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浦一中、双十中学漳州校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化因交流而繁荣,文明因互鉴而兴盛。文化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文化安全只有在文化发展中才能实现。
从历史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在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博采众长的基因。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汉民族主动接受草原民族文化的“胡服骑射”,再到中华文化对各国文化的兼收并蓄,多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从现实看,今日之中国,正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从近代以来的被动卷入到今天的主动拥抱,充分展现了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适应力。近代以来的屈辱史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唯自强而后安,唯开放而后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亦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唯有开放环境下的斗争和磨砺才能使自己强起来。文化发展同样如此。我们珍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在文化开放发展中强基固本,使其根深叶茂,焕发旺盛生机。在此意义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与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内在一致的。只有强基固本,才能抵御外来文化病毒的侵袭;只有把文化深层次的优质基因激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
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势文化,与其背后一整套知识体系建构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维护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要站在人类文化制高点谋划文化发展,回应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解释力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近代以来,西方强势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特别是文化启蒙以来西方世界创设的一整套现代性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影响着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图式,相应地,人们也习惯于在西方知识谱系内寻找自己的存在坐标,这正是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理基础。例如,关于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划分,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意识形态话语,实际上都包含着历史建构主义的主观企图。我们并不怀疑启蒙话语的历史进步性,但也应清醒意识到其时代局限性,进而确立文化对话的平等地位,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提之一。
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应该也有责任为人类文明做出知识贡献,这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重要标志。在信息革命推动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发生剧变,已有知识体系发生“哥白尼式的革命”,由启蒙话语构建的知识体系在应对诸多新问题时频频失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经验,则构成人类新知识得以产生的丰厚土壤。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创造旨在实现文化霸权有所不同,中国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我们建构的知识体系,着眼人类共同未来,以知识创新回应时代难题。只有这样的文化创造,才能在摆脱“跟着说”的困境之后,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摘编自《在文化开放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材料二:
当今时代,伴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近日,围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信息时代如何实现文化安全等问题,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惠鸣进行访谈。
中国社会科学网:①
惠鸣:在国家文化传播安全领域,由于互联网革命和数字化革命,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等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原有文化传播体系面临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我国进行价值体系渗透。对此,国家需要深化传媒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数字化传播时代的主流文化传播体系。
在文化资源方面,数字化技术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改变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文化资源,造成传统文化资源、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等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速流失,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网:②
惠鸣:数字文化时代,强调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国家文化认同和国家核心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在文化传播方面,借助数字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空前强大,其价值观进入我国的路径与方式更加多样、便利,对我国的国家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与冲击也更大。对此,需要始终保持文化安全的意识。
数字化传播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意见共振,放大某些不良信息。非主流、个别声音容易混淆视听,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需要进行必要的规范。
(摘编自《维护信息时代文化安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惠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是因为中华文化对各国文化兼收并蓄,能够与不同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与融合。
B.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不是要封闭自己、孤芳自赏,而是要在开放中发展自己,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文化的内生动力。
C.新时代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速流失,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
D.西方强势文化关于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划分,蕴藏着历史建构主义的主观企图,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并否定和拒绝。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要性”的一项是
A.努力使国家文化的性质得以保持、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文化的利益免遭侵犯。
B.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为文化政治安全、文化经济安全、传统文化安全、语言文字和信息传播安全。
C.信息化时代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传统文化遭遇挑战。
D.必须从观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强文化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3)材料二中,“中国社会科学网”会怎样提问呢?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4)“安而不忘危”,维护文化安全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局、利在长远的战略工程。如何在文化开放的信息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组卷:0引用:2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龚州石
蒙福森 明朝成化十一年,陈文瑜调任龚州知县。他带着两名随从、一个书童,坐一叶扁舟,沿江南下。其时,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路江水苍茫,烟波浩渺。没过几日,古城龚州将近,陈文瑜走出船舱,伫立船头,眺望两岸景色。杏花烟雨,桃红柳绿,陈文瑜诗兴顿起,吟道“龚州平原小路斜,两岸村落百姓家。眼前分明桃源景,只欠溪流泛落花。”此时,江风吹拂,衣衫飘飘,龚州城郭遥遥在望。
至龚州渡口,下船登岸。码头上,县丞丁大典带着县衙一干人等及当地富豪乡绅等候已久。
寒暄毕,陈文瑜抬头看见岸边不远处,隐约有一庙宇,气象巍峨,问道:“丁大人,这是什么地方?”
