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考语文考前热身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碳排放在由升转降过程中达到峰值。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实现碳达峰,碳排放量进入下降通道。碳中和是指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植树造林、碳封存技术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研究显示,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吸收了全球54%的碳排放。那么,是不是只要减排一半就可以实现碳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解释,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吸收汇只包括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人为活动增加的碳汇,而不包括自然碳汇,也不包括碳汇的存量。因此,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必须通过人为增加的碳吸收汇清除,才能达到碳中和。
2020年全球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2019年下降5%-7%。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碳排放将重新回到往日水平。这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人类还付出了生命健康和经济损失的巨大代价。可见,真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而是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其中,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深化能源领域改革,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手抓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一手抓能源消费节约。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今年3月27日,“地球一小时”活动如期举行,各地采取线上直播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守护地球的行动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行动,同样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自觉减排。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消费行为,客观上促进了低碳生活。”陈迎说,未来,我们应持续推进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与绿色低碳的现代生活方式有机结合,让绿色低碳观念转化为更多人的共同行动。
(摘编自佟欣雨《迈向现代生态文明的系统性变革》)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公开的最新数据,共有46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碳达峰的标准并不单指在某一年达到最大排放量,而是一个过程,即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根据此标准综合得出实现碳达峰的国家。
目前已达峰的国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为东欧国家,人均GDP为5000美元-1万美元,这其中有一些国家是因为经济衰退和经济转型而碳达峰,说明尽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峰值关系密切,但依然可以在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现达峰;另一类为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人均GDP为2万美元-4万美元,大部分国家达峰时间为1997年后,因为严格的气候政策和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碳达峰,通常实现碳达峰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能源、排放增长的脱钩。
大部分发达国家在达峰时的城市人口占比均超过50%。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以及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居民消费模式的改变,使得一个国家实现碳减排目标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城镇人口规模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碳排放。
从产业结构看,除波兰外,1996年以后所有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65%以上,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比重甚至接近80%。这些国家均是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即第三产业占比远超过第二产业占比,主导产业大多以高加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所以碳达峰时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低。
除芬兰和冰岛外,2000年以后所有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化石能源消耗占比均达65%以上。从能源消耗来看,由于法国、瑞典、芬兰、瑞士等国家大多发展了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其化石能源消耗占比在60%以下外,其余国家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都高达60%以上。但是,不同国家的能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达峰时间的差异。
随着达峰后碳排放的持续下降,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在内的碳达峰国家贸易结构向着“低碳”方向持续优化,包括降低高碳排放行业出口,扩大服务行业进出口比重以及提升净进口隐含碳占国内碳排放需求比重等,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碳达峰国家依靠碳排放转移降低了国内碳排放。
(摘编自李媛媛等《碳达峰国家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B.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碳达峰,并不在于某一年是否达到最大排放量,而在于经过平台期后是否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实现碳达峰。
C.碳中和,“碳”指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其吸收汇,不包括自然碳汇和碳汇存量,应通过人为活动去增加。
D.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生产部门和能源消费部门影响都很大。前者包括煤炭、石油等行业,后者包括交通、建材、建筑等行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碳中和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限制碳排放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B.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但在客观上推动了2020年全球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2019年有所下降。
C.因为经济衰退和经济转型,东欧国家实现碳达峰,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他们未能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排放增长的脱钩。
D.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越早实现碳达峰,碳达峰峰值越高,越有利于早日实现碳中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入新动能”的一项是
A.本着节约的原则,鼓励购买更为便宜的化纤面料替代价格更高的棉麻面料。
B.天津市建成两个智慧能源小镇,区域内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可达90%。
C.太湖流域首艘电动作业船下水,年用电3万度,可以替代18000升柴油。
D.地处金沙江下游的乌东德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成功吊装,向全面投产发电迈进。
(4)为“真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政府、企业和个人应该如何行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材料二分析碳达峰国家特征,给予我国的启示有哪些?组卷:8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
西元 当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第一脚踏上高地主峰,小腿就陷在了土里,一直没到膝盖。这是一种被成千上万颗炮弹炸成灰尘状的黑色浮土,像炉膛里烧过的稻草灰。他之前没见过,之后也一辈子没再见过。阵地上光秃秃的,没有任何草木,不远处立着半截炭黑色的树干,树皮早已被气浪剥光,无论来年春风怎样吹拂,也绝不会再活过来了。
二斗伢子跟在指导员身后,爬进一条朝西北方向的坑道。它的洞口有汽油桶粗细,里面坍塌了两三米深。只因还有个碗口大小的通气孔,新上来的部队才发现了它。掘开洞口,只见十七八米深的坑道里坐着或躺着二十几个人,全都是伤员,大腿上搭着步枪,或手里抓着手榴弹。他们脸色灰黑,薄薄的皮肉包着颧骨、下巴,隐隐露出骷髅的轮廓。目光直勾勾的,狠狠盯着你许久,像盯着敌人一样,眼珠子也不转一下。
指导员轻声说道,我们是来接替你们的部队。你们打得很顽强。现在,大家伙儿可以下高地了!坑道里没人动弹,似乎一时还没听懂他在说什么。指导员又轻声重复了一遍。一个声音从黑暗里小心翼翼地问,有水吗?二斗伢子把一名伤员拖出坑道。他还活着,只是身体轻得吓人,像个婴儿。伤员很久没见到阳光了,双眼痛苦地紧闭着、颤抖着,直到军用水壶里的水流进他干裂得像刨花的嘴唇时,才有几颗泪珠从纸一样薄的眼皮下钻出来。
夜,是乌蓝色的。二斗伢子抬起头,鼻尖上方贴着银河。密密麻麻的星星又冷又远,细细听去,隐约传来轰响声,那是来自天空深处的声音。指导员坐在他旁边,用后背使劲儿靠了靠刚砌好的掩体,看是否结实。二斗伢子也坐下来,一个东西硌在后腰眼上。他知道,那是埋在工事里的美军士兵胳膊肘。指导员问他,你怕吗?二斗伢子问,怕什么?指导员说,死啊!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屁股底下就埋着死人,你不怕?二斗伢子说,鬼子都死了,还有啥可怕的?不怕!指导员问,从坑道里拽出来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那时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指导员呵呵一笑,又问,你个小牛犊子,就从来没感觉到怕?二斗伢子说,从来没感觉到过。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二斗伢子嗯了一声,却不太服气,心想,怕了就是怕了,还说什么不怕?
