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诗人要有以诗歌照亮社会、照亮人生的责任。诗人要在创作中反映火热的新时代生活,用诗歌艺术的光芒去照亮时代和人民。也就是说,诗人们要以充满独特个性体验的诗作,去反映具有共性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在社会公共空间中彰显诗性的光芒。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多姿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当下一些诗人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对立起来,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和人民。
C.只要诗人心怀远大志向,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就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D.新歌创作在表现诗人独特情怀的同时,也要表现广阔的社会人生,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材料一重在论证新诗创作如何警惕“假大空”。
B.真情是崇高产生的充分条件,所以诗人在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驱使下所创作的诗歌是具有崇高美的。
C.为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诗人不应关注社会生活的表象,而应关注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
D.“江小白/一个人/深夜/买醉”,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在进行诗歌写作时,不妨更多地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质、如何在修辞上营造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难度感。
B.诗歌是心灵颤动和诗意传递,但不可能离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如果面对时代和人民“失语”,就只能是阁楼里的低吟浅唱和孤芳自赏。
C.诗歌走进地铁,走进综艺节目,走进音乐舞蹈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诗歌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
D.在新时代,诗人要不断增强脚力,走得足够远。诗人一定要接受山水自然的教育,同山水对话,与自然谈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法。
(5)习近平总书记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请结合材料,以新诗创作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18引用:1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文本二: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眼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9日,略有改动)(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多处用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B.《项羽本纪》生动描述了悲剧英雄项羽的一生:从上下同心化险为夷的鸿门宴,到垓下之战乌江自刎。
C.虽然文章题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写焦屑相对很少,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
D.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了文章的年代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写到父亲的朋友算卦之事,主要体现了父亲的朋友算得准,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C.文章用田园牧歌式风格叙写了独特的湘西风光,这一点与沈从文的名作《边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语言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如叙家常。
(3)分析文本一为什么从《板桥家书》中有关炒米的叙述写起?
(4)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碎的题材”“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组卷:22引用:5难度:0.2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延熹元年十二月,南匈奴诸部并叛,与乌桓、鲜卑侵缘边九郡。帝以京兆尹陈龟为度辽将军,龟临行上疏曰:“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今西州边鄙,土地塉埆。民数更敌兵,室家残破。虽含生气,实同枯朽。往岁并州水雨,灾蝗互生,稼穑荒耗,租赋空阙。陛下以百姓为子,焉可不垂抚循之防哉?古公、西伯,天下归仁,岂复与金辇宝以为民患乎?陛下继中兴之统,承光武之业,临朝听政而未留圣意。且牧守不良,或出中官,惧逆上,防取过目前。呼嗟之声,招致灾害。胡人凶悍,因衰缘隙,而令仓库单于豺狼之口,功业无铢两之效,皆由将帅不忠,聚奸所致。前凉州刺史祝良初除到州,多所纠罚。太守令长,贬黜将半,政未逾,时功效卓然,实应赏异,以劝功能;改任牧守,去斥奸残;又宜更简练文武,授之法令,除并凉二州今年租,更宽赦罪,扫除更始,则善吏知奉公之祐,恶者觉营私之祸。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无候望之患矣!”
帝乃更选幽、并刺史,自营、郡太守、都尉以下多所革易。下诏为陈将军除并、凉一年租赋,以赐吏民。龟到职,州郡重足震栗,省息经用,岁以亿计。诏拜安定属国都尉张奂为北中郎将,以讨匈奴、乌桓等。匈奴、乌桓烧度辽将军门,引屯赤阬,烟火相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匈奴、屠各渠帅,袭破其众,诸胡悉降。奂以南单于车儿不能统理国事,乃拘之,奏立左谷蠡王为单于。诏曰:“春秋大居正;车儿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还庭。”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B.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C.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D.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熹,汉桓帝的年号,以皇帝即位为元年,只有新帝即位时才会改变年号。
B.中官,本为古官名,后用来指宫内、朝内的官员,有时也可以用来指宦官。
C.州郡,代指地方行政区域,东汉末年逐渐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规划。
D.单于,文中为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创立于匈奴著名的头曼单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桓帝为平定边境反叛的祸乱,决定任命陈龟为度辽将军,而陈龟此行敌人不仅有南匈奴诸部,还需要应对乌桓、鲜卑两族的侵扰。
B.谈及治国理政的方针时,陈龟认为西州边鄙等地饱经战火和自然灾害的侵扰,导致当地人民生活困苦,故谏劝汉桓帝要垂抚循之恩。
C.对于前凉州刺史祝良,陈龟毫不避讳地称赞他政绩卓然,请求汉桓帝对他进行额外封赏,将他任命为牧守以整顿吏治,并去斥佞臣。
D.张奂在匈奴、乌桓火烧度辽将军门同时以重兵相威慑时,始终保持着淡定自若的大将姿态,在他的影响下,将士们也逐渐安定下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岁并州水雨,灾蝗互生,稼穑荒耗,租赋空阙。
②善吏知奉公之祐,恶者觉营私之祸。
(5)请结合选文,简析张奂的人物形象。组卷:23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赛场外业余爱好者也积极投身冰雪运动。医学专家认为,溜冰滑雪不仅是一项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更是一味愉悦身心、抵抗抑郁焦虑的良药。
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主任治疗师李勇强告诉记者,滑雪、滑冰是一项全身性运动,① ,经常参加该项运动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手、脚、眼等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比较好,肢关节也会变得更加柔软、富有弹性,运动身姿更柔美。李勇强说,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因此门诊上经常会遇到抑郁、焦虑的孩子,而且近年来越来越高发。② 。有研究表明,运动会使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增多,这是一种快乐传递素,能大大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此外,冰雪运动多数是团体运动,还能锻炼孩子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李勇强提醒,③ ,不能在准备活动没做开、身体没预热的情况下就上场,这样关节韧带非常容易受伤。“运动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在运动结束后做一些牵伸,这才是对我们韧带最好的保护。”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请为上文信息拟写一则标题。(不超过15个字)组卷:27引用: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颜氏家训“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蒋勋 请综合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组卷:14引用:2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