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0 8:0:9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各类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海量的训练数据以及必要的算力基础和庞大的数据模型,有力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走向成熟。
这项技术有效推动机器学习向人类所需要的方向迈进,并在较短时间内运用到多个领域。在文艺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习对象是知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通过处理原始数据,经典作品的风格特点被提取出来,实现由艺术原作到人工智能作品的风格迁移。相关程序在专业网站公开测试后,便捷、高速又高效的应用性优势令人心动。
2022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一项数字艺术大赛中夺得冠军。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设计图在布局、用光、人物造型等多个方面超越参赛的人类选手作品。类似的进步激发了人们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文艺领域的热情。
从已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目录来看,现有技术模型分为三组九个类别。其中,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文本驱动型。用户在人工智能端口界面输入提示文本,就能够便捷地启动智能化写作、作曲、作图,或生成短视频、游戏段落等。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水平还不足以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参数式内容生成,还是风格迁移的程序应用,它们在极短时间内批量化产出的语段、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尚未催生出获得公认的人工智能艺术家。这也对人类创作者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要有意识地培养能与智能工具良好沟通的数字素养。
以人工智能绘画为例,设计师为了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可能要先后借助智能工具和图形软件生成数百幅画作。这些画作的主题立意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每幅画的题材、场景、视角、氛围元素等等。随着设计师发出越来越具体、确切的语句指令,人工智能不断做出精细调整。创作者需要有效组织人工智能所能理解的语言,形成最优指令,尽可能释放人工智能的潜力,使之快速而大量地输出内容,以便创作者从中进行甄别和挑选。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的创作者们正在大幅延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体现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全新赋能。
作为一项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为文艺创作带来多方面影响。辩证地看,它一方面有助于更加高效、便捷地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内容产品,另一方面也因产品数量的激增而面临艺术性和原创性等考验,艺术创作的诗意和不可预期的灵感愈发显得珍贵。我们要掌握好驾驭这项新技术的本领,借以提升文艺创作生产效能,减少它所带来的其他影响。如何将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挑战转化为激发创作的新机遇,是当代文艺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并不断探索的课题。
(摘编自杨俊蕾《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探索》)材料二:
过去几个月,ChatGPT为人工智能技术按下加速键。这个聊天程序证明了超大参数模型和通用型人工智能的可行性,谷歌、亚马逊等纷纷推出自主研发的相关平台,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在该领域布局。它们被统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简单来说,这种AI可以通过算法生成新内容,包括图像、文字、音乐,甚至视频、代码等。
这令人兴奋也不乏担忧。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信息造假、算法歧视……各国监管部门对一系列潜在风险反应迅速,动作不断。3月底,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宣布暂时禁止使用ChatGPT,欧盟多个国家跟进,酝酿具体监管措施。美国商务部4月公开征求意见,讨论新人工智能模型在发布前是否应经过认证程序等内容。我国国家网信办也于近日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针对准入门槛、数据来源、标注规则等作出明确规定。
技术大步向前,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和政策管理,考验各方智慧。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提出,治理规则的明确性和确定性需要不断提升,努力打造实时、敏捷、全面的监管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监管的引导作用及红线保护的根本价值。
