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2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王朝后期步入封建衰世,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惩人心,窒乱阶,整肃纪纲,因而大力宣扬封建纲常名教,加强文化专制,嘉、道年间成为清代禁毁小说戏曲书刊的高潮时期之一。另一方面都市文化繁荣,南北方评话评书、弹词鼓词流行,地方戏崛起,曲艺、戏剧、小说三者互相融合,风靡于市井坊间。这既促使小说接近民众,同时也滋长它徇世媚俗的倾向。因此,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究其原委,大抵由于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因此,对于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与铲霸诛恶、扶危济困的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普遍心态。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传》之勇侠而来,精神则已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主要体现在:第一,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古代“侠”的特质,韩非子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以武犯禁”,是在法外维持正义,具有对封建法权挑战的品格,《水浒传》所谓“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而侠义公案小说则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第二,江湖义气渐为恋主情结所取代。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江湖义气趋于淡化,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则日益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施公案》中黄天霸为救主人施仕伦而杀兄逼嫂就是明显的例子。第三,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古侠客大都摈弃女色,《水浒传》中第一流的豪杰清一色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侠义小说则推出“儿女英雄”模式,《绿牡丹》写江湖侠女花碧莲对将门之子骆宏勋的痴情苦恋,开英雄美人风气;《儿女英雄传》为侠女十三妹在雍熙和睦的家庭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合而为一,遂开其后武侠而兼言情小说的风气。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材料二:
          我国的侠义故事和侠客型人物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序文里虽说:“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但像《史记》里所描写的曹沫、专诸、鲁仲连、荆轲之流,实际上都是春秋战国时代一些带有侠气的人物。《韩非子•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可见当时任侠之士的立场一般是同统治阶级对立的。游侠、刺客这类人物到了司马迁的笔下才得到真正的表扬,他所歌颂的是“修行砥名”的“闾巷之侠”,他给曹沫、专诸、聂政、荆轲等人写了《刺客列传》,又把汉代的侠客朱家、郭解等写入了《游侠列传》。这些侠客都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替别人排难解纷、报仇雪耻,等到真的把别人的困厄解除,却又“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所以司马迁称赞他们说:“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司马迁更指出了游侠之士与“侵凌孤弱”的“豪暴之徒”是有区别的。前者固然动辄“以躯借交报仇”,但同时又“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使天下不论“贤与不肖”或“知与不知”之人,都对他们仰慕尊敬;而后者则是“盗跖居民间”,成为真正侠客的羞耻。可见侠之所以为侠,主要还在于他们是真能对人民有好处的人。
          侠义的传统到唐人传奇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侠客成为人民大众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行动同人民的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仅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血性和正义感,而且还具有神出鬼没的超人武艺。如唐人传奇中所写的昆仑奴、红线等人,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千军万马都不能阻止他们随意出入,这就比《史记》里所写的刺客和游侠更加理想化了。由此可见,所谓侠客必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一、有血性,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二、言行深得人心,有群众基础;三、有超人武艺。缺少任何一项,都会影响他做侠客的资格。
          然而,在阶级社会里,侠客虽力求不受当时社会法制的约束,却终于不能超阶级而存在。他们的立场不外乎:一、与当时统治阶级对立,即恃“武”而“犯禁”,做出一些同封建统治者的政令法制正面抵触的事来;二、从属或依附于统治阶级中某一正派集团或正面人物,同统治阶级中另一反派集团或反面人物对立。前者如汉时的朱家、郭解,后者如战国时的荆轲和唐人传奇中的红线。有些故事中的侠客,立场虽不鲜明,但大抵不出这两种类型之外。假如一个有武艺的人既依附于统治阶级而又同人民对立,那他就不是侠客而是帮凶了。
