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8 8: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来说,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说,不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论词》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C.文中论述诗与词的形式差别时,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节奏,后者则是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组卷:7引用:1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先上市的美国辉瑞公司与德国BioNTech公司合作开发的mRNA疫苗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研制的疫苗。这种疫苗不选用自然界的病原体,而是人工合成编码特定抗原蛋白的基因序列,然后将编码抗原蛋白的mRNA直接注入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对新冠病毒的抗体。mRNA疫苗的优势是研发速度快,保护有效性高。但其缺点是可靠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另外,mRNA疫苗状态不稳定,一旦周围温度高于零点,它们就很可能被分解掉。
          第一款上市的中国新冠疫苗是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有别于过去的灭活疫苗生产技术,中国生物采用先进的细胞培养技术、纯化工艺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生产效率高,质量控制指标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冠灭活疫苗将全病毒进行培养,然后通过灭活和纯化,制备成灭活疫苗,其抗原成分完整,保护性更加全面。2020年7月中国生物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以来,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高风险暴露人群累计完成数百万剂次的新冠疫苗紧急接种工作。
          国家药监局审评通过的分析数据显示,疫苗保护效力为79.34%,高于世界卫生组织50%的指标。一般来说,多数疫苗有效率超过70%即可在我国上市。在呼吸道疾病疫苗普遍保护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我们的新冠疫苗属于“优等生”。
          此外,疫苗的可及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在可及性方面,灭活疫苗有着自己的储运便捷性优势,储运条件是2℃至8℃,这与我国以及许多国家现有的疫苗储存条件和运输条件一致,不需要重构冷链体系设施,可大规模降低成本。
    (摘编自《中国新冠疫苗安全吗?有效吗?够用吗?》,《北京青年报》2021年1月27日)
    材料二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戴兵26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非正式会议上发言,表示中方在新冠疫苗问题上坚持做到三个“第一”。
          戴兵表示,疫苗是抗击病毒的利器,是拯救生命的希望,应当服务全世界、造福全人类。中方欢迎黎巴嫩等国发起《全球公平获得新冠疫苗政治宣言》,并率先成为联署国之一。戴兵表示,中国一贯秉持疫苗作为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以实际行动落实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承诺,切实推动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让新冠疫苗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中国坚定担当疫苗公平分配的“第一梯队”,目前正向80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中方积极加入“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承诺提供1000万剂疫苗,并向维和人员捐赠30万剂疫苗。中方也愿同国际奥委会合作,向准备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们提供疫苗。中国坚定站在疫苗国际合作的“第一方阵”,目前已同10多个国家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60多个国家授权使用中国疫苗。中国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正在得到各国广泛认可。
    (摘编自《让新冠疫苗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北京日报》2021年3月28日)
    材料三
          2020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这一成果来之不易,中国新冠病毒疫苗上市,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强大信心,也为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中国疫苗接种会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2020年12月15日启动重点人群接种,包括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当前境外疫情还比较严重,要做好外防输入的工作,需要首先保护好这部分高感染风险的人群。第二步,对高危人群接种。高危人群是一旦感染病毒以后,容易发生重症,甚至容易导致病亡的人群,比如老人、有慢性基础疾病和糖尿病的人群。第三步,对其他普通人群进行接种。“为什么这样做?如果一下子全面铺开,疫苗产量跟不上去。我们是根据疫苗的产量和对风险、危险因素的判断,来科学合理地设计接种策略,根据疫苗产量的逐步增加,来推进人群的疫苗接种。”曾益新表示。