“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数据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对生成式AI从训练到投入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的个人信息处理和数据保护作出规范。另一方面,从生成式AI可能带来的风险出发,在现有法律框架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成式AI产业各方主体治理框架和问责机制,落实生成式AI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法律人士王新锐说,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平台合规机制,加强科技伦理要求,确保算法安全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促进高质量数据合法合规地流通共享。
生成式AI爆火,涉及诸多利益诉求及关切。对此,专业人士建议,需要充分观察产业界和监管机构、大众媒体的互动,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同时,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提高公众对生成式AI的认识和理解,共同推动生成式AI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崔爽《生成式AI引发治理新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这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B.用户在人工智能端口界面输入提示文本,就能写作、绘画,普通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画家梦。
C.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领域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被取代已是必然。
D.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大步向前,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提升关于人工智能治理规则的明确性和确定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本写作、图像生成和音乐曲段都能够交给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时,人类在文艺领域创作的空间已被压缩殆尽。
B.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人类创作者更加高效地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内容产品,艺术创作灵感的重要性在下降。
C.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取得优势,我们应打通国内相关企业的研发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数据流通共享。
D.在新的创作语境中,理解人机交互模式,探索人机协同应用场景,是智能时代的创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新要求。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如果在创作者身体里植入芯片,提取个人的思维、情感等,然后传递给AI,AI就能完全代替创作者进行写作。
B.东野圭吾多年前的想象已基本实现,他曾虚构出一种读书机器,它是一个评论AI,好评、差评都可以随心定制。
C.万彩微影是一款AI智能短视频制作软件,接受到输入指令后,它就可以高效快速地生成令人夺目的短视频作品。
D.AmperMusic平台的核心是一个音乐生成器,它能根据你的风格、情绪和结构选择,创作出符合你需求的音乐。
(4)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爱因斯坦说:“我担心总有一天技术将超越我们的人际互动,那么,这个世界将出现一个充满傻瓜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组卷:3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长城上听秦腔
张锐强 ①通渭,通向渭水的地方吧?“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渭水。虽无出众的景点,但我实地踏勘长城的足迹却得以向西迈出一大步,抵达这个特定行程的最西端。这些年来从最东端的老龙头开始,我已走过诸多长城,但以中东部和明长城为主。毕竟时间越近,长城的状态越好,跟历史事件的关联越紧密,我对实地踏勘的要求也就越迫切。
②抵达秦腔艺术社已近九点,看不清建筑物的本色,但能感觉到破旧,楼梯间也黑灯瞎火,得打开手机照亮。这是本地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纯粹民间团体,只有三楼上的一个房间。走到近前,见窗下蹲着一个老汉,头微微低垂,看不清面目。他常年蹲在那里,从不进去,说是在这样的距离上听,才最有味道。
③房间局促,但还是有个小小的舞台。一边是武场的鼓,另一边是文场的琴,三把胡琴、一架扬琴和一把大提琴。文友率先上去唱了一段通渭小曲,应当是暖场之意。这段小曲的内容虽不懂,但音调确实悦耳,社员王芳以《花厅相会》接棒后,那个拉胡琴的大哥将气氛真正点燃,唱的是《朱春登放饭》。嘶哑、高亢、苍凉,甚至还有一丝悲愤。他摇头晃脑,而台下那些原本个个摆手拒绝上台的人都在帮腔,整个屋子汇成一场宏大的合唱,就连我都跟着节奏打拍子。
