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是指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古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虽然夏朝有没有文字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费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致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方块汉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这些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汉字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朝鲜人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这时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和更好地传承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跨学科人才,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启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破解文字释读瓶颈,这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了政府推动下的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摘编自澎湃新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因文字被刻于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属于象形文字,是汉字的源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B.中国考古取得的新发现表明,早在夏代中国已出现了汉字,而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发现将会将这一时间继续提前。
    C.甲骨文具有严密规律,从它发端一直到后世的行书、楷书,中国汉字演变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D.甲骨文研究是冷门学科,但自甲骨文发现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学人很好地传承发展了甲骨文,取得了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甲骨文与中华文明传承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中多处列举相关数字,表现出准确严谨的语言特征,说明了甲骨文研究的现状。
    C.因都是象形文字,所以中国文字由埃及传入这一不实说法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得到流行。
    D.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字的消亡,中国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都说明甲骨文的魅力更强。
    (3)下列选项,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2000年以后,学者集中力量对各单位所藏甲骨进行精细化再整理,出版了一批照片、拓本、摹本“三位一体”并更臻完善的甲骨著录。
    B.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教授带头的甲骨文研究中心是目前做甲骨缀合的机构之一,从2010年至今,团队的拼缀成果——《甲骨拼合集》已经出版五集。
    C.1901年,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初见甲骨实物时说:“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D.2011年春节,中国邮政官方发行《甲骨文吉祥成语》系列贺年明信片,分别为“太平有象、歌舞升平、鱼跃龙门、风调雨顺”,画面中的图形元素皆为甲骨文字构成。
    (4)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证古泽今”的理解。
    (5)如何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研究和传承工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书者雪樵
    凯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
          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
          良久,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妻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
          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
          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
          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
          雪樵瞥一眼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语出唐朝韩昌黎。雪樵这是勉励年轻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了人生的宝贵年华啊。
          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
          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
          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到茶座。
          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
          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
          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
          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
          这算什么呀,以“纸”会友啊?雪樵哈哈一笑,喝茶。
          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
          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因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
          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
          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
          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
          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
          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
          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
          猛地挥袖长捋。
          “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
          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
          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改日再来造访吧!
          路上,子清咬着牙齿说,还真是一块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早晚嘛,子清嘿嘿地笑着说,得让他给咱写一幅字儿!
          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热闹非凡。
          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
          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
          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
          日本人的飞机又过黄河了!人们边骂边躲。
          负责治安的副师长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那啥人,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
          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
          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
          日本人呢,日本人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
          日本人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
          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
          忽听“啪”的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
          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日本人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
          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
          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
          忙喊警卫员,笔墨伺候!
          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
          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
          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人,一点儿都不简单啊!
          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成永别。
          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篆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
          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
          雪樵病逝的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捶胸顿足:老弟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哥哥的字儿呢!
          子清泪眼婆娑。
          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
          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
          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
          对,是雪樵亲笔所书。
          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
          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大字:保家卫国。
          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兄长子清壮行。
          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
          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樵的一手好字,不单是练出来的,也是经过苦思和钻研领悟出来的。
    B.年轻人向雪樵求字,雪樵微笑点头,从中可看出雪樵对年轻人的厚爱与期待。
    C.雪樵没有答应子清用来给陕北镇守使大人做寿礼的求字,可见雪樵不识抬举。
    D.子清向雪樵求字未成和雪樵主动送字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物性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通过人物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了雪樵熟练的写字动作以及书法完成后轻松愉悦的心理。
    B.文章画横线处的自然环境描写,既交代了天气的变化,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人物将面临的困境。
    C.小说结尾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声音之大、气势之盛,是为了表现子清因雪樵去世而产生的悲痛之情。
    D.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能全面细致地描述人物形象,便于展开故事情节,显得灵活自由。
    (3)在和雪樵的交往过程中,子清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子清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的美食所用的食材本身不臭,A_____。传统臭味食品大多①采用特定厌氧菌发酵而成,只要没有致病菌繁殖和参与蛋白质分解,这种臭味食物就是安全的。
          发酵前,食物大多会经过②腌制,当食物表面的绝大多数细菌被盐杀死后,B_____,这些细菌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厌氧菌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含硫物质和挥发性醇类、醛类物质是臭味的主要来源,这些气体只需要极微小的量就可以被人闻到,C_____,但因为在发酵食物中的含量极少,所以对人体也是安全的。此外,发酵产生的成分也是香味的组成部分,只是太过集中,闻起来反而臭,这就是越臭的发酵食物吃起来可能③越香的原因。
          厌氧菌分解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相当于提前帮我们进行了消化,让这些食物更容易被吸收。一些厌氧菌在发酵蛋白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B族维生素,不但没有减少食物营养,反而④还增加了营养物质种类,所以有些有臭味的发酵食物不仅安全,还对身体很有好处。
    (1)下列对文本中四处加点的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的“大多”不可以删去,删去会影响语意的正确表达。
    B.②处的“经过”可换为“被”,换后不影响语意的正确表达。
    C.③处的“可能”可换为“也许”,换后不影响语意的表达。
    D.④处的“反而”表示转折,要改为“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老兄既管了一县的事,自己也应该有点主意。外国人呢,固然得罪不得,实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该据理力争。”
          当下,持“不争”“少争”态度的不少,这些人认为为人还是要“圆滑”点好,否则“不好进步”。
          对此,你又持何种态度呢?请结合当下实际和自身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1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