    (摘编自吴小如《说<三侠五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义公案小说失去了《水浒传》那种挑战封建法权的品格,以回归世俗为主要人文蕴涵,以取容于封建法权、伦理为鲜明倾向。
    B.《施公案》中黄天霸杀兄逼嫂以救主人,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侠客精神中的江湖义气已经泯灭,被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所取代。
    C.司马迁为之作传的游侠、刺客都是“修行砥名”之人,他们为别人排难解纷、报仇雪耻,即使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在乎。
    D.游侠之士既武艺超群,又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因而能锄强扶弱,这与仅有武艺却同人民对立的“帮凶”是截然不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道年间清廷大力禁毁小说戏曲书刊,与其中部分书籍存在反专制思想有密切关联。
    B.小说不接近民众则失去读者,难以发展;过于徇世媚俗则迷失自我,缺乏独立之精神。
    C.在文学影响上《儿女英雄传》等远不如《水浒传》,可见读者更为欣赏绝情泯欲的侠客。
    D.唐传奇中的侠客都具有超人武艺,历史著作《史记》却不能如此塑造刺客、游侠的形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俞樾评《三侠五义》:“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人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
    B.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三侠五义》为市井细民写心,乃似较有《水浒》余韵。”
    C.陈寅恪评《儿女英雄传》:“结构精密,颇有系统,转胜于曹书(《红楼梦》)。”
    D.刘叶秋《公案小说浅议》“把清官和好汉结为一体,是说书人的一个创造。”
    (4)“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出自李白的《侠客行》,生动地刻画了侠客的形象。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诗句加以分析。
    (5)封建社会后期,侠客与清官为何能在侠义公案小说中“统而为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萧红
    许广平
          我们在上海定居之后,最初安稳地度过了一些时,后来被环境所迫,不得不度着隐晦的生活,朋友来的已经不多,女的更是少有。我虽然有不少本家之流住在近旁,也断绝了往来。可以说,除了理家,除了和鲁迅先生对谈,此外我自己是非常孤寂的。不时在鲁迅先生出外赴什么约会的时候,冷清清的独自镇守在家里,幻想之中,像是想驾一叶扁舟来压下心里汹涌的洪涛,又生怕这波涛会把鲁迅先生卷去,而我还在船上毫无警觉。这时,总时常会萌发一些希冀,企望户外声音的到来。
          大约1934年的某天,阴霾的天空吹送着冷寂的歌调,在一个咖啡室里我们初次会着两个北方来的不甘做奴隶者。他们爽朗的话声把阴霾吹散了,生之执着,战之喜悦,时常写在脸面和音响中,是那么自然,随便,毫不费力,像用手轻轻拉开窗幔,接受可爱的阳光进来。
          从此我们多了两个朋友:萧红和萧军。
          流亡到来的两颗倔强的心,生疏,落漠,用作欢迎。热情,希望,换不来宿食。这境遇,如果延长得过久,是可怕地必然会消蚀了他们的。因此,为了给他们介绍可以接谈的朋友,在鲁迅先生邀请的一个宴会里,我们又相见了。
          亲手赶做出来,用方格子布缝就的直襟短衣穿在萧军先生身上,天真无邪的喜悦夸示着式样。——那哥萨克式,在哈尔滨见惯的——穿的和缝的都感到骄傲,满足,而欢欣。我们看见的也感到他们应该骄傲,满足,欢欣。
          我看见两只核桃,那是不知经过多少年代用手滚弄的了,醉红色的,光滑滑的在闪动,好像是两只眼睛在招呼着每一个人,而自己却用色和光介绍了它在世的年代。
    “这是我祖父留传下来的。”萧红女士说。
    “还有一对小棒槌,也是我带来在身边的玩艺,这是捣衣用的小模型,通通送给你。”萧红女士在宴席上交给了海婴。把这些患难中的随身伴侣,或传家宝见赠了。
          中等身材,白皙,相当健康的体格,具有满洲姑娘特殊的稍稍扁平的后脑,爱笑,无邪的天真,是她的特色。但她自己不承认,她说我太率直,她没有我的坦白。也许是的吧,她的身世,经过,从不大谈起的,只简略的知道也是从家庭奋斗出来,这更坚强了我们的友谊。何必多问,不相称的过早的白发衬着年轻的面庞,不用说就想到其中一定还有许多曲折的生的旅程。
          我们用接待自己兄弟一样的感情招待了他们,公开了住处,任他们随时可以到来。鲁迅先生不时在病,不能多见客人。他们搬到北四川路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来住下。据萧军先生说:“靠近些,为的可以方便,多帮忙。”
          但每天来一两次的不是他,而是萧红女士,因此我不得不用最大的努力留出时间在楼下客厅陪萧红女士长谈。她有时谈得很开心,更多的是勉强谈话而强烈的哀愁,时常侵袭上来,像用纸包着水,总没法不叫它渗出来。
          终于她到日本去了。直至鲁迅先生死后才回到上海来。
          在鲁迅先生死后第五天,她曾给萧军先生信,说“可怕的是许女士的悲痛,想个法子,好好的安慰着她,最好是使她不要静下来,多多的和她来往。”这个动议大约是被采用了。所以鲁迅先生死了之后,萧军和黄源等先生来了,其他如聂绀弩夫妇,张天翼夫妇,更有胡风夫妇等许多人都时常来了。有一次,萧军和黄源等半劝半迫的叫我去看电影,没法子跟着去了,在开映的时候利用光线,我一直在暗中流泪。十年来,在上海每次踏入电影院都是和鲁迅先生一道的,看到会心的时候会彼此用臂膀推动一下,这生动的情境在电影院中更增加我的伤痛,但我怎能辜负他们的好意呢?他们哪里会想到发生相反的结果呢?
