递,中华诗词文化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才得到了充分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性诗词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与推广。我们不仅大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而且全力弘扬中华近现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前贤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中华当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中华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价值,比如从政治思想、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历史积淀、审美趣味、学术资源等等。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诗教文化传统中,始终绵延着生生不息的儒家民本主义诗学血脉。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龚自珍,中华诗词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只要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行合理的扬弃,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传统就能转化为中华当代人民诗教文化新传统——这已经在中华诗词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中得到证明,而且在中华当代诗词文化建构中也取得过成功经验。只要我们的诗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坚持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中华当代人民诗教的新路。
(节选自李遇春《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演变、当代形态与价值》)(1)下列对材料中“人民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性是现代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基础,与中国国情息息相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B.不同时代人民性的内涵不尽相同,当下应关注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弘扬艺术正能量。
C.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虽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彼此有明显的区别。
D.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变革到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B.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C.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曾经产生过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其历史合理性。
D.两则材料都从文学史的角度,辩证思考“文艺的人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
(3)下列选项,最贴近材料中“人民性”文艺观的一项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
C.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D.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4)在文艺创作中如何增强人民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请以屈原的《离骚》为例,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探究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育人价值。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氏月洲村
南帆 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舂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
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斡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
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
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斡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
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既是对张元幹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的赞扬,也是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
(2)关于文章第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写月洲村之名的来历,过渡到描写溪流绕村的美丽景致,每处景语都透着情语,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B.写“绿树杂沓”和“小鸟啁啾”,有声有色;写溪流“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传神。
C.“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虽不合常理,但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产生了情胜于理的效果。
D.最后一句中,“当然”一词虽然用在不经意之间,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
(3)文章在写张元幹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
(4)作者主张散文要有“自由随意的气息”。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念的?请分析。组卷:26引用:1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4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情不好就想购物,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更容易通过“买买买”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①______,“买买买”还可以放松紧绷的神经。消费心理学认为,人在购物时是无需费神动脑的,因此很多人会在完成一项复杂工作的间隙迅速掏出手机,打开购物软件,这相当于一场短暂的精神逃离,能让大脑得到休整以提升状态应付后续的工作。相比需要收拾行囊计划路程的现实出游,这种②____的方式,更加切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上述有关购物的优点,甚至被归结为“零售疗法”。除此之外,购物还有更多你所不知道的疗愈作用。比如人们在面对一些生活的重要节点像换工作、结婚、生子的时候,会通过购物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购物时,你不免会想象拥有这件物品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通过购物创造出的“全新的生活”也在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③______,提升内心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这段文字整体采用第三人称来表述,其中有两处改用第二人称“你”,这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3)请根据材料内容,给“零售疗法”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45个字。组卷:11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宝贝,妈妈有妈妈的梦想和使命,就让妈妈尽可能的放下牵挂,全力以赴地奔赴妈妈的星辰大海吧!”这是刘洋在神舟十四号发射前给孩子们信中的话。时隔10年,44岁的刘洋再次出征太空。舍小温暖,搏大幸福;舍舒适,善挑战;舍说教,做榜样。刘洋的人生抉择彰显着取舍的智慧。
以上材料给你什么启示,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