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九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使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史学家的大手笔。这些,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摘编自 李学勤《历史学者要“面向大众”》)      材料二:
    《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史事格局,真实反映了政权更替过程,保持了对《三国志》的承袭关系,但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有虚构,以服务于拥刘贬曹的需要,突出斥奸颂仁、誉忠贵慕的政治诉求,其艺术效果是强烈的、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当把握信史与史传文学的联系性与差异性,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当然,不同的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不同,《东周列国志》比《三国演义》切近信史,而艺术感染力却差了许多;《封神演义》除了未离周革殷命的历史总格局外,情节与信史多不搭界。必须提及的是,史传文学的优劣高下,并不取决于虚构成分的多寡。艺术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必需,关键在于,文学书写不一定要求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而必须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是在典型环境中演绎的典型情节和典型形象。
          对于《三国演义》,我们当以文学杰作欣赏之,从中获得充分的美学享受,兼领某种历史哲学启示(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得人心者得天下”之类),而不可寻历史细节真实于史传文学,不应当以信史标准苛责讲史小说,正如不能以过高的生动性、艺术典型性要求史书《三国志》一样。
          当下,大量历史题材影视剧广为播放,打开电视机,关于秦皇、汉武,唐宗、武则天,康熙、雍正、乾隆等历史人物的史剧扑面而来,提供了艺术欣赏的一个部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普及历史常识之效,但对后者则不应当也不可能企望过高。我们在讲解信史史实后,总要申明:优秀的史传文学应当揭示历史的本质真实,但既然是文学,必然有虚构,所述人和事,不一定都是历史实际(甚至多半并非史实)。完整而科学地讲述历史进程,是正规的历史书的使命,不能以之苛求史传文学。同此,虽然若干历史著作写得富于文学性(《史记》有“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资治通鉴》不乏精彩的历史场景描写),但不能要求严肃的历史著作放飞想象空间,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学赏析需求。
    (摘编自冯天瑜《史传文学与信史的联系和区别》)(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学勤认为,历史虽然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似乎与国计民生关系也不大,但实际上老百姓离不开历史。
    B.或许是人的天性使然,我们每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兴趣。
    C.当今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仅限于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应该把所认识、了解的历史告诉广大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成为有知识的国民。
    D.我们应当从生动性、艺术性的角度要求历史题材文学,从中获得审美享受,领悟某些历史哲学启示(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得人心者得天下”之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著名的前辈学者为后辈学人做出了表率。
    B.李学勤认为,司马迁精通《尚书》,其本人曾向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这为司马迁在引用《尚书》时,尽量使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古奥费解的字打下了基础。
    C.《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历史事实,但其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为政治服务,突出斥奸颂仁的政治诉求,其造成的影响巨大。
    D.作者以《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为例,说明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和史传文学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成反比。
    (3)以下行为不属于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的一项是
     

    A.青年作家陈磊创作历史科普图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用漫画形式解读中国历史。
    B.历史剧《山河月明》参考大量明代史料,展现出鲜明的明朝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之美。无论是礼服战甲还是冠冕头饰,剧中人物所着皆有据可考。
    C.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千秋是非话寇准》,掀起了“宋史热”“寇准热”。
    D.欧阳修在其撰写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中,用晋王李克用临终三遗恨的故事,写出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晋王位时,强敌环伺的历史事实。
    (4)据史书《三国志》记载,“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历史上的诸葛亮有战略眼光,擅长政务治理而非用兵,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妙算入神、无所不能。《三国演义》为何对诸葛亮形象做这样的艺术处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5)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文艺创作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可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是风火是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齐竞强按怒火,改用平静的语气说:“我知道,最近几次战斗伤亡比较大,有的重伤员,更多是往悲观的方面去想,情绪很不正常。可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聚众滋事、发泄不满的理由。野战军总部派演出队下来,你们叫喊不看!不看!那岂不就是说,我们不稀罕上级的关心爱护!我们不稀罕上级前来慰问!我把话撂在这儿,勿谓言之不预也!凡带头闹事的,不论是干部还是战士,也不问是轻伤还是重伤,逃不过纪律处分。”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给如此天真烂漫、满腔热情的女学生劈头一瓢冷水。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哎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的《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们,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台下虽有反应,但不甚热烈。
          齐竞问:“小汪同学,你第一个弹什么曲子?”
    “《高山流水》。”
          他深深点头,转身报出了第一首曲名:《高山流水》。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20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1942年,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五一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尚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含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进”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江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如也,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
          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跑过来,他用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警卫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太乏味了,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虽然汪可逾的演奏很精彩,但由于晚会观众基本是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所以听完演奏反应不甚热烈,也在情理之中。
    C.齐竞与汪可逾一来一往的古诗对话,看出两人初次见面就默契十足,与后文汪可逾演奏的《高山流水》曲名相暗合。
    D.小说最后齐竞的喝令简短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作铺垫,使小说情节跌宕,扣人心弦。
    B.团长齐竞在队前训话时语言直白严厉,后面吟诵诗句时又显出他学识渊博的一面,前后形象反差强烈,对比鲜明。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汪姑娘的古琴曲,凸显出趋于白热化的战争背景下琴声的悠扬。
    D.小说后半部分引入几十年后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采访的情节,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情节更丰富,意蕴更深刻。
    (3)为什么“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4)小说深沉的现实主义基调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相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3难度:0.5

四、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__________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摘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1)横线处应该填写的主人公是
     

    (2)主人公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句,联想到了古人诗词曲中意象相同的三句诗。请找出它们共同的意象试加以分析,并结合主人公的形象,解释为什么会“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五、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对“玩”有各种不同的阐释和态度。“玩”字最早出现于《尚书•旅獒》的“玩物丧志”,意指迷恋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进取向上的志气。韩愈也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意为学业由于玩乐而容易荒废。清朝的王豫则直接说:“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但是鲁迅先生对于“玩”相当看重,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龙应台则把“玩”看作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玩”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6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