④氛围旋即又因观众的增加而迈向高潮。一矮个男子突然起身抢一般要敲鼓。他身穿天蓝色短袖衬衣,像个保安,一手敲鼓一手打板,动作格外流畅,看得出来无比熟络,也无比自信。那个瞬间,我突然心生莫名的感动。这是不是艺术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置身其中,满怀愉悦。我甚至宁愿这不是艺术。“艺术”二字,总难免俯视人间的居高临下。我宁愿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常态,或者其中一个必然的细节。在一天的心烦、一周的劳累或者一月的奔波之后。正如长城,虽则今天我们视之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但时人也是那么看吗?显然不会。在他们眼里,更大程度上还是无尽的苦役,是沉重的负担,无论建设,还是防守。
⑤长城遗址自然都在乡下,交通不甚便利。县博物馆的段宏带着我前往榜罗镇张川村。天气晴朗,阳光强烈,可我似乎依旧沉浸在深夜秦腔的氛围之中,带着阴郁沉重的历史气息,就像脚下已不明显的长城。它一如预想,是需要仔细辨别的土堆堆,或者说就是大一号的田垄。黄土高原上的通渭是找不到石头的,只能夯土。遥遥看去,依稀还能找到长城的影子,但真正踩到脚下,荒草杂树中就难有感觉。所幸前面有个依托长城修筑的古堡,可以略微寄托思古之情,或可与秦腔的氛围匹配。
⑥古堡依托长城,省去了部分墙体的构筑成本,没法直接爬上去,只能先跳下长城,踩着荒草走到另外一侧的门前。这倒提供了观察长城的新角度。跳下去再看,分层夯筑的痕迹更加明显。因年久失修,侧边已生出荒草野花。这是一种我从未见过的花,茎秆修长笔直,但没有完整的花瓣。凑成花朵形状的是密密麻麻、斜射向天的须状物,颜色在红紫之间。夯土墙并不是很厚,看来并非兵营,恐怕是躲避匪乱的民间避难所。进去一看,是规整的方形,边长都是二三十米的样子。地面很平整,但没有丝毫的建筑遗存,只有没过小腿的萋萋野草,既青且黄。
⑦这长城,这古堡,这黄土,见证过多少人的命运?在其中完整地走上一圈,我已大大落后于同伴,随即应着远处的高声招呼,匆匆出来,跟了上去。
⑧同伴打开手机,播放秦腔《孟姜女哭长城》。这段苦情戏,可谓既切题又应景。
⑨抽噎之中,板结两千年的黄土似乎再度湿润,野花野草隐退,城墙像花草一般生长,直到恢复我记忆或期望中的长城形象。城墙完整,敌楼高耸,墩台齐备,甚至还有一座雄伟的关城。这是一般审美意义上的长城。没有这样的景致,无法引来游客。至于我,一个对军事历史保持着长期兴趣和研究的写作者,当然不会如此奢求。毕竟我的趣味更在纸面甚至纸的背面。对于这样已经被岁月湮灭的遗址,无论是不是孟姜女哭倒过的,我都像蹲在秦腔艺术社门外的那个老汉,只远远地欣赏,便已得其味。
(选自《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将通渭与“渭水”“长安”关联起来,表现的是通渭厚重的历史底蕴。
B.文章用“破旧”“黑灯瞎火”来描写秦腔社,表现其简朴,与下文秦腔演奏时“气氛真正点燃”“迈向高潮”形成对比。
C.文章说“这是不是艺术已不重要”“我甚至宁愿这不是艺术”表明,作者也认为秦腔不是艺术,因为秦腔没有“居高临下”。
D.文章结尾说“我的趣味更在纸面甚至纸的背面”表明,作者的考古趣味超越了“一般审美意义”,更多关注历史中的人文精神。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通渭,通向渭水的地方吧?”开头,告诉读者旅行目的地,使人产生伴随作者探溯历史的欲望。
B.文章写“身穿天蓝色短袖衬衣”“像个保安”模样的男子抢身打鼓,意在强调秦腔受大众喜爱、接地气的特点。
C.文章写古堡“侧边已生出荒草野花”,突出了自然界顽强的生命力,反衬作者对眼前古堡破败的遗憾之情。
D.“这长城,这古堡,这黄土,见证过多少人的命运?”作者认为评价历史除了一般功利标准,还需关注人性。
(3)文章画线句说秦腔《孟姜女哭长城》这段苦情戏,可谓“既切题又应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历史散文应“挖掘历史文化中丰富深厚的内涵,让个体的价值和历史文化精神相统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6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能够从阅读中获益最大,或者说阅读产出比最高的阅读方式,就是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一本书。阅读习惯之所以难以养成,关键不是无书可读,① 。为何不想阅读?主要原因是没有从阅读中获益。阅读获益与功利无关,不仅是增长知识,还有思想升华、内心丰盈等“附加值”。
显然,只有静心阅读,② ,碎片化、快餐化阅读并非一点益处没有,但难以收获更多的阅读“附加值”。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总认为自己读了很多书,可能够留存记忆的阅读内容却很少,过目即忘成为难以逾越的阅读屏障。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没能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一本书。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驱动,这样才会全身心投入。阅读也是如此,如果对阅读毫无兴趣,自然不会去读书。寻找读书无兴趣的根源,③ 。当我们静下心来阅读,收获阅读的“附加值”,必然会提高我们对阅读的兴趣。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则宣传科学读书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拖延的不良习惯,他们在拖延中享乐,然后开始恐慌、内疚,为自己的懒惰而自责。行动是治愈恐慌的良药,而拖延会不断滋生恐慌。所以要摆脱恐慌情绪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打一场与自己的战争。
每一个缺点的克服都需要付诸行动,并在行动中做更好的自己,这也许是不少人终其一生都要面对和思考的主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以“在行动中做更好的自己”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