回到坑道里,二斗伢子坐在老兵李大棉裤旁边。老兵打过不少仗,在东北,在湖南,在广西,在海南岛都打过。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二斗伢子又问,那是啥感觉?李大棉裤说,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我吧,就像喉咙里黏着一口痰,吐也吐不出来,总是让你喘不过气来,弄不好还能把你憋死。他接着说,不过,也有个好处。你虽然甩也甩不掉,可它却总在提醒你时时刻刻都别放松了警惕,小心、小心再加小心。许多人的死,其实都是因为心里头那根弦儿松了。他们本应活得更长久--
突然间,二斗伢子只见李大棉裤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接着,后背被坑道壁撞了一下,像被坦克碾过似的,骨头咔嚓咔嚓直响,胸膛紧紧箍着肺叶子,却一口气也吸不进来。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以至于什么也听不见。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到空中,撞在墙上,再摔在地上。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昏昏沉沉、气若游丝,搞不清这是在哪里也不记得自己是谁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团微弱的亮光,如萤火虫似的飞在无边无际的黑夜里,又像一束瘦小的火苗,随时会被狂风吹灭。
二斗伢子感觉胳膊和大腿被人重重踩了几脚。他使了几次劲儿,还是没立起身子,后面的人便从他的背上急匆匆爬过去,锤子一样的膝盖头快把他的脊梁骨压断了。有只手像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扔在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二斗伢子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大老张给了他一个大脖溜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二斗伢子一片空白的脑子开始慢慢转动,他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挤成一小团一小团,向远处跑了。他抹了一把满脸的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感激地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旁边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大老张已不在身边。二斗伢子隐约记起来,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用手榴弹砸碎了一个美国兵的后脑勺,自己也被工兵铲劈断了一条腿。最后,他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4期,有删减)(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二斗伢子眼中的高地主峰,这是他作为新兵初次见识战争的环境,泥土、树干等物象都透露出死亡的气息,也表明此前战斗的激烈残酷。
B.坑道的洞口里藏着二十几个伤员,他们为完成任务坚持战斗,身负重伤,他们被发现时身体极度虚弱,但仍然保持着对生的渴望。
C.生死关头的二斗伢子一度慌乱失措,是大老张用简单的方式教会他冷静应战,小说以二斗伢子的“生”与大老张的牺牲相映衬,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D.小说写二斗伢子和指导员、李大棉裤的对话,都涉及到对死亡“怕”还是“不怕”的问题,在两个对话片段中,二斗伢子都勇敢地表露了他毫不畏惧的态度。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特点。指导员、李大棉裤、大老张同为优秀的志愿军战士,但他们又各具鲜明个性。
B.小说以二斗伢子的有限视角叙事,细腻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壮感和崇高感,也表达了作者战争背景下的生命思考。
C.小说将战斗的爆发安排在二斗伢子与李大棉裤对话之后,使小说叙事从平静突然转为紧张,叙事节奏的变化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也有助于深刻表现小说的主题。
D.小说以二斗伢子的经历书写战争中一个普通战士的成长历程,作者有意营造战争的实景,让读者能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回顾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生”是如何统摄全文的?组卷:25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相比,虽有某些相同之处, 。这种差异不仅在于二者有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更在于二者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大体上说, ,在绘画理论中渗透着物理学知识的成分;中国传统绘画则更多蕴含着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融汇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展读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国画珍品,你会为周肪的仕女、李公麟的鞍马人物之风采神韵所倾倒,会被范宽山的雄浑气势、朱耷山水的拙朴奇崛所折服;你会陶醉于赵佶的芙蓉锦鸡之清新灵动,会惊叹郑板桥的兰竹之遒劲淡雅;齐白石的游虾会使你心目一爽;徐悲鸿的奔马会使你豪气顿生。这些优秀的画作所以能震撼人们的心灵, ,更在于它们闪耀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人文精神。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以“展读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诗歌精品”为开头,仿照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展读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诗歌精品,组卷:3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他说过:“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是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电脑里面也种不出水稻来”。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也有后悔,在《妈妈,稻子熟了》中说: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在“我们该向袁院士学习什么”的主题班会上,作为发言代表,请你结合对以上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注意不要套作、抄袭。组卷:5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