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德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3 4: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几年,剧集市场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几百部的上新、逾万集的播出,人们对优质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一类作品:它们具备精品剧的品相,一开始就给足人们观剧期待,然而随着剧情推进,陆续出现人物形象不连贯、剧情不合逻辑、结尾仓促等问题。比如,前不久一部非常火的家庭剧,情感刻画细腻、演员演技精湛、主题令人耳目一新,始播就赢得广泛好评。遗憾的是,该剧后半部整体质量下降,口碑随之滑坡。这类“半部好剧”的现象当前比较普遍。
相比于泛泛之作,“虎头蛇尾”的作品更令观众感到遗憾。剧集出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本不扎实。剧集体量大、播出周期长、收看门槛低等特性,使其具有“陪伴”属性,能否迅速与观众建立共情,是很多编剧创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吸引眼球,编剧会在剧集开头设置各种悬念,埋下各式伏笔,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多线叙述的开展,人物不断增加,故事变得复杂,很容易出现情节衔接不畅、人物设置前后矛盾等问题。如何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编剧在动笔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比如,可以为每个角色设置一份详尽的人物报告,这样不仅会让一个个角色立体丰满,还可以有效减少情节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好的编剧不仅要保持“局外人”的客观冷静,随时审视故事前后的连贯性,还要在情感上完全投入到作品中,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欢笑,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可感可信,否则很容易把角色变成仅仅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虽然起初惊艳,后期却黯然失色。
剧集创作是团体协作的项目,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需要整个行业提供支持。很多剧集拍摄周期紧张,只有故事大纲或者前几集内容就立项拍摄,没有给“一剧之本”留有足够创作时间。为赶进度,有的作品往往多个编剧联合创作,这种情况尤需整体统筹,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致问题。
“半部好剧”现象,也与当前剧集盈利模式有关。《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20》显示,仅2020年1月至8月,上新电视剧60部、网络剧162部。当前网络视频平台是剧集播映的重要渠道,剧集也是各平台吸引会员以增加营收的重要抓手。在这些视频平台上看剧,往往前几集免费,继续看下去就需要购买“会员资格”。因此,制作方往往在一部剧的前几集上花费最多心血:将节奏紧凑、高潮迭出的内容前置,吸引观众掏钱观看。
倾力打造作品“开头彩”本无可厚非,但作为集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文艺创作者,如果只追求“短平快”、赚“快钱”,让一部有可能成为精品剧的作品止步于“半部好剧”,就会格外让人“恨铁不成钢”。“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显示出当前剧集创作者具备打磨精品的潜力,而差的这一口气,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为了写《大工匠》,编剧高满堂曾长期在工厂体验生活;为拍好《大江大河》,主创团队对细节严格把控,小到一碗肉在剧中年代怎么吃,都认真“考据”一番。水平有高低,质量有高下,但创作态度和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最终呈现的品格。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到《士兵突击》《大明宫词》《闯关东》《潜伏》《父母爱情》,再到走出国门并受到海外观众欢迎的最新网络剧,经典的诞生都是主创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结晶。期待我国剧集创作去掉浮华浮躁,重视创作规律,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摘编自任飞帆《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材料二:
且看,《和平饭店》前10集,陈数、雷佳音搭档的反差萌清新脱俗,情节推进中,悬念迭着悬念,叫人一秒都不舍得快进。可10集过后,易容、掉包、制毒、徒手劫刑场等反逻辑、反常识的剧情一再出现,把之前累积的好感消解殆尽。《台湾往事》前15集完全有成为经典的潜力,但从第16集开始,关乎家国情怀的正剧就变成俗套的神剧,连骑个自行车都要动用技术抠图。《美好生活》也不例外,前20集凭细节戳中了中年心事,靠演技赢得了生活质感,但20集之后几乎所有出场人物都有了三角四角情感纠葛。于是,这些剧集的网络评分无不高开低走。
“半部好剧”谁之过?祸首就是如今国产剧的通病——注水。本应是戏核突出、节奏流畅的好故事,出于商业原因,硬生生被大量啰唆又俗套的“凑集数”拖垮。为了多放广告凑集数,往剧情里硬添加不必要的人物、情节,甚至一些段落重复剪辑,“闪回”段落越来越长。常常是十集之前,该放的戏剧钩子都已放置,观众也多“上钩”,此时在酒里兑水还是在水里兑酒,浓度全凭资本诉求。如果一集能卖1200万,多剪五集就能多卖6000万,何乐而不为!反正拖拖拉拉几十集,只要关键悬念一直在,观众再不耐烦,在没有更好的剧集替代前,也不至于一怒弃剧。
电视剧行业,本应剧本至上,却成了经济账本为王,结果是,精品剧不精,水剧更水。要避免“龙头烂尾水蛇腰”的“半部好剧”层出不穷,需要平台自身把好品质关,更需要创作者澄净下来,少些商业投机,回归初心。
(摘编自王彦《电视剧高开低走半部好剧,谁之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半部好剧”总是前面几集或者十几集精彩,给足人们观剧期待,但后面就一集不如一集,越往后水平越低,口碑直线下降。
B.编剧在剧集开头设各种悬念、埋各式伏笔,目的在于吸引眼球,建立共情,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和保持其观剧欲望。
