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2022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责。农业直接取资于上地,种地的人数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题,张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打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跳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后乡土性所概括的是乡村社会的哪些特征呢?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富,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多上文化的变迁。
虽然村落共同体仍在维续,但是,在现代性和市场文化的冲击之下,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已经渐渐淡去,乡土文化出现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部的分化,知识、规范与价值观念正走向多元。如今,我们在乡村社会也能看到一些传统的、乡土的文化元素,但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成分如传统的技艺,道德和价值观念渐渐离我们远去,变成了社会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不断变迁的乡村文化也具有了后乡土性的特征。
(摘编自陆益龙《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性”变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这主要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B.乡土社会是一种并设有具体目的而自然组合的社会,也可称为“礼俗社会”或“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在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有些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
D.后乡土社会的到来,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已经渐渐淡去,乡村文化也具有了后乡土性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距离。
B.乡土社会的“熟悉”是在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心有灵犀的感觉,是经过多次合作获得的认知。
C.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周围人无须选择,正像他们的父母兄弟无须选择一样。
D.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还表现在人们的经济交往以契约和族规代替法律,以表示彼此信任。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观点的一项是
A.“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称种地谋生。
B.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C.乡下人的生活方式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但是彼此熟悉会让人更有安全感。
D.乡下人的活动空间主要局限在生于斯,死于斯的村落,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发生了哪些变迁?请简要概括分析。组卷:26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村庄(节选)
塬上草 假期将满,小波子和樱桃就要离开瓦罐村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地里的一应活路也基本都收了尾。灯光明亮的院子里,一家人吃罢夜饭就有了一天难得的清闲,便坐着说些家常话。
魏小波:“大,妈,以后就甭再种地了。”
魏石寨:“咋啦?地也不叫种了?”
魏小波:“我大爷身体不好么,你跟我妈又要照看大爷,又要种地,顾不过来么。”
桂英:“不种一点也闲得慌,不中了就少种一点,菜菜蔬蔬也还是要种一点的,总不能一年到头老是买着吃,不如咱自己个种的吃着好,吃着放心。”
魏石寨:“我也这式想嘞,你说种庄稼人,一点庄稼不种,那还不闲得手发痒?少种些,量力而行,能种多少是多少,也省得闲着着急。再说,听你妈说,买的粮饭菜蔬吃着不放心,都说有农药,还有啥子因……”
魏小波:“我妈说那是转基因。我就是给你们提个醒,你们看着办,只是不要挣着累着了。转基因食品主要是粮食和食用油,蔬菜我还没听说,打农药使化肥倒是真的,如今有些粮农菜农只顾着挣钱,哪还管你健康不健康的,昧良心的事儿多了去了!”
桂英:“咱自己个种的粮食呀菜呀,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吃着心里不犯膈应。在城里,成天听说这个得了这怪病那症候了,都还不是吃了那些不干不净的东西给弄的。”
魏小波:“妈,你一个农村妇女,咋还关心起食品健康来了?”
桂英:“我是关心咱自己个哩么,啥食品健康不食品健康的,咱能管恁多?我说的都跟咱自己个有关联哩么。”
魏石寨:“你妈在城里住了一年多,就成了半个城里人了,脑筋也不一样了。”
桂英:“你个死鬼货,说着说着又上坡了!谁半个是城里人了?我不还是个浑浑全全农村人?这几天,泥一把土一把,有半点儿不像个农村人了?”
