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广西八市高考语文第一次适应性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代以来,中国民法学理论很多是从欧陆国家尤其是德国民法学中学习而来。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法学界不再囿于传统欧陆民法学理论,而是广泛参酌国际交易惯例、英美法系国家和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重要规则,并考察中国的民情风俗、司法实践和交易习惯,形成了具有较鲜明中国风格的民法学理论。
          在风格上,中国民法学兼顾法学理论的实用性。德国民法理论体系比较抽象,致力于对生活事实进行层层提炼。中国民法学虽然学习德国民法学,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实用主义思维,关注具体的社会生活事实。从法律适用角度看,法律规则越抽象,其适用范围就越大,法律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法律规则越具体,其适用范围就越小,法律适应社会新情势的能力相对就弱。以侵权法学为例,欧陆民法学较少讨论细致而微的侵权行为类型,学者研究的焦点往往是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而中国民法学者对侵权行为的类型研究热情洋溢,不仅研究各种侵害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行为,还细分侵害同一种权利的不同侵权行为类型,这与关注个案具体情境的英美法系更相似。民法学研究风格也影响法律风格。这次民法总则编纂过程中,立法者很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对某些实用性较差的条款没有采用。
          民法典的体例编排深受实用性观念影响。本次中国民法典编纂并没有纳入抽象程度极高的债权总则,而是将其分散到民法总则和合同法中相反,传统欧陆法国家民法典没有单独成编的合同和侵权规则,而这些都会在中国民法典中独立成编。这种体例编排减弱了民法典的抽象性,凸显了其实用性。民法总则一改传统“民事主体--法律行为--民事权利客体”三位一体的结构,采用“民事主体--法律行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四位一体的结构,其逻辑是民事主体通过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在民事权利被侵害时,民事责任将启动。这种结构的逻辑更顺畅,体系感也更强。
          法律的通俗化是本次中国民法典编纂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民法学强调法学概念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概念越多越好,而更坚持“若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学术训诫。专业术语也尽可能接近日常用语,并不刻意使用“法学家汉语”。编纂中除了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等不得不使用的术语外,其他无需使用的专业术语均被舍弃,而是尽可能采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和措辞。
          与国外民法典不同的是,中国民法承担着指引民众选择社会行动的功能。理论界和立法机关不仅将民法典作为裁判规则,也将其作为指引民众择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规则民法强调实用和通俗的法律适用,也使民事立法不再为专业人士所垄断,转而成为沟通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渠道。这无疑有助于实现立法民主,有益于民事法律回应社会需求。民法的亲民风格也可以使民众充分知悉其民事权利,预知其民事活动的法律效力,更大程度发挥法律功能。
    摘编自谢鸿飞《彰显民法学的中国风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法学界不再学习欧陆国家,而是借鉴其他法学体系,并结合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法学理论。
    B.中国民法学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实用主义思维,关注个案具体情境,很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并未采用实用性较差的条款。
    C.民事主体通过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民事权利被侵害时民事责任将启动,这是我国民法总则四位一体结构的内在逻辑。
    D.中国民事立法的宗旨在于指引民众选择社会行动,民事立法成为沟通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渠道,可更大程度发挥法律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扣中国民法学理论的鲜明特色,从实用性、通俗化等角度展开论证,结构清晰。
    B.第二段将德国民法理论体系同英美法系进行具体对比分析,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民法学注重实用的特点。
    C.第三段以我国民法典中合同和侵权规则都独立成编为例,展现了我国民法典在体例编排方面的特色。
    D.文章基于中国民法典编纂这一社会热点事件,探讨了我国民法学的中国风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的民情风俗、司法实践以及交易习惯等因素,将会影响到该国的民法立法。
    B.中国民法的法律规则不及德国民法抽象因此存在着适用范围小、实用性较弱等不足。
    C.我国民法典编纂中尽可能采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和措辞,这有利于民众知悉其民事权利。
    D.民法强调实用和通俗的法律适用,可增加其亲民风格,这是对立法民主化的有益探索。