C.像《和平饭店》《美好生活》等网络评分高开低走的作品,都应该像《士兵突击》《潜伏》一样从“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D.编剧在剧情里注水,使情节拖拖拉拉,剧集愈来愈多,根本原因是抓住了大部分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不会一怒弃剧的心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虎头蛇尾”的剧作比泛泛之作更令观众感到遗憾,是因为它们有成为精品的基础,观众的期望值较大。
B.如果编剧能以“局外人”的客观冷静审视故事,在情感上完全投入到作品之中,精品力作的产生就值得期待。
C.编剧高满堂为写好剧本长期体验生活,《大江大河》主创团队严格把控细节,这种创作态度有利于作品的成功。
D.如果《台湾往事》15集之后的各集,依然能关乎国家情怀,就可以成为经典,就能改变评分高开低走的趋势。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举出的家庭剧例子,论证了“半部好剧”的口碑必定是高开低走。
B.文章主体部分从剧集创作、盈利模式等多方面指出了“半部好剧”的成因。
C.从文章第四段数字的对照来看,网络视频平台已是当前剧集播映的重要渠道。
D.文章基于创作者有打磨精品的潜力,提出了让“半部好剧”成精品的观点。
(4)两则材料都揭示了剧集盈利模式下会出现“半部好剧”,请简要概括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5)怎样才能避免“半部好剧”的产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32引用:8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
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作序。送舒老古砚是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时间还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十多年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让他留下。
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您。”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
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
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老为人作序从不收润笔,别人求他的书法,他也拒收酬谢,这都表明舒老不把这当作交易,体现了他的淡泊。
B.俞季年对古玩比舒老内行,他的来访揭示了古砚的真相,俞季年从“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说出真相。
C.舒老最后决定把两方古砚一并归还给姚斌,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
D.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的风波,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顺叙的手法,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条理清晰。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将视角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舒老的自我审视与反省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C.小说对舒老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实现的,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更加丰满。
D.小说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用“先是惊呆继而尴尬”刻画姚斌得知古砚是假的这一真相时的神态,贴切传神。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
(4)陆涛声先生谈到本篇小说创作时说:“(小说)是胃镜探头插入的内窥式叙述,以自省对灵魂的微垢做洗涤。这种微垢,不是常人共知的对与错,而是从大众常识的‘对’中辨析出实质的错来,从而体现认识价值。”请结合文本分析“大众常识的‘对’”“实质的错”和“认识价值”分别指什么。组卷:38引用:1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这次在珠峰峰顶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每一秒获取的实测数据都是填补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的空白,不仅仅是对中国的贡献,
“没有任何人有经验。”丁明虎解释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在珠峰或类似的高海拔区域进行过气象科学考察,仅2019年在珠峰南坡8400米区域开展过气象观测,其观测设备寿命只维持了几个月。对于中国科考队队员而言,不仅要克服登山挑战,
“除了科学家总体的科学目标引领,还有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不同团队的相互配合、强大的后勤保障等等,这些因素少了哪一个都很难完成这次珠峰科考任务。”丁明虎表示,
对于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后续使用,丁明虎表示,气象站刚刚安装成功,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持续地发挥作用。它的使用周期和寿命都需要在具体的架设实践中得到反馈和提升,它的每一个数据都能够极大地提升对高原气象预报、特别是复杂地形山地气象预报的水平。组卷:13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有网友认为,“yyds”“绝绝子”等个性化用语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实际上,近几十年来,每一代青少年在表达上都追求语言的个性化。就像曾经的80后使用的“狂汗”“886”“顶”“灌水”等网络用语,90后创造的由字母、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等组成的“火星文”一样,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yyds”“emo”“绝绝子”“爱豆”等个性化语言的大量使用,不仅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会伤害母语的纯洁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1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