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语文四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滑雪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生活技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滑雪器具不断得到新的改良,滑雪活动不再仅仅出于维持生存的本能需求,逐鹿雪原与赛场成为深融于中华民族血液的基因密码。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自治乡东北约4公里的敦德布拉克河上游沟谷东侧的1号岩棚内,发现了早期人类的滑雪岩画。其中第三组画面中,10人为一字排开,皆呈弓身屈腿站立状,脚下有延伸物。从画面中人物上体前倾、膝部前屈,具有明显动感的特点来看,符合滑雪者的姿态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左边四人脚踏的滑雪板非常明显,滑雪者手持单杆滑雪的动作形态栩栩如生。通过研究,滑雪专家认为,岩画中这类滑雪者或为多人呈纵排式滑雪,也可能是一位滑雪者流畅地由眼前滑向远方的连续性的练习动作。而滑雪者的姿态,与阿勒泰地区至今农牧民穿用古老滑雪器具的滑雪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关于这组滑雪岩画产生的年代,经考古、历史和民族学专家的研究与论证,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一万余年左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范围内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在唐代的《隋书》中,有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的记载。意即北室韦所在地区气候最寒冷,积雪深厚,甚至淹没高头大马。而人们怕陷入积雪的深坑之中,于是出门便“骑木而行”。这里“骑木而行”,实为脚踏木马器具而行,“木马”即为古代滑雪板。由于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而且行走迅速,犹如骏马,故称“木马”,“骑木而行”,即骑木马而行。
          元朝官修地理志《元一统志》还记载:“开元路有狗车、木马轻捷利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生活在开元路一带的部落,寒冷的冬天会踏着“木马”滑雪板或乘坐“狗车”出行,非常便利。
          历史延至明清,滑行于雪上的雪橇已十分普及。明人吕毖的《明宫史》记载说:“冬至河冻,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荐(草垫),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三二人,行冰如飞……”这时的雪橇又叫拖床,一般在木板上添加折叠椅(胡床),或者在木板上垫以草席,由一人牵引拖曳,可以坐两三人。除了驰骋于雪上,亦可滑行于冰上,雪橇成为人们冬季休闲的重要娱乐形式。
          清代末年,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开始传入华夏大地。1932年12月,黑龙江省阿城市玉泉镇北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20世纪30年代,现代雪橇运动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铁路局。伴随着这些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的传入,由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雪上活动,与西方现代雪上竞技一起,在共同发展中,融进了中国近现代雪上运动的历史大潮中,并最终走入当代生活之中。
    (摘编自崔乐泉《“骑木而行”的中国古代雪上运动》,《光明日报》2022年2月15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发现的滑雪岩画属旧石器时代,是现存最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B.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增加了受力面积,减少了局部压强,所以行走迅速,犹如骏马。
    C.“木马”“狗车”都是木制,两者作为常用交通工具,也可以在雪上、冰上滑行。
    D.20世纪3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建有越野、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描述岩画中滑雪者穿用的滑雪器具,论证了随着社会进步,滑雪器具在不断改良。
    B.作者以详实的考古实证和文字史料为依据,介绍了我国古代雪上运动的历史沿革,写作态度严谨。
    C.明代刘若愚《酌中志》所载:“坐拖床者艳素相间,交拉如织。亦有豪兴乘醉而频频往返者。”可作第六段论据。
    D.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雪上交通工具,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我国雪上活动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滑雪工具的不断变化中,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又“善假于物”。
    B.明清时期雪橇已十分普及,因此到了近代,雪上运动能够发展为冰雪竞技活动。
    C.从因生存需求产生的“骑木而行”,到雪上竞技,雪上运动精神价值也在发展。
    D.依据历史规律可知,随着东西方冰雪文化的不断融合,必将衍生出新的冰雪文化。

    组卷:16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抗疫成果折射出的国家治理成功之道令中国年轻人更具有民族自豪感、更加自信。《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近日围绕中国年轻人开展了民调。
          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在回答“相对于5年前,今天提到西方国家,您心里是什么感觉”这一问题时,选择“仰视”西方国家者仅占8.1%;选择“平视”者有48.3%;回答“俯视”者则上升至41.7%。在过去数年里,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失败,使中国民众整体进入了一个对西方“再审视的时代”。而中国青年成长在祖国飞速崛起的时代,在与西方的交往中,他们有更强的自信和更足的底气。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弊端,这是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针对“哪些是中国‘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选择“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防控成效全球瞩目”的受访者最多(53.8%),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与众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40.5%);选择“世界经济遭重创,中国成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和“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的受访者分别有37.6%和30.3%。
