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这样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中国青年报》2018年6月1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读《诗经》益处很多,因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便也成了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
D.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但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有时还通过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对《诗经》成书的原因作了大胆推测、认定,认为“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
B.第二、三段都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使文章内容充实,真实可信。
C.后两段重点介绍了《诗经》是一部“物”与“事”结合的经典教材,条理清晰。
D.“父慈子孝”的故事告诉我们,接受《诗经》教育就能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保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因此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
B.受前贤著述启发,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附图详细介绍《诗经》中动植物的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
C.从汉至明,学人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考证,在这些解析之下,《诗经》已然成为一种“博物志”。
D.因为人们可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被改变的命运
陈永林 刘伟没想到去张家湾的路这么差,泥土路上仅铺了一层石子,石子铺得不匀,厚的地方厚,薄的地方薄。石子也大小不匀,大的碗口样大,小的蚕茧样小,路面这里一个坑,那里一个坑。有的坑洼极深,可埋下半个车轮。
车开得极慢,但刘伟还是感到极颠。方向盘左右乱晃,车也忽左忽右地往前冲。刘伟把方向盘握得更紧了。
后面来了辆吉普车,司机不停地接喇叭让刘伟让道,但路太窄,刘伟把车停下了,吉普车还是过不去。司机对刘伟说:“你开快点。”刘伟说:“这路实在不好走。”路中间有一个深坑,刘伟为绕开深坑,把方向盘尽量往路边上打,迎面来了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因为是下坡,自行车快得飞一样。刘伟忙急刹车,车停下了,但自行车还是撞到了刘伟的小轿车。骑自行车的人也摔倒在地上,脸破了皮,血流了一脸。骑自行车的人十八九岁的样子。
“我送你去医院吧。”
“没事,你给我点钱,我自己去医院看。唉哟,我的脚也好痛,骨头千万别断了。”
刘伟问给多少,那人低下头说:“你给五百吧。”刘伟二话没说从包里掏出五张一百元递过去。那人接了,放进口袋。然后上了自行车,走了。
后面吉普车的司机说:“那人明显是讹诈。你的车停在这,他自己往你车上撞,把你的车撞掉了大块漆,你还给他钱?”
刘伟不想再说这话题:“到张家湾还有多远?”
“最多六里路。”
一个小时后,刘伟到了张家湾。
刘伟把车停在村口,下了车,向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人问路:“大叔,请问一下,张金锁的家在哪?”
“张金锁家?你一直往前走,见到门口栽有两棵柏树的就是……你找张金锁干吗?张金锁考上了大学,却没钱交学费,急得关在房里哭,也不理人,你是给他送学费来了?”
刘伟不出声。事实上,刘伟的提包里放着一万块钱,这钱准备给张金锁交学费。当刘伟进了张金锁家的门时,“啊”了一声。刘伟认出了张金锁就是刚才那个骑着自行车往他车上撞的人。刘伟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走。
回城的路上,刘伟的车开得极快。
此后,刘伟变得多疑了,同人家做生意时,总怀疑人家骗他,总要左试探右试探那人是不是诚心同他做生意,还要左调查右调查这人的人品怎样。一些客户见到刘伟这样不相信自己,就找别的公司做生意去了。刘伟的公司便逐渐走下坡路。
几年后,刘伟再支持不下去了,主要是拉不到业务,另外资金也跟不上。就在刘伟灰心丧气,准备宣布公司破产时,省城一家公司的经理竟主动要和刘伟做一笔大生意。这笔生意若做成了,刘伟就可挣一百多万,他就可熬过这一关,东山再起。
刘伟见了那家公司的总经理,觉得很面熟,却一时又想不起在哪见过面。那公司的老总似乎知道刘伟想什么,便说:“是不是觉得在哪见过我?……我就自报家门吧。我就是几年前那个骑着自行车往你车上撞,你给了五百块的那个人。”
“想起来了,你是张金锁!”
“张金锁是我孪生哥哥,我叫张银锁。说实话,我不是故意讹诈你,我只是要去外面闯,可我没有路费,当我撞上你的车,才临时有了讹诈你的想法。也真多谢了你这五百块钱,要不,我可能还在乡下,那就没有今天的我,是你改变了我的命运。”
“可你也改变了我的命运……要不我的生意也不会做成这样。对了,你哥哥现在怎样?”
“他早已疯了。”
“疯了?”
