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粤教新版必修2《第二单元 诗歌》2018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层次归纳为五个层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为这五个层级是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需求,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基本需求理论”。后来,马斯洛重新修订了自己的理论,在第四需求层次之后,又加入了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但仍将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最高层次需求。这样这一理论就被完善为“七层次需求理论”。并进一步指出,前四层次为基础需求层次,后三层次为成长需求层次,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越高越接近自我实现的精神境界。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从功能上说,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并不能满足作家生理、安全、归属与爱,以及被尊重的需求。或许有很多作家依靠文学消解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并得到社会的尊敬,但这只应该是作家创作获得的客观效果,而不应该是主观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应当产生于第五和第六需求层次,即人的需求达到认知和审美层次,只有此时的创作动机才是文学意义上的,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作家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抵达的个人目标。
          低层级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正是写作者低层次的基础需求;高层级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恰是作者高层次的成长需求。作家如果只追求生理、心理层面上的需求,则只能创作出低层级的生活直观型和生活体验型作品;那些能够自觉关注个体命运,体察人性善恶,或者通达感性与理性界限,善于用哲学思维观照世界,审视生命、时空和宇宙万物关系,将认知和审美当作自己的文学追求,并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的作家,就能够创作出体现人生与人性体验特质的作品。
          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固然在文学本质上没有截然不同的差异,但二者的社会功能显然不同。网络文学一类的通俗文学创作,突出娱乐性、趣味性以博得大众的喜爱。但传统型的“纯文学”写作要追求文学性,家应当关注人的高层次需求,注重文学的审美和教化功能,着眼于人的灵魂净化和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那种过多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忽视社会属性,缺乏责任担当,降低理想追求,通过植入较多的感官刺激等庸俗低下的情节和话语来取悦读者的行为,既影响到作家本人创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害于文学的道德坚守。
          无论是网络作家还是通常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个人视野和文学视野都应当定位在马斯洛所说的成长需求上,而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基础需求。无论网络文学还是“纯文学”,都应传达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立场,呈现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传播当下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念。
    (选自2014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马斯洛理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需求层次分为基础需求层次和成长需求层次,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越高越接近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B.“七层次需求理论”与“基本需求理论”相比,因为加入了认知和审美需求而更加完善,自我实现的需求仍是最高层次需要。
    C.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并不能满足作家生、安全、归属与爱,以及被尊重的需求。
    D.作者的层次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层次就低,高层次的文学作品是由高层次的作者创作出来的。作者应把认知和审美当作创作的动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应当产生于人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作家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抵达的个人目标。
    B.作家只要自觉关注个体命运,体察人性善恶,用哲学思维观照世界,审视万物关系,将认知和审美当作文学追求,就能写出高品质的作品。
    C.作家应当关注人的高层次需求,重视文学的审美和教化功能,着眼于净化人的灵魂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准,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担当责任。
    D网络作家的个人视野和文学视野应定位于马斯洛所说的成长需求,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基础需求,应当传达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归纳为五个层级,后来又修改为七个层次,使之更具体、完善,体现了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
    B.虽然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但作家应该依靠文学来消解自己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并以此得到社会的尊敬。
    C.个作家如果只追求生理、心理层面上的低层次的基础需求,那么就只能写出低层级的生活直观型和生活体验型的作品。
    D.网络文学一类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在文学本质上没有截然不同的差异,但前者创作追求的是娱乐性,后者应追求文学性。

    组卷:3引用:2难度:0.9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帷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2)小说中三次出现“七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3)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组卷:18引用:10难度:0.7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D.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C.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上面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324引用:16难度:0.7

四、文言文阅读

  • 4.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䜩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C.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B.“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D.“萧蔷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②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组卷:10引用:7难度:0.7

  •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实施文化层面的精准扶贫,需要引进一批高档次的文化设施,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高档次的文化设施,就能保证当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够参与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先进的文化设施进入到贫困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生活、精神世界就会日益丰富充实。
    ①引进高档次的文化设施,未必能有效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
     

     

    组卷:44引用:5难度:0.5

八、写作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静下来就会发现,身边的“噪音”实在太多了:表扬的噪音,批评的噪音,谩骂的噪音,嘲笑的噪音,后悔的噪音,得意的噪音,嫉妒的噪音,恼怒的噪音……我们还会发现,“沉默”也实在不少:对美好沉默,对丑恶沉默,对真理沉默,对谬论沉默,对善良沉默,对凶残沉默……
          在面对噪音与沉默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生活中有些东西实在紧缺甚至稀有了。
          读过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请自定角度,自选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组卷:6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