樱桃听了就吃吃笑。魏小波就说:“樱桃你笑啥?”樱桃就不笑了,脸上冷冷地看着桂英,又看魏石寨,最后就把目光怯怯搁在魏小波身上。魏石寨瞪一眼魏小波说:“你这娃,人家樱桃笑都不兴笑?”又看着樱桃说:“闺女,你是不是听我们一家说话怪捣蛋?”樱桃犹疑着摇摇头,又点点头,说:“不是捣蛋,不是捣蛋,是有意思。”桂英说:“闺女,我跟你叔说话随便惯了,你可嫑笑话哦!”樱桃忙摆手说:“不不,不是笑话,我真的觉得你们一家人很有意思,我喜欢。”魏石寨和桂英这才释然而笑。
小波和樱桃走后,魏石寨跟桂英商定,地还是要继续种,大伯的病并未到须有专人照护的地步,只要每日有人留心他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人身安全就是了,况且两个人总不能天天都围着大伯转悠,地还是要种的。魏石寨说:“人不可一日无事,无事就要生非哩么。”桂英说:“也是哩,咱俩现如今好胳膊好腿儿的,总不能啥子都靠着娃儿们供应,咱能抓一把挖一把,就不能死挺硬靠,要是有一天都动弹不动了,那是实在没法了,只有靠一干娃们了,那是另说。”魏石寨说:“咱俩算是想到一坨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自己种的,吃着心里舒坦踏实,想吃啥就种啥,也不看谁的眉高眼低。”
过罢节,是个好天,天露明,魏石寨就起来了,倒了尿盆,拉开鸡窝门,大红公鸡总是第一个跑出来,伸着脖子扇扇翅膀,扑棱一下就飞到院墙头上,仰起头,张着嘴,喔喔叫着。上房屋里,门紧闭着,桂英的声音透过窗户响在院里,说:“你可起来了?”院子里的魏石寨说:“起来了,趁早下地刨玉谷茬去,大伯还睡着,你晚一会儿过来瞅瞅。”桂英说:“你在屋里,我下地去。”魏石寨说:“刨玉谷茬活重,还是我去。”桂英说:“那你去吧,我做拌面疙瘩汤,再打俩鸡蛋。”魏石寨说:“中么,就出门了。”
桂英到魏长庚屋里看了一眼,见他还睡着,就去洗漱,后就搅了白面糊糊,用清水泡了,又拿起扫帚,在院子里呼啦呼啦扫着。鸡们原本围着桂英,或咯哒咯哒,或咕咕叫唤着,想着讨得主人欢心,就昂首仰脸等待着美食的降临,然却等到一片扫帚声,一个个蹦蹦跳跳,扇着翅膀,被扫出大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假期将满,小波子和樱桃就要离开瓦罐村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开篇,暗示了农村的青壮劳动力进城工作、老人留守村庄的现实。
B.魏长庚在文中不曾言语,但他的存在不可或缺。他是家中生病的老人,晚辈对他颇为照顾,从中可以看出孝顺的传统美德仍在传承。
C.桂英极力为自己并非城里人辩解,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表现出她对城市的疏离、对农民身份的认同与骄傲。
D.在鲁迅的《故乡》中,回乡的“我”,却如外乡人般难以融入其中,处处显示出隔膜;本文中的小波子也面临这种处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并未在故事情节上大开大合,而是选取农民的生活片段,展现其日常的生活场景,具有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客观之美。
B.小说的语言富有乡村生活气息,“我也这式想嘞”“咱能管恁多”“说话怪捣蛋”等口语表达,生动鲜活,贴合人物身份。
C.樱桃对小波父母的说话方式感到新奇,这是以城里人的视角观察农村,让读者对农村粗放交流方式有更加明确的感受,也使小说叙述愈加灵活。
D.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有利于表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小说结尾写魏石寨下地干活、桂英做拌面疙瘩汤,甚至鸡们也咯哒咯哒、蹦蹦跳跳,有人说,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安排,实则韵味无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韵味何在。
(4)小说写魏石寨和桂英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要种地。这种现象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有所涉及,作者曾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请结合文本及以上观点,简要分析魏石寨夫妇二人决定种地的原因。组卷:41引用:3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有的人在外打工多年,会忽然回来,起一座“豪宅”,在家过一个春节,然后,又从梁庄消失,继续在外打工,“人去楼空”是乡村日常生活的景象,大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都在家盖有新房,并且,他们也是为挣到盖房的钱或为子女挣得学费而奔向城市去的。这样的中年打工者,不久就会回到乡村。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城里打工,挣一笔钱,在家里盖栋像样的房子,然后在本地找个合适的生意做。
(选自梁鸿《出梁庄记》)(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B.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C.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多是“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
D.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组卷:13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时移世易,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依然在生活中时时出现。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7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