丁大典答道:“此渡口名曰将军古渡,那寺庙叫伏波寺。相传,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交趾,路过此地,其时天色已晚,不知江水深浅,大军江而过,安然无恙,军队驻扎岸边,次日清早,才惊见江水之深,若非神助,岂能渡过?邑人感念上苍,遂建庙立碑,年代久矣。”
陈文瑜打发众人先行回去,他独自一人,沿石阶而上,至寺庙。寺院果然气势不凡,香火鼎盛。寺中方丈了然大师闻知来者乃新任知县,连称“贵客”,敬茶让座,奉为上宾。
聊天中,陈文瑜得知了然大师佛法高深,擅占卜,通晓术数,遂笑同自己前程。了然道“大人学识洲博,文采风流,更兼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自然前程锦绣,官运亨通。”
陈文瑜笑了笑。暮色降临,他告别而去。
陈文瑜到任后,白天理政,晚上读书,转眼一月有余。在这月里,陈文瑜总觉得龚州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一日,陈文瑜独自微服外出。他想看看龚州的士农工商、风土情,了解一下民间疾苦。
不知不觉,陈文瑜便走出了龚州城,到了郊外。
一路碧草翠烟,春色如绣,陈文瑜到了江边。
岸边,有人拿着铁锹铁钎在低头寻找着什么。再往前走,人越来越多。远远看去,那些人似甲虫一般在蠕动着。
陈文瑜颇觉惊奇——此时,风和日丽,春暖花开,正是农忙时节,该插秧种豆了。可他一路走来,发现不少农田被抛荒,杂草丛生。的田地即使有人耕种,也是妇孺老幼在忙活,青壮年男人去哪儿了?原来,他们都在这里呢。
一问,原来他们在寻找奇石。
“奇石?啥奇石?”陈文瑜问。
一个老人告诉他,几年前,韩雍率军平定大藤峡侯大苟之乱,路过此地,龚州知县向他进献了一块奇石。韩雍转送给了上司。不久,朝廷的达官贵人盛传龚州产奇石,广西知府每年向他们进献大量奇石。此后,龚州百姓被逼没日没夜地寻找奇石、再无宁日,可是,哪有那么多奇石啊!送上去的石头,很少有遂知府大人心意的。如此,轻则责罚鞭打,重则坐牢杀头!
陈文瑜倒吸了一口冷气——怪不得龚州百业萧条,田地荒芜,民生困苦,原来如此啊!
当得知陈文瑜就是新任知县后,他们纷纷是跪倒,哭声遍野:“请大人救龚州百姓于水火!”
陈文瑜眼含热泪,一一扶起他们,问:“近来可否找到了奇石?”
“找到了一块,请大人过目。”
陈文瑜掀开红布,但见此石通体雪白,晶莹透彻,如一幅画:白雪皑皑的原野,空旷无人,冷月无声。有一纹路,似一枝红梅,虬枝峥嵘,树影扶疏,几朵梅花在冰天雪地里尽情绽放,仿佛有一股淡淡的幽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它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一白一红,相得益彰。
“此石起名了吗?”陈文瑜问。众人摇头。陈文瑜道:“不如就叫‘踏雪寻梅’吧。”
那天晚上,陈文瑜的房间里一直亮着灯。他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几日后,陈文瑜吩咐丁大典留守县衙,他要亲自将此石送至省城。
在江边,正欲登船,陈文瑜意外地遇到了然大师。了然大师得知陈文瑜要送奇石去省城,不知怎的,他怅然若失。陈文瑜忽然想起昨晚梦见两只狗在对吠,不知凶吉。
了然大师喟然叹道:“两犬对吠,乃‘狱’字也。大人此去,恐有牢狱之灾,甚至……望大人谨慎。”
陈文瑜默然不语,良久,拱手作揖,告别了然,登船而去,孤帆一片,渐行渐远。此时,江风吹拂,衣衫飘飘,龚州城郭遥遥在望。孤帆片,渐行渐远。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他如轻拂的江风,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离开了到任仅仅月余的龚州。
陈文瑜再也没有回来。此石送到京城后,辗转入了皇宫,嵌在御花园里。一日,皇上带众大臣观赏游玩,见石头上有蚂蚁在蠕动,近前一看,隐约聚成一行字:佞臣苛政,百姓遭殃;民间疾苦,谁人可知?
