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上)学业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7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作家开始反思、追问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态文学即发轫于此。中外生态文学均致力于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创作中蕴含着作家的伦理观照、审美追求和社会担当,对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纵观人类发展进程,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不断筑墙,人与自然日渐疏离。从某种程度上看,生态危机实乃精神危机人性危机和文化危机,作为应对危机的上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于全球公民环境素养的提升。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饱含诗意栖居美好愿景的生态文学,以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引领读者回归自然,并将自然根植于心灵深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在西方文学中,“生态文学先驱”亨利•梭罗在自然日志《瓦尔登湖》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器平等关系,主张善待自然,强调人应回归自然,把自己作自然的一部分,由此获得感官上的亲和,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则体现着人对土地的本能依赖。
          中国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全方位的。其中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等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一种精神》等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黑雪》等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沙狐》等草原生态系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边疆书写、于坚的《哀滇池》生态诗歌等优秀作品,均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对人们未来如何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很显然,现代生态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它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阿尔贝特•史怀哲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他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大地成员保持尊重乃至敬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从自然价值论出发,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提出了“荒野转向”的概念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荒野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如陶渊明的诗文,以大量的田园文学实践彰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在小说领域,文人对“天人合一”之境的摹写与刻画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诉求及与自然相亲的诗意愿景。
          现代生态文学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回应,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它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的精神归宿。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的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材料二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是人的生活之需、生存之要、生命之本。它包括大自然--大气圈、水圈、动植物生物圈等,也就是与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背景。人从属于置身其中的自然与生态,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文学距离人自身最近,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推动社会反思,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生态文学有悠久历史。从古代生态文学理论背景看,其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有着密切关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中国生态文学的哲学和美学基础。今天,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继承这些宝贵思想和文学遗产十分必要。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日渐疏离同工业文明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人类要有清醒认识和应对策略。
    B.中国作家以各自独特视角、艺术表现和全方位的生态情怀,表现了共同的生态主题。
    C.要想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依靠现代生态文学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审美解答。
    D.中国古代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缺少西方生态哲学中敬畏生命的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作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就不高,也就不会出现现代生态文学。
    B.基于提升全球公民环境素养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生态危机的上策,某种程度能化解精神、文化等危机。
    C.生态是物质的,人类的生存生活离不开它;而生态文学是精神的,它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D.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它也呈现出美学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所摘诗句、文句不属于生态文学的一项是
     