          传染病的消灭,最终还是要靠疫苗。“我们也在计划通过新冠疫苗的接种,来建立一个全人群的免疫屏障,最终控制疫情。”曾益新介绍,一般认为,接种率达到60%甚至70%,才能建立起对全民的保护。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1月12日)(1)下列对材料中“新冠疫苗”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保护效力为79.34%,高于世界卫生组织50%的指标;此外,疫苗的可及性很高。因此,疫苗被批准在我国上市。
    B.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采用先进的细胞培养技术、纯化工艺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与mRNA新冠疫苗相比,生产效率更高。
    C.美国辉瑞公司与德国BioNTech公司合作开发的mRNA疫苗将人工合成编码特定抗原蛋白的mRNA直接注入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
    D.传染病的消灭,最终还是要靠疫苗。新冠疫苗接种率达到60%甚至70%,就能建立全人群的免疫屏障,最终控制疫情。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秉持疫苗作为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切实推动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发起签署《全球公平获得新冠疫苗政治宣言》。
    B.中国疫苗接种实施三步走策略,第二步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接种,如老人、有慢性基础疾病和糖尿病的人群。
    C.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具有储运便捷性和产能可及性的特点,灭活疫苗的储运条件是2℃至8℃,与我国以及许多国家现有的疫苗储存条件和运输条件一致,可大规模降低成本。
    D.中国积极与多个国家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授权使用中国疫苗。中国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正在获得国际认可。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灭活新冠疫苗的优点和中国疫苗应用及推广的相关举措。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剃头爷
    熊立功
          祖上有个爷,是剃头的。他头剃得光精,垸里人都叫他剃头爷。这剃头爷身上有故事,垸里长辈闲下没事,就爱聊他,可都讲不出个子丑寅卯。还算垸下的三爷口才好、记性好些,我就常纠缠他,要听剃头爷的故事。
          三爷就给我讲了,我也把它记下了。
          剃头爷本不该剃头的,他读了一肚子书,相貌也不差,白白净净,一身的书生气。三国、西游滚瓜烂熟,说起评书叫人不眨眼。让他剃头是源于那次学生上街给人剪辫子,“叽咯,叽咯”的声音,让他有种快意,奏乐一般,口里的评书就情不自禁地流出来。当剃头爷剪辫子快要成瘾时,就有一只辫子军封了他们的校门,抓剪辫子的学生。后来听说军队头儿叫张勋,是个提督,抓剪辫子的学生是为了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政变。
          他剃头爷当时在大街上,正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逮着了一个身穿绸缎手提文明棍的家伙,那家伙的辫子大而长,从西瓜帽里拖着下来,一直到屁股。见了拿着剪刀的剃头爷他们几个学生,顿时面如土色,扭头就跑。迟了,剃头爷快准狠的剪刀已经触到那家伙的辫子了,咔嚓声里,辫子应声落地。
          剃头爷几个人正乐着时,从身后伸过来的几杆枪,把剃头爷几个人顶住了。抓他们的是几个蓄着长辫子的士兵,他们拷问剃头爷他们谁是领头的,现在在哪里?老半天,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见剃头爷他们默不作声,就把剃头爷他们三人关进一间昏暗的房子里,门口还安了岗哨。到了晚上,闷热潮湿的房子里,蚊子嗡嗡作响,叮得叫杨絮的女同学在身上胡乱拍打,并发出难受的叫声。剃头爷心生一计,把杨絮和另外一个男生叫到墙角,轻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嗯着,就各自准备起来。
          到了半夜,杨絮突然死一般惨叫起来,直喊肚子疼。剃头爷赶紧跑到门后,死劲地拍打门板,直呼救命。不一会,门被打开了,岗哨走进来,刚问怎么回事,就被身后扑上去的男同学拿裤带缠住了脖子。紧接着,剃头爷和杨絮也扑了过去,放倒的岗哨在剃头爷他们三人的厮打中,一阵挣扎后,就一动不动了。
          剃头爷他们三人刚跑出来不远,后面就来了追兵。噼噼啪啪的枪声中,男同学中弹倒下了。剃头爷跑过去摸了摸男同学脉搏,已经没反应了,就拉上杨絮,在弹雨中左闪右躲,拼命往巷道里钻……
          十几天的日夜奔波,剃头爷带杨絮逃回了家。剃头爷虽然学业未成,但带回来了一个共患难的姑娘。剃头爷的父亲便在杨絮和儿子的同意下,给他们办了婚事。
          回山里的剃头爷除了帮父亲打理一些生意外,还没忘替人剪辫子的功课。给谁剪呢?那时,剪辫子之风还没刮到山里,自己在族规的压制下,又不能明目张胆给人剪辫子,就用糖果哄着一些小孩,怂恿他们趁他们的爷啊爹啊熟睡后,把大人们头上的辫子剪成狗啃一样。那些大人们醒来后,除了大发雷霆外,当然还得找人修理。
          这时,剃头爷便有了用武之地,做起了好人。
          拿出一套山里人没见过的剃头家伙,剃头爷笑呵呵问:“蓄平头、分头还是光头?”
          人家正恼着哩,破口一句:“由你,随便!”