          在有关对西方国家好感度的问题上,逾四成受访者青年回答“变差”,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西方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恶意炒作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以及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等。
    (摘编自《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改变》,中国青年网2021年4月20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2021年4月20日)材料三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主流是自由主义,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公民不服从防疫措施的现象表现得非常突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难以使全社会具有统一的正义观,不同阶层对正义的不同看法演变成激烈的社会冲突和对抗。
          西方一些国家政府的错误引导和民众的价值观混乱对疫情防控措施的效果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有限政府理论弱化了政府的力量,使政府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能高效率地解决紧迫性问题。而中国社会能够普遍遵守疫情防控措施,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摘编自陈树鹏《新冠疫情背景下中西方价值观比较和启示》)材料四
          坚持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价值导向。正确义利观恪守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国希望全世界共同做大发展蛋糕,特别是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和成果。重视和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需求,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继续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各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不足和短板,各国应团结合作,共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将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和疾病防控能力。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打压中国科技企业、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等多种原因,导致有超四成受访者青年对西方国家好感度的问题上,回答“变差”。
    B.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科技”和“国民素质”两个领域的占比分别是最高和最低,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翻了一番多。
    C.“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和“社会治安”被近三成的中国青年看作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和西方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D.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发生改变,有着复杂的成因,由材料二可知西方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做得不够好是其中一个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的消极应对疫情充分暴露了西方社会体制的弊端,是中国青年对西方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
    B.中国的迅速崛起和文化自信,使中国民众进入对西方“再审视的时代”,也使中国青年在与西方的交往中更有自信。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阶级分化严重的西方发达国家则难以使全社会具有统一的正义观。
    D.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能表明中国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
    (3)新时代的中国要如何加强国家发展合作?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概括和分析。

    组卷:6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美妙的结局
    (俄)契诃夫
          列车长斯特奇金有一天不当班,在他家里坐着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一个四十岁上下、相貌端庄、身体壮实的女人。她专事说媒。斯特奇金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抽着雪茄,说:“认识您非常愉快。我吧,已经五十二岁了,也就是说,在我这样的年龄,本该子女成群了。我的职业是稳定的。财产虽说不多,但要养活心爱的女人和孩子们完全不成问题。我私下里告诉您,除了薪水,我在银行里还有存款,这些钱是按我的生活方式节省下来的。我为人正派,滴酒不沾,过着严谨而合理的生活。可是话又说回来,我还是有所欠缺——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生活的伴侣,居无定所,没有任何娱乐,没有人可以商量,一旦生病,连个端水的人都没有,等等,等等。我这人受过教育,又有钱。因此,我十分希望徐门能来牵线——也就是说,跟一位般配的女士缔结合法婚姻。”
    “这不成问题,”她说,“那么您想找个什么样的新娘呢?”
    “我吗?那就随缘吧。”
    “讲到缘分,当然也对。不过,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有人喜欢黑头发的,有人却喜欢金发女郎。”
    “您知道吗,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斯特奇金庄重地叹息道,“我为人正派,性格刚强。美貌以及一般的外表在我看来是次要的,因为,您也知道,脸蛋不能当水喝,娶个漂亮老婆要操心的事太多。我这么认为:一个女人重要的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里,也就是说,她要心地善良,各方面的品性都好。……不用说,如果老婆长得富态,看着当然舒服,不过,这对双方的幸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可是老实说吧,其实女人也用不着智慧,因为有了智慧她就会自命不凡,就会想入非非。最主要的是,她得敬重我,她得明白,是我给了她幸福。”
    “那当然。”
    “好吧,现在来谈谈名词问题……富贵人家的千金我不要。我不能作践自己,居然为了金钱去结婚,我希望我不至于吃女人的面包,而是要她吃我的面包,还要让她心里明白这一点。可是穷苦人家的姑娘我也不能要。我这人虽说有点钱财,虽说我结婚不是出于贪财,而是出于爱情,但是,我也不能娶个穷女人,因为,您也知道,现在物价昂贵,再说日后还要生儿育女。”
    “可以找个有陪嫁的。”媒婆说。
          列车长考虑一下,说:
    “不,谢谢您。承您好心关照,我心领了。现在容我问一下,您给人张罗一个新娘要收多少钱?”