          战争的火焰烧蚀了无数有作为的人,萧红女士也是其中之一个。当我刚刚跳出监狱的虎口,相信活下来的时候,到家里不几天意外地收到端木蕻良先生的简单噩耗,大意说,萧红女士于某月日死了,葬于香港某花园的某处,并且叫我托内山完造先生设法保护。
          鲁迅先生逝世后,萧红女士想到叫人设法安慰我,但是她死了,我向甚么地方去安慰呢?不但没法安慰,连这一封值得纪念的信也毁了,因为我不敢存留任何人的信。而且连她死的月日地点都在我脑中毁了,这不能推说“不敢存留”,只可承认是我的脑子的确不行了,是我的无可挽救的过失。更其对不住端木蕻良先生的是,我并没有把他的意思转向内山先生请求。因为我觉得萧红女士和上海人初次见面的礼物是:《生死场》。她是东北作家,而又是抗日分子,想来内山先生不会不清楚的。请他“保护”,也许非其权力所及。或者能设法了,也于他不便。在我这方面,也不甘于为此乞求他援助,我把这句话吞没了,直至现在才公开出来,算是自承不忠于友。
          自责两句不就算完了良心的呵谴。我不知道萧红女士在香港埋葬的地方有没有变动,我也没法子去看望一下。我们往来见面了差不多三四年,她死了到现在也差不多三四年了,不能相抵,却是相成,在世界上少了一个友朋,在我的生命的记录簿上就多加几页黑纸。
          乌黑的一片。久视了,眼珠子会有许多血红的火星在飘浮,我愿意这火星加多,增长,结成大红火球,把我包没,把我周围一切包没。
    (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1945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之流”一词表达了对不少本家的厌恶,她也是“从家庭奋斗出来”的,相似的经历增强了她与萧红的友谊。
    B.“我们”开始是在外面与萧军、萧红相见,后来才对他们公开了住处,这与首段中的“度着隐晦的生活”形成了照应。
    C.作者回想鲁迅先生和自己看电影的情景,在影院中“暗中流泪”,因而对萧军、黄源等的“半劝半迫”有了一些不满。
    D.萧红是东北抗日作家,内山完造可能清楚此事。作者在抗战中“不甘于为此乞求他援助”,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2)关于文中“在鲁迅先生邀请的一个宴会里”相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红和萧军流亡上海,生活窘迫,鲁迅先生因而设宴给他们介绍一些“可以接谈的朋友”。
    B.萧红心灵手巧,用方格子布给萧军做了“哥萨克式”直襟短衣,主客都为之满足而欢欣。
    C.萧红将“患难中的随身伴侣”赠送给鲁迅之子小海婴,体现了她对鲁迅先生的感激之情。
    D.作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绘形绘色地描摹了两只核桃,写出了它们的可爱及历史之悠久。
    (3)作者的思绪随着萧红的到来、离去、病逝而逐步发展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中“乌黑的一片”有哪些意义?作者为何愿意这火星结成大红火球,把“我”和周围的一切包没?请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8%的人都认为过敏性鼻炎是花粉引起的。确实,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但是把账全部算在花粉头上有些冤枉,大部分人都不知道,①          
          食物过敏在非过敏季表现很不典型,很多人根本感觉不到。在过敏季食用了过敏食物。同时又接触过过敏花粉,过敏性鼻炎症状就会明显加重。食物过敏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②         ,吃完后马上出现过敏症状,如吃虾后嘴唇肿痛或出现皮疹。慢性过敏则很隐蔽,症状多样,不限于皮疹和鼻炎,往往在进食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才出现症状,我们自己很难识别
          如何找出过敏食物呢?一是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有过敏症状时要考虑是否跟食用了某种食物有关;二是可以通过抽血化验相应食物的IgE、IgG抗体,③         。找出过敏原后避免接触是一种对因治疗,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脱敏治疗也是一种对因治疗,但如果过敏原复杂就很难实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脱敏治疗耗时长,一般要治疗3年以上,其间每周都要治疗,坚持下来也需要很强的毅力。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阳快到了天心,张老汉对儿子说:“我们快些走,等会儿集就散了。”
    B.褚老师看着同学们,说:“我们为什么来上学?是要学知识,学做人。”
    C.我们站在月台上,等着下货、上货,全家老小就指望着这个吃饭。
    D.虽说我们是亲兄弟,但也得把这笔账算清楚,不能老是让你吃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3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的一年又到来了,“七一勋章”获得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老师给大家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讲述了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故事: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青年时期父亲又离她而去,后来丈夫又病故了,到丽江华坪后她肚子里长了一个肿瘤,摸上去就像里面有一块石头。在人生的寒冷中,她感受到了别人给予的温暖;她对此铭记一生,并努力想把它传递下去。2023年,她寄语大家:即便暂时迷茫,也要努力发光,“人生是一段必然充满不易、也处处暗藏希望的旅程。我们无法预测前路还有多少荆棘曲折,就像我们不知道自己身上还藏着多么巨大的潜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