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6 0: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隋唐以来,儒学的显赫地位已不复曾经,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北宋时期的士大夫群体开始将思路转向佛教禅宗,他们不再试图创造崭新的学说和进行大的变动,而是以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和实用理性的态度,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融入了佛禅哲理和道法哲学,以期弥补儒学空泛而脱离实际的弊陋,并有意无意地给北宋时期儒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佛禅哲学与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内心修为和哲学修养方面,佛禅强调内心的专注与超越、理性的思辨意识以及宏大的精神追求,这都是传统儒学所未曾达到的精神境界。北宋士大夫将这种佛禅哲理与传统儒学的道德观、秩序观结合起来,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道德信仰,并引申出与自然相一致的代表“心性义理”和宇宙本源的“天理”,传统儒学发生裂变,理学逐渐兴起。
          在北宋士大夫的众多理学成果中,苏洵、苏轼、苏辙的成果是丰富而影响深远的。他们是一个并行不悖的整体,却又各具特色。他们的思想虽然不如这一时代极具代表性和迸发力的范仲淹、王安石的观点那般夺人眼球,也不如司马光、程颢、程颐在与功利儒学派的论战中那般旗帜鲜明,却有其佛道熏染下的包容性与圆融性的色彩。其中,以蜀派苏轼为代表,其“蜀学”中儒、道、佛三者杂而相融,并用兼采的特点更是明显。
          在他们所处的大时代下,佛教禅宗已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世人对禅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极大的提高。幼年时的苏轼所受家庭教育依然是正统儒学,但苏家父子三人皆崇信佛教,其亲眷也大多信佛奉佛,佛学思想不可谓不潜移默化。长期的浸染加之与道潜、了元等诸僧人的交往,成年后的苏轼有了自觉、主动学习佛教义理的兴趣,并将之与其所耳濡目染的传统儒学对接。“乌台诗案”后,苏轼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与之相应的是,他对于儒学与佛道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借助佛禅纾解苦闷,试图从中寻找精神慰藉和解脱之法,佛老思想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中开始占据上风,并由此形成自成一派的理学思想体系。
          纵观“三苏”的理学思想,广纳佛、道、法之长以充儒学,苏轼“蜀学”甚至被以“杂”字来评价。从整体上看,“三苏”理学仍以传统儒学为体,佛、道、法基于一种工具状态加入传统儒学思想体系中,未脱离既有的体用之别。其根本目的,仍是恢复、重建传统孔孟之学与道德秩序。
          相比之下,在坚持儒学为体的基础上,苏洵更偏法,功利色彩更重;而苏轼、苏辙则更为保守,苏轼受佛禅影响较大。父子三人虽大致皆可归于理学派,其法治思想却不完全一致,抑或倾向保守、遵循旧章,抑或主张依时势而变。但正因各自有所侧重,又有所承继、相互影响,才形成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治理理念与法治思想。
          总而言之,融合了佛、道、法、儒的理学思想在他们的法律思维与观念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使他们的法治思想具有了更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更强的实践性,也更具包容性。如对义利关系、礼刑关系、法与人情的关系等认知,既有异于教条、僵化的传统儒学的一面,也有对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发展出的理学主义的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赵晓耕刘盈辛《“三苏”法治思想的渊源与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弥补儒学的弊陋并带给儒学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北宋士大夫群体开始将思路转向佛教禅宗。
    B.在北宋士大夫的众多思想成果中,范仲淹、王安石的思想观点极具代表性和迸发力,引人注意。
    C.北宋时佛教禅宗始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人们对禅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都有极大的改善。
    D.“三苏”理学坚持以儒学为体,苏洵更偏法,注重功利;而苏轼、苏辙因受佛禅影响较大,更为保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传统儒学的裂变和新发展谈起,接着重点论述“三苏”受儒、道、佛影响的理学思想。
    B.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三苏”理学思想具有包容性与圆融性的色彩。
    C.文章结尾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三苏”的法治思想受到了融合佛、道、法、儒的理学思想的影响。
    D.文章论述有所侧重,如在论述苏洵、苏轼、苏辙的理学成果时,较侧重于论述苏轼的思想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禅在北宋时期得到发展,其在理性思辨意识、宏大精神追求等方面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精神境界。
    B.“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佛老思想始占据其思想上风,并由此形成其理学思想体系。
    C.苏轼与道潜、了元等诸僧人的交往,是他主动学习佛教义理并将之与传统儒学对接的主要原因。
    D.“三苏”理学思想广纳佛、道、法之长以充儒学,其根本目的是恢复、重建传统孔孟之学与道德秩序。

    组卷:4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关全球变暖的讨论向来层出不穷。乐观主义者简称,在过去百年来,全球温度只上升了1%,对人类没有造成负面影响。而悲观主义者认为,全球变暖将是人类社会在50万年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在气候这个赌场里,真相究竟是怎样的?经济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切入气候变化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诺德豪斯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方面,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必须经由经济系统才可起作用;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会对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发生影响。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理由,那就是自然学科在做预测时,往往使用简单的外推法,比如把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相挂钩。
          这样的处理方法忽略了微观主体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果气候变得干旱了,农场主可以不种植小麦,而改种对水分要求更低的玉米。类似地,如果政府出台碳税,企业可寻求替代能源,从而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的同时,GDP增速并不一定放慢。可见,固然自然学科在探索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涉及遏制气候变暖的政策实践,就绕不开经济学。
    (摘编自《<气候赌场>:全球变暖使地球处于危险》,《中国青年报》)材料二:
          在气候变化领域有一个常见的荒谬现象:科学家讲政治,政治家讲科学。作为诺德豪斯的代表作,《气候赌场》并没有忽视自然科学的强大力量,只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一起认识碳排放的经济本质,估算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并且设计可以实现合意减排的政策工具。
          应对全球变暖,必须坚持减排成本与减排收益平衡的原则。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学会与气候变化并存的适应法、“冷却地球”的地球工程、通过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减缓法。通过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复杂的收益—成本分析,作者认为只有第三种方法可以扭转温室气体的积累,并介绍了碳捕捉、食碳树等新颖的“未来技术”。
          当我们为环保进行投资的时候,成本在现在,收益在未来。那么,想要在今天减排的成本与未来减少损失的社会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就不得不用相对于今天发生的成本来贴现未来收益。
    (摘编自吕京笏《为全球变暖开出经济学“药方”——读<气候赌场)》,《文汇读书周报》)材料三:
          光明悦读:诺德豪斯这种跨学科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
          梁小民:在国内外,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来做研究是一个趋势。研究全球变暖的不仅有气候学家、地球科学家,也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有不少跨学科研究。学者们会发现,仅仅从一个学科去研究一个问题,未免狭窄了一点,如果能从各个学科综合角度研究一个问题,或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光明悦读:气候变化看似无声无息,实质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诺德豪斯在书中,给出了哪些我们需要关心这一问题的理由?