这字,显然是有人用蜜糖写上去的。
皇上龙颜大怒,下令彻查送石者。
陈文瑜和广西知府被捕入狱,不久就被杀了头。朝廷诏令:“龚州地处蛮荒之地,少有教化;其地石质低劣,不许再入宫廷京畿重地,违者杀无赦!”龚州百姓如释重负,跪倒在江边,哭声震野。
史载,陈文瑜临刑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风雨交加。那场雨下了七日七夜,京城洪水滔天,几成泽国。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龚州优美的景色,烘托了陈文瑜调任龚州知县的志得意满。
B.陈文瑜至龚州,县丞丁大典等人迎接,可陈文瑜不喜欢排场,便将他们打发了回去。
C.丁大典介绍将军古渡和伏波寺的传说的情节设置,使小说内容更丰富、生动、有趣。
D.小说结尾通过写天地感应来表达对陈文瑜被处死的悲愤,体现了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叙了陈文瑜担任龚州知县,为救龚州百姓于水火以身赴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清正耿介、爱护百姓、无惧生死的官员形象。
B.小说写陈文瑜到任一个多月,因觉得龚州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所以一直暗地里寻访调查,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体现了他的勤政爱民。
C.小说用甲虫蠕动来比喻人们在岸边拿着铁锹铁钎低头寻找奇石的情景,突出寻找奇石的人之多,引出下文,同时也表现了陈文瑜内心的惊讶。
D.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奇石的样子,突出了石头的美丽,进一步说明龚州百姓需要进献大量奇石的原因,为后文埋下伏笔。
(3)小说中多处使用照应手法,请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小说中陈文瑜为什么给奇石命名为“踏雪寻梅”?你认为这个名字有什么样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组卷:4引用:3难度:0.7
二、古代文学作品阅读(4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节选自徐霞客《游黄山后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B.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C.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D.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引申为小庙。这里的意思是尼姑居住的寺庙。
B.黄山,中国最著名的山岳之一,古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C.文殊,即文殊菩萨,略称“文殊”,意为“妙德”“妙吉祥”等。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D.游僧,即游方僧,四方云游的和尚。僧人有“禅师”“浮屠”“比丘”等诸多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徐霞客初四这一天游览黄山的日记,主要写作者登山过程中所见奇景。
B.作者再游览黄山既痛快又惭愧,痛快是因见到许多奇景,惭愧是因上次没见到。
C.作者攀上天都峰后,见到了更加奇异的景象。浓雾忽起忽止,柏如苔藓一般。
D.仆役惧险行后,作者独登峰头;庵僧劝说明天再登天都峰,作者决意立刻攀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②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5)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衬托天姥山的高峻,请从本文找出运用这种写法突出黄山“高”的描写并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醉中感怀①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②旧,白发新从剑外③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陆游调任成都安抚使司参议官,宋孝宗乾道九年三月,改任蜀州(今四川崇州)通判,约在五月又改为代理嘉州(今四川乐山)知州,此诗就是这一年秋天在嘉州写的。②鹓yuān行:指朝官的行列。③剑外:指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熔叙事、抒情于一炉,抒情淋漓尽致又寓意深蕴,体现了陆游诗歌雄浑奔放的风格。
B.首联叙述早年受君王赏识,如今却漂泊憔悴,于今昔对比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
C.颔联中的“青衫”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用法相同,都是代指官职低微。
D.颈联寓情于景,视听结合,古戍旌旗迎风,深夜刁斗声分明,营造了阴郁惨淡的氛围。
(2)《宋诗鉴赏辞典》评价此诗时说“尾联二句跌宕淋漓而又余意不尽”,请结合此评价赏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组卷:3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П(本题共1小题,4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下很多年轻人接触过信贷产品,这似乎强化了某种道德判断:年轻人 ①_______。消费便是消费,是正常的经济行为,一旦加上“主义”二字,好像便具有了价值判断的特征。其实,看待经济现象,②_______。以“刚需”为例,在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不断下行的当下,如果还将其理解为基本的吃穿用度,那当然会觉得年轻人正在陷入消费陷阱。我们如果将审视的目光置于动态框架之下,就会发现年轻人敢于借贷、直面风险的底气来自对自身能力和社会前景的判断。年轻人消费或许时有冲动,③_______。
担忧往往来源于陌生。过往几十年的社会经验,有时很难诠释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图景,但这在后发国家是很正常的情况。“时空压缩”的发展速率,一定会不停地制造各种新奇的现象。对于新现象,不妨以动态、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程表明,人们在经济上的选择自由,是社会发展最起码的标志之一。从这个角度说,尊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组卷:12引用: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对人与人的关系有过很多思考。他曾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也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对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表述,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