    “要得不多。您按老规矩给个二十五卢布外加一件衣料,我就多谢了……至于找有陪嫁的女人,那就是另一个价码了。”
          斯特奇金在胸前交叉抱着胳膊,开始沉思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叹口气说:
    “这价太贵了……”
    “一点儿也不算贵,尼古拉•尼古拉伊奇!从前吧,做成的婚事多,收费也就便宜些,如今这年头,我们能挣几个钱啊?”
          斯特奇金疑惑不解地望着媒婆,耸耸肩膀。
    “哼!真没想到,干那种事居然能挣大钱。五十卢布!那可不是每个男人都能挣到这个数目的!请喝呀,别客气……”
          媒婆又干一杯,眉头不皱一下。斯特奇金默默地把她从头到脚打量一番,说:
    “五十卢布……这么说,一年就是六百啊……请喝呀,别客气……有这么多红梨,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您给自己找个新郎,也不难啊……”
          媒婆不好意思了。斯特奇金也不好意思了,他挨着她坐下。
          一阵沉默。斯特奇金开始大声擦鼻涕,媒婆则满脸通红,羞答答地望着他,问:
    “那么您一月有多少收入呢?”
    “我吗?七十五卢布,不算奖金……另外,我们在硬脂蜡烛和兔子上也有些进账。”
          在沉默中又过了一分钟。斯特奇金站了起来,开始激动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我不找年轻姑娘,”他说,“我是上了年纪的人,我需要那种……像您那样……中年以上、做事稳重、有您那种身段的女人……我觉得您的那些品性正合我的心意。我这人作风正派,滴酒不沾,如果您也中意,那……那就最好不过了!请允许我向您求婚!”
          媒婆激动得掉下了眼泪,随即又哧哧笑起来。为了表示同意,她立即跟斯特奇金碰杯。
    “好了,”喜气洋洋的列车长说,“现在容我来向您说明,我希望您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持家过日子……我希望我的妻子要明白,我是她的恩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一八八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有删改)
    [注]①应为“许门”,希腊神话中的婚姻之神。他读错了。②应为“实际”,他读错了。③应为“红利”,他读错了。④指查抄火车上的蜡烛。⑤指向逃票乘客索要钱物。
    文本二
          庸俗是他(契诃夫)的仇敌,他一生都在跟它斗争;他嘲笑了它,他用了一管锋利而冷静的笔描写了它。他能够随处发现庸俗的霉臭,就是在那些第一眼看来好像很好、很舒服并且甚至光辉灿烂的地方,他也能找出那种霉臭来。
    (摘自高尔基《文学写照》)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场景集中,短小精练,通过对话描写简洁明了而又真切入微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B.小说开头通过主人公的自我介绍,交代其婚姻问题和现实困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C.小说情节曲折,斯特奇金猛然发觉媒婆的年貌与人品后,苦觅真爱的他当即求婚。
    D.作者叙述语言简约犀利,以滑稽夸张的故事形象批判了现实社会,充满讽刺意味。
    (2)列车长的语言描写中存在多处自相矛盾,请结合这些矛盾,分析其人物形象。
    (3)在文本二中,高尔基分析了契诃夫的创作心理,你认为《美妙的结局》是否与之相符?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组卷:6引用:1难度:0.2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
          材料二:2003年,黄震19岁时,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电视屏幕上奔腾的火焰点燃了黄震的梦想。从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后,黄震明确目标,坚定选择,攻坚克难,参与研制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为中国载人登月勇担开路先锋。今年39岁的他,已经成为我国载人航天领域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之一。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根据任务完成写作。
          以青年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实现中国梦,青年勇担当”主题团日座谈会活动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7引用:1难度:0.6
  • 1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
          材料二:2003年,黄震19岁时,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电视屏幕上奔腾的火焰点燃了黄震的梦想。从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后,黄震明确目标,坚定选择,攻坚克难,参与研制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为中国载人登月勇担开路先锋。今年39岁的他,已经成为我国载人航天领域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之一。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根据任务完成写作。
          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你,对专业选择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3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