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

  •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725引用:5难度:0.9
  • 2.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71引用:3难度:0.7

二、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
     
    ,对方的事实论据是
     

    (2)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3)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这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5)2019年正值“五四”百年纪念,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组卷:10引用:1难度:0.4
  • 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
          ①“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只有拥抱新生事物,和新生事物一起成长,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②所谓新生事物,就是那些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它们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因为克服了旧事物中腐朽落后的东西,又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所以具有远大前途和未来。新生事物出现之初,并不容易崭露头角。但是,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枝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③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70年,何尝不是一部与新生事物同行、和新生事物一起成长的历史?社会主义中国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发展迸发出活力。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场“第二次革命”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让中国焕发青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实行“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开创出一条光明大道。
          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从产业扶贫中的“公司+合作社”,到城市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再到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一桩桩一件件,体现出发展不止、变革常新的社会发展规律,刻印下国家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的深深足迹。
          ⑤实践证明,什么时候积极地拥抱新生事物,与新生事物同行,什么时候就能站在时代的前列,并且大踏步地向前。如今,中国之所以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长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生事物,接纳新生事物,与新生事物同生共长。
          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了人类发展的规律,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倾注满腔热情,善于发现和培育新生事物;需要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生事物一时的不足与不成熟;需要树立学习创新的精神,融入新生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
          ⑦“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既保持定力和自信,又注重锐意改革、激励创新,我们一定能不断创造新成就、开辟新境界,为中国赢得璀璨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开头引用诗句有何作用?
    (2)自选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③④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组卷:13引用:1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