    组卷:5引用: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12年,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
          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
          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
          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
          张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
          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一个阵地都不会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
    【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一切都值了。
          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
          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
    B.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保护,于是称学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C.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词担当起党员任,投身到华坪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
    D.张桂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
    B.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这将采访引向深入。
    C.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无私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
    D.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的画外音解说,这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被访者奉献、不惧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也能使本专访稿的结构更为紧凑。
    (3)张桂梅筹建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30引用:9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良方
    黄红松
          吴医生正给第45号病人号脉时,进来一个熟的面孔,是李乡长。他看了李乡长一眼,算是打招呼。李乡长见他正忙着,自己找个沙发空位挤下去候着,没说话。
          吴医生早年曾离家到安徽、浙江等地闯荡,但日子不比在家里好过。至于苦到何种程度,只有他自己知道。后来,遇见一高人,高人收留他,还教他学《易经》,学望闻问切。十多年后,吴医生四乡,在家里坐诊,看起了病。吴医生从不出诊,看病讲究先来后到。他每天只放五十个号,不多也不少。两层楼的平房,楼上看病,楼下取药。屋外没有招牌,屋里也只挂了一面广东患者送来的锦旗,上面有“悬壶济世,治病除疴”八个字。尽管这样,从外地慕名而来的病人还是络绎不绝。吴医生给家里人定了两条规矩:不招呼来人吃饭,不留来人住宿。
          时间长了,一传十,十传百,是到吴医生这里看病,当天来没得到号的,就在杏林村找一户农家住下,等第二天早起去排队拿号。
          前几年,有个广东来的病人,肝腹水晚期,家里人也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的信息,把病人千里迢迢送到杏林村,来找吴医生做最后的挣扎。病人在杏林村一住就住了四十多天,居然出现了奇迹:来时,是躺在担架上来的;走的时候,人扶着就能上车了。从此以后,吴医生名声大振。
          轮到李乡长时,是最后一个号了。李乡长因为忙,他的号是头一天专门请人来取的,不要前面,只要最后一个号。吴医生问了来人一些情况,为他要的最后一个号想了一晚上。
    “吴医生,你帮我看看,到底是哪样毛病。最近看哪样都不顺眼,脑壳像塞满浆糊。老婆说我晚上说梦话都在吼人。我感觉这肋部和胸部胀痛。是不是有什么严重情况?”李乡长一脸忧心。自从李乡长进屋后,吴医生虽然没和他说话,却一直关注着他。吴医生发现,李乡长双眉不展,面貌忧郁,全然没有了以往意气风发的神态。再听李乡长的声音,中气不足,气虚不畅。
    “乡长不要忙着下结论。”吴医生说,“这半年来,过哪样病,看过医生没?最近有哪样让你焦心的事情?比如说,家里有没有……”李乡长说:“没有,家里人都好好的啊!”
    “多久开始有这种症状的?”
    “自从三个月前,去县里开了脱贫攻坚大会回来具体哪一天,记不起。”
          吴医生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搭在李乡长的手腕上,号脉。一时间,屋里异常安静,静得能听见李乡长的脉搏,擂鼓一样,“咚、咚、咚”。几分钟后,吴医生把手收回来:“不要着急,没哪样大毛病。就是注意,不要在办公室坐久了,要增加室外运动量。多吃一些黄花菜、海带,山楂泡水喝,熬些粳米橘皮粥吃,有好处。”李乡长有些不相信:“就这样简单,不开药?”吴医生说:“当然不。你是最后一个号,走,出去看看。我坐了一天,早就想出去活动活动了,我想,你更需要另一个方子!”吴医生站起身来,走出屋子。李乡长不明就里,懵懵懂懂地跟在后面院坝里一些没离开的人,见他俩走了,也各自散去。
          杏林村不大,是全乡唯一在市里挂号的极贫村。狭长的山沟里,一条小河把村子一分为二,两百多户人家散居在河两边的坡上坎下。去年,水泥路通到了村里。路边停了好些外地牌照的小车,基本上都是来看病的。
          不到一个小时,吴医生和李乡长就在村里走了一圈。吴医生停下来说:“路通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家里人就说,修一栋房子,把吃饭、住宿搞起来,再建个停车场,一条龙服务。我不同意,一家人还和我怄气,说我不会赚钱,死脑筋。我跟他们说,钱是赚不完的。好多不差钱的人,不也要大老远地跑来看病?他们在村里吃饭、住宿、停车,村里人再种些药材给我回收,不就多了一条脱贫的路子?我想,乡长的病,是不是更需要这个方子?
          李乡长听着听着,顿时神清气爽,瞬间像变了个人,激动地握住吴医生的手说:“吴医生真是神医。太感谢了,谢谢!谢谢!”
    (选自《百花园》2020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李乡长的病选取了小说讲述者和吴医生两个角度,角度虽不同,但都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境况,同时使小说叙事富于变化。
    B.小说中的“脱贫攻坚”“极贫村”等词语以及对杏林村的有关描写,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大时代背景和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增添了小说主题的时代感。
    C.“一时间,屋里异常安静,静得能听见李乡长的脉搏,擂鼓一样,咚、咚、咚”,这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李乡长病情的严重,使人产生紧张感。
    D.小说中的李乡长、吴医生只有姓、职业而没有名,这样的安排能突出人物个性特点中的职业特征,表现一般医生以及基层干部的精神品格。
    (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部分安排吴医生带着李乡长到村里看看的情节,刻画了吴医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组卷:30引用:7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人口的流动受多重因素影响,①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上海、北京、浙江的人口迁入率居全国前三位;人均GDP低的安徽、江西、贵州的人口迁出率居全国前三位。研究发现,外来人口所带来的优势不仅是数量优势,②
     
    。主要大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外来年轻劳动力有巨大需求。以上海为例,20~39岁年龄组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户籍人口。正是由于外来劳动力大量补充了本地户籍人口年轻部分的数量萎缩,才能③
     
    ,可以说,人口流动在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的同时,也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组卷:3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千年前,桑树走来,成就了未来的丝绸之路。4千年前,桃树、柑橘用果实丰富着人类的味蕾。2千年前,茶树走出森林,用一片树叶,滋养万千生灵。一个丰富的植物天堂,孕育并陪伴了一个文明的诞生,塑造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最近,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热播,片中既饱含深情,又充满理趣的解说词,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引发了人们关于“中国影响力”的思考。
          学校广播站计划开设“影响世界的中国”栏目,请你自主选定一个主题,以“影响世界的中国”为副标题(补充一个词语,使副标题完整),写一篇广播稿。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