    A.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B.越一小岭,始见平畴,水田漠漠。(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C.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郦道元《水经注》)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生态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1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幸福花
    张朝林
    “别歇了,动作快点,今天花市逢场,咱们赶个早集!”
          温棚里满是花卉盆景,志云和丈夫唐斌已经把花搬到了三轮车上,一层一层的盆花在车上摞成一座花山。唐斌刚摸出一支烟在幸福树边蹲下,急性子的志云就催起来了。
    “好嘞,这就摇三轮车去。”唐斌灭烟头,给媳妇扮了个鬼脸。
          唐斌是安康鲤鱼山村的上门女婿,有的是一身力气。当家的是精明能干的媳妇志云,这朵“村花”从园林技校毕业后,相中了老实巴交的唐斌。
    “爹,我们去赶集,花棚就先交给您了!”
          志云在花卉交易市场租了一个店铺,做花卉生意。这计划早在她和唐斌结婚时就想好了,但走到今天,却经了不少波折。
          一开始志云爹横竖不同意。志云是个孝女子,不争执,依了爹的安排,领着唐斌出去打工。南北漂泊了好几年,没挣下几个钱,迷茫之际家里又出了事:下雨天娘在路上滑倒,脑溢血走了。志云和唐斌发誓一定要回乡创业,不能让老父亲再有个闪失。
          回乡的志云还惦记着花卉生意,爹依旧不同意。志云说要和唐斌出去几个月,考察一桩买卖。几个月后,志云领着一个闺蜜回来了。闺蜜一见志云爹,就在桌上拍下三万块钱:“老爹,这是给志云的劳务费,您收着。她帮我建了个花卉店,还帮我设计了后花园。”志云爹惊呆了三个月就挣下这么多钱?
          志云和闺蜜拉着父亲参观花园。①椭圆形的花池,池中是一个假山,假山上有亭有阁,一匹飞瀑从山顶泻下,池里金鱼游动,花池边盆景错落。左边一窝修竹,右边一株腊梅,后边是桃树杏树、桂花树,一派生机
          他们又去了花卉市场,这转转,那看看。一盆造型奇特的荆疙瘩盆景,标价一千元,一位中年男子一声不吭地付了钱,把盆景搬上车。志云爹惊得直摇头:“一盆荆疙瘩,就能卖一千元?那我家后山几十亩山林里满是荆疙瘩,要卖多少钱?”
          闺蜜见时机成熟了,笑着揭开谜底:“这花卉店就是志云和唐背着您开的,给您的三万块钱,是他们挣的第一桶金,我是给他们打工的。”
          志云爹愣住了,张大的嘴半天合不拢:“云啊,爹老糊涂啊,脑筋撵不上好时代啦。爹想通了,开!爹支持你们!”
          志云的花卉店就这样开起来了。她懂培植,懂嫁接,“移花接木”最拿手,一株上嫁接几种花,深受养花人的喜爱。“移花接木”既是个技术活,又是个苦活,一般选在烈日当头的正午嫁接,这样花木的成活率高,却也把白皙的志云晒成了黑姑娘。她说,不吃苦哪能创好业?
          ②她花棚两边的阶梯式花架,摆满木本、草本、肉质的花卉,缤纷多彩的绣球最打眼;墨兰、春兰、剑兰,让人远远就嗅到了幽幽兰香;宝石花仙人球,肉嘟嘟的,胀满了花盆。她看汉江奇石展得了启发,和唐斌也去江边捡奇石,摆在店里免费供买花人挑选,引来顾客盈门。心地善良的她满肚子的养花知识和经验,卖花的、买花的、种花的,谁来向她讨教,她都一股脑倒出来,一点都不保留。照她的方法养花,养一盆活一盆,她的名气也就传开了。
          好生意给他们带来了好收益。夫妻俩还清了创业的贷款,还在城区买了商品房,女儿儿子也考上了大学。他们把老父亲接到城里来享清福。
          两口子周一到周五在花卉店里经营,周末还要赶花市。这不,今早晨这一车花,就是想赶个早集,找个好摊位哩。
          两公里长的花市满是卖花、买花、赏花的人,讨价声还价声热闹一片。一位男士看中她的一盆蔓子茉莉花,性格爽快的志云说两百元你端走,男士还在犹豫,一位女士走过来,径直数了两百元买去了,男士后悔得直摇头。志云说,你莫悔家里还有一盆蔓子茉莉花,还是两百元。你要,明天来早点,我留给你。男士连忙说行,付一百元作为定金,志云摆摆手:“不用定金咱讲的是信誉,说给你留着,别人就是给我两千元,我也不卖他。”男士给她道了谢,搓着手走了。
    “咱们秦巴山漫山遍野都是红杜鹃,你的这盆红杜鹃三百元,是不是太贵了?”
    “不瞒您说,咱秦巴山的映山红是多如牛毛。可我这些不是从山上挖的,那么做不讲究。这红杜鹃都是自家培植的。您看这盆盘龙卧虎红杜鹃,没几年功夫是盘不下来的。生意图个和气,和气才能生财,您若喜欢,开个价?”
    “两百元。”
    “算交个花友,两百元您端回一生幸福。”
          太阳两竹竿高了,花市开始散去,志云的花也所剩无几。唱着歌的洒水车过来了,给她的花车淋了水滴,阳光下的花儿挂满幸福的珍珠,晶莹晶莹的,也开在她的心里。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云打算做花卉生意进行创业,但她父亲并不赞成,从有关内容看,“父亲”主要担心志云创业赚不了钱,不如去打工。
    B.志云让闺蜜冒充自己花店的老板,在所谓劳务费、建花店、盆景标价等方面对“父亲”进行一番“欺骗”,但“欺骗”中充满善意。
    C.志云想做花卉生意与她学习过园林技术有一定关系;她心地善良,毫无保留地将养花知识和经验分享给与花有缘的人们。
    D.有买花人质疑志云卖的红杜鹃“太贵了”,从志云有关培植红杜鹃的解释来看,价格在合理范围内,她并没有漫天要价。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志云行事干练的风格而结尾处“两百元您端回一生幸福”的话,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温馨。
    B.文章善于通过次要人物侧面表现主人公形象,如丈夫唐斌、志云父亲、买蔓子茉莉花的男士等,都对志云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C.文章运用情态描写刻画人物,如“扮了个鬼脸”表现了唐斌对妻子“命令”的服帖,“惊呆了”反映志云爹不相信开花店能挣钱的心理。
    D.文章结尾段紧扣题目“幸福花”,设置了一个阳光下花儿挂满晶莹水珠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志云在创业中有所收获的幸福感。
    (3)文章描写花园里的景物和花棚里的景物对塑造志云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请结合画线①②处的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是如何运用倒叙的记叙方式的?这种记叙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货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B.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C.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D.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古代指官吏任期届满,也称“满”。“秩”是古代官吏的俸禄。
    B.大理即大理寺,古代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C.青苗即青苗法,农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到当地官府贷钱粮,以补助耕作。
    D.太傅,西周始置,辅佐君王的大臣,历代沿革有所不同,多为勋臣加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聪明颖悟,文才为人赞赏。他从小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不假思索便可写出精妙的文章,曾巩将他的文章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极力赞赏。
    B.王安石秉持法理最终不被采信。他从法律规定出发,分析两少年因争鹌鹑导致的命案认为杀人者其罪可赦,但上面的司法部门均维持原判决。
    C.王安石推行新法,得到皇帝支持。在与皇帝的一番问答之中,他阐明自己的治理主张,皇帝认为他讲得正确,专门设置机构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
    D.王安石性情倔强,不善采纳众议。他遇到事情不管是对是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朝中官员议论新法,他则力陈已见,并不采纳大臣们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②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5)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时,除了不善采纳众人意见外,还有什么不够好的表现?

    组卷:4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20年10月17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01场活动以“云宣讲”的方式举办。“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作题为《中医药抗疫与核心价值观的优势》的演讲。张伯礼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建立起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各地方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科学防疫、精准布控,强有力地阻断了传播链条。

    组卷:4引用:1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勤”和“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对“勤”“俭”产生新的看法。如某班学生小亮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社会不应再提倡“勤”,而应提倡“智”。他还认为,当今社会物质如此丰富,吃、穿、用再像过去一样节俭,就是吝啬小气的表现了。
          针对小亮对“勤”“俭”的认识,班主任准备开展一主题班会,请结合你的思考和认识,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