          剃头爷便对那狗啃样的头瞄一会,按人的相貌,年龄大小,开始在头上捣鼓起来。年龄大的,刮个光头,镜面样光,轻爽。离开时,拍拍光头,乐了:“不好看,可受用,轻松。”
          年龄轻的,要么理个分头,要么蓄个平头,人就精神起来。完了,剃头爷拿出镜子让人瞅,说:“是不是见年轻些?”
          板着的脸便起花了:“嗯。”
          慢慢儿,找上门的多了,刮了光头的还要刮。
    “不好看哩,还刮?”
    “看顺了,一样,还去头火。还有,你上回的三国还得听下去。”
          蓄分头理平头的隔些时又转来。
    “不扎辫?”
    “不了,蓄深了难受。再说,你那西游我还没听完哩。”
          还有人把剃头爷传得神了,说他剃头能给人治头痛病、失眠症。垸里常年患头痛失眠的族长,终于熬不住了,便找来剃头爷,问:
    “听说你有绝招,可以治好头痛失眠?”
          剃头爷看看尖嘴猴腮的族长那烂桃一样的双眼,红得放血。再看看那罩在他头上密密的发辫,就晓得那是头火重造成的,心里就有了数。就说:“要想治头痛失眠,你得听我的。”
    “你说,么样治?”
    “先把你辫子剪掉,再剃成光头……”剃头爷笑笑,说,“你敢破规矩?!”
          族长翻剃头爷一眼,没做声。
    “不行,那我走了。”
          一阵痛炸出来,像要族长的命。
    “来吧。”族长抱着要裂开一样的头说。
          剃头爷便扶族长坐上太师椅,拿剪刀剪起发辫来,每剪一剪,族长都要颤一下。剃头爷却在“叽吱”声里,来快感了,三国故事就从他嘴里溜出来。
          慢慢地,族长不颤了,不抖了。
          剪了发,剃头爷拿毛巾把族长的头敷热,再两指夹刮刀,轻轻在头上刮,顺刮,倒刮。刮得头皮泛白,发光。
          干完这些,剃头爷一双细嫩的手便在族长头上按开了,观族长闭上了眼,就关了话闸,把故事打了结。按着,揉着,竟让族长打起鼾。
          自那之后,剃头爷名声大震,来求他剪辫剃头的真可谓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了。
          欣慰中的剃头爷,在离不开他的族长的扶持下,撑起了剃头门面。剃头爷,开始以剃头为生了。
          妻子杨絮也没闲着,主动给剃头爷当起了下手,给来剃头的人洗头。这在山里,女人给丈夫之外的男人洗头,也是破规矩。
          开始,当然有闲言碎语,后来,杨絮用精湛的手艺堵住了人们的嘴。
          做娘做老子的看剃头爷成天乐颠颠的,还能养家糊口,便认命了。剃头爷夫妻给人剃头,不贪利,不图财,虽然成天忙得团团转,但总是乐呵呵的。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剃头爷面对士兵的严刑拷问选择默不作声,足见他性格中隐忍不屈的一面;同狱友一起杀害放哨士兵一事也可看出其谲诈多端。
    B.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采;开头提及“剃头爷身上有故事”,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章采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方法,生动地展示了剃头爷剃头技艺的精湛。
    D.“‘叽咯,叽咯’的声音,让他有一种快感”“剃头爷却在‘叽咯’声里,来快感了”。这里的“快感”源于他打破旧规矩时内心的满足。
    (2)有人认为以“破规矩”为标题更好,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3)作者熊立功在谈及自己作品时说:“我写的是草根的故事,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令我敬佩!”请以剃头爷为例,简要分析作者笔下草根人物的精神特质。

    组卷:13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红楼梦》第一〇三回《昧真禅雨村空遇旧》中,成就功名的贾雨村任职于甄士隐家乡,偶遇当年资助自己但现已出家为道的甄士隐,说了一段话。下面是某高中生对这段话的改写,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学生承蒙您敬赠钱物才得以进京赶考,并托您老的福考取了功名。如今到鄙乡任职,方才得知先生已出家为道。我虽然对您老日思夜盼,但自知仅是个封疆大吏,不敢前去见您,怕辱没您老法眼。老天真的有眼,让我在这里见到恩公,还肯求老朽能对我再行教诲。我在城中的住舍离此不远,您老如不嫌弃,学生愿意接您老到家中奉养,希望我能够天天指教于您。

    组卷:15引用:2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热血沸腾。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宋儒吕祖谦有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