“还不是没钱交学费,读不了大学。我哥最喜欢的事就是念书。”
刘伟听了便一个劲地叹气。
张银锁问刘伟为啥叹气时,刘伟说:“你知道吗?那回我带了一万块钱,准备捐给你哥念大学的。唉,你也改变了你哥哥的命运。”
(选自《东方剑》2017年第0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改变的命运”在文中有三处表现:一是张银锁的成功;二是张金锁的发疯;三是刘伟性情大变,生意一落千丈。
B.“刘伟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走”写出了刘伟的失落心情和自以为是的性格缺陷,为后文他和张金锁的命运变化埋下了伏笔。
C.小说明暗两条线索交织,明线是刘伟的变化,暗线是张氏兄弟命运的转变,两线的交汇点是张银锁和刘伟的再次见面。
D.小说在构思上有两处别具匠心,一是撞车,这是人物命运的转折点;二是张银锁回报刘伟,并由此揭开了小说的悬念。
(2)小说第一段对去张家湾的恶劣路况作了细致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误会”比“被改变的命运”更适合做这篇小说的标题。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文学科复苏之势正在到来。11月4日,在翦伯赞同志诞辰120周年暨《中国史纲要》出版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新任校长郝平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拿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支持历史学科和人文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要下大力气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那些意义重大、着眼长远的学术项目,注重学术的传承与积累,为文科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和资源保障,确保北大文科的学术传统能够一代一代发扬光大,确保人才辈出、名师云集成果丰硕。除了人文精神浓厚的北大卯劲增强文科力量,其他高校也在近几年开始逐步注重人文学科的建设。今年年初,“工科强校”清华大学评选出18位首批文科资深教授,通过改革教师队伍人事制度,在“短板”文科上再度发力。与清华几乎同时,浙江大学则召开了文科发展咨询专家小组会议,武汉大学召开了文科院长论坛。而早些时候,华东理工大学宣布成立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今年10月,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等部门酝酿多时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出炉。其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原先数学、物理学等基础上,首次增加人文学科,实施范围扩展到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
(摘编自澎湃新闻网2018年11月5日) 材料二:
在曾经迫切需要技术人才的宏大语境下,“急学快用”取代了人文熏陶、厚积薄发,人文社会科学也曾经一度失落。有学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看,修复文科,其实是在修复一种文化传统、修复一种久违了的文化自信。而众多学校设立文科资深教授的背后,正是中国大学对人文精神的日益重视。
“人文学在大学中有何意义?就好比北大校园里的未名湖,或华东师范大学的丽娃河,那是所大学的‘灵气’与‘文眼’,你说重要不重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表示,人文精神不仅是诗情画意,更包括超越性--对人类前途的整体性思考、对现存制度的反省与质疑、对科技万能的阻隔与批判,“长远看,这些并不体现为GDP或SCI的思考,对人类的意义,或许更值得称道。”在清华大学校长郎勇看来,一所大学的影响力取决于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两方面,而在某种意义上,后者的影响还会更广泛、更持久:“世界一流,一定是全面一流。文科,将成为清华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5日) 材料三:
如今,站在新起点上,“高原更高,高峰更多”成为清华冀望的文科发展新格局。在某个侧面,这勾画出中国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境况--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原更高,高峰更多”,如何实现?这引发了不少高校、学者的反思与讨论,也让问题的症结逐渐聚焦。近年来,面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多数高校在人才引进上重点发力。“人文社会学科是酿酒,不放在老窖里香不起来。那怎么办?抓年轻人。”万俊人表示,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现跃升的决战在“下一棒”,要抓紧对年轻力量的培养。对于人文社会学科而言,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也至关重要。此外,有学者反映,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还亟待建立适应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标准,不能一味将“外国人当镜子”。但无论如何,中国大学的文科复兴已经走在了全面提速的路上。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一项重要内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旨在突出人文学科比数学、物理学更重要。
B.人文社会科学的失落,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那就是重技术轻人文,“急学快用”取代了人文熏陶、厚积薄发。
C.中国大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表现在众多学校设立文科资深教授等方面,目的是修复文化传统以及久违了的文化自信。
D.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是当前中国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现实境况,人文社会学科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大学及其他国内高校近几年开始逐步注重人文学科的建设,表明人文学科复苏之势正在到来。
B.陈平原教授认为,人文精神不是诗情画意,它具有超越性,超越了对GDP或SCI的思考,更值得称道。
C.邱勇校长认为一所大学的影响力取决于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两方面,从某方面说,思想文化的影响更广泛、更持久。
D.中国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境,即便如此,中国大学的文科复兴已经走在了全面提速的路上。
(3)如何才能实现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格局?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9.中外文学名著《家》和《巴黎圣母院》,你更喜欢哪一部?请按下列句式要求阐述你的理由。
相对于《
理由之一是
理由之二是组卷:1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的生活都有苦,谁都会有感觉熬不下去的时候,但如果不是一味地沦陷在琐碎里,能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眼前的难题,也许下一秒就是豁然开朗的时候。
生活虽有艰难,可是,毕竟还有那么多阳光和温暖。熬过了严寒,又怎么会没有春天呢?
以上材料勾起了你对哪些人或事的回忆?请以“严寒过后有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