          梁小民:诺德豪斯在书中介绍,全球变暖的后果极为复杂,气候变化并不是只有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才需要关心,也并不仅是极地物种濒临灭绝等生物多样性问题,它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一是会令世界上许多地区土壤肥力下降,不适于耕作,甚至引起饥荒。二是引起“水循环”变化,例如山峰积雪减少,季节性河流径流发生重大改变。三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包括营养不良、热应激、空气污染以及疟疾等热带疾病的传播。四是最为严重的,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飓风加剧等。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温度上升5℃时,全球物种大规模灭绝,粮食生产率大幅下降,30%的海岸湿地丧失,大规模的海岸产生洪水与漫滩,世界海岸线重构,海洋环流会发生重大变化。
          从这个方面看,气候变化是每个人参与了的结果,后果也由每个人来承担,而抑制全球变暖的进程,也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
    (摘编自《人类该如何走出“气候赌场”——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诺德豪斯系列著作访谈》,《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
    决定
    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
    促成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B.应对全球变暖
    坚持
    减排成本与减排收益平衡原则
    扭转
    温室气体的积累
    C.跨学科学者们从各个学科综合角度
    研究
    全球变暖
    结果
    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D.全球变暖
    引起
    饥荒、海平面上升等后果
    需要
    人们共同参与抑制全球变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用外推法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相挂钩,但这一方法忽视了微观主体的自我调节。
    B.从长远角度看,我们为环保进行投资时,必须要用相对于今天发生的环保成本来贴现未来的收益。
    C.气候变化对我们影响深远,是我们每个人参与了的结果,并不只是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关注的责任。
    D.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令人触目惊心,由此可证实悲观主义者对全球变暖的看法。
    (3)经济学对应对全球变暖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组卷:2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两年日子过去了。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山上的喽罗!”
          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喽罗!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罗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快快地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情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地一直走还家中。到了渡口,那另外一个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地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上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到河街所经历的事情,特别提到在河街避雨时偶遇前年送翠翠回家的那人。
    B.选文中写道,祖父和河街名人船总顺顺谈起了翠翠的婚事,顺顺因此高兴地送了祖父尖角粽子和捉来的白鸭子。
    C.选文第二段用大量篇幅插叙新年的热闹景象,既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也突出了翠翠心中对那年端午遇到二老经历的甜美感受。
    D.选文通过多处照应使作品浑然一体,如提起“喽罗上山”,照应去年“喽罗”送翠翠回家的事;提起白鸭子,照应前面二老捉鸭子的事。
    (2)简析文中加点两处的“一家人都好”的内涵。
    (3)沈从文说,他要在作品中“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选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个创作理念的?请分条阐述。

    组卷:15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约在明代万历年间,   ①。传入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经陆上丝绸之路,然后在甘、陕等地栽培;二是经海路,然后在两广栽培,再传入云南。中国关于辣椒的记载始见于明代高濂的著作。他的《草花谱》(约1590年成书)有A“番椒,丛生,白花,(果)子俨秃头笔,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等语。清初陈淏子所著的《花镜》(1688年成书)对辣椒记述翔实:“番椒……丛生白花,深秋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极细,冬月以代胡椒。”上述原始文献说明,辣椒   ②,后来又由花作蔬,继而由菜兼当调料。在此之前,中国辛辣调味品主要有生姜、胡椒、花椒等,辣椒传入后,逐渐担任起B“主角”,并和原有的辛辣互补。
          C“辣椒”一词,最早见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锦所修的《柳州府志》。该志谈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的壮汉人民当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常吃辣椒,认为吃辣可以消水气,解瘴毒。到19世纪上半叶,辣椒在中国的栽培和食用   ③,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国蔬要品,每顿不离”。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劝导人向上向善的思想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等。向上向善的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思想向上、行动向前、心中向善的自觉与自省。向上向善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博大的情怀。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向上向善”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1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