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湖南省常德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是至今影响仍然广泛深远的艺术规范。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不可捉摸,那种超群轶伦、高华雅逸的贵族气派,让位于更为平易近人、更为通俗易懂、更为工整规矩的世俗风度。它确乎更大众化,更易普遍接受,更受广泛欢迎。
          拿颜字说吧,颜以楷书最为标准,它“稳实而利民用”,本就吸取了当时民间抄写书法,日后终于成为宋代印刷体的张本,这是人人可学着写的。它左右基本对称,出之以正面形象,浑厚刚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的颜书,不更胜过字形微侧、左肩倾斜、灵巧潇洒、优雅柔媚、婀娜多姿的二王书以及它的初唐摹本吗?
          韩文,情况是类似的。所谓“文起八代之衰”、“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其真实含义也在这里。韩文终于成为宋代以来散文的最大先驱。“唐自贞观以后,文士皆沿六朝之体,经开元天宝诗格大变……其后韩柳继起,唐之古文遂蔚然极盛……”,说明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是与六朝“旧规”相对立的一种新的文体规范。
          杜诗就更不用说了。直到今天,由杜甫应用、表现得最为得心应手、最为成功的七律形式,不仍然是人们所最爱运用、最常运用的诗体么?七律这种形式所以为人们所爱用,也正在于它有规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却仍灵活,严整的对仗增加了审美因素,确定的句形可包含多种风格的发展变化。而杜甫把这种形式运用得熟练自如十全十美。他的那许多著名七律和其他体裁的诗句一直成为后人倾倒、仿效、学习的范本。
          这些文艺巨匠(以杜、韩、颜为代表)为后世立下了美的规范,如同比他们时间略先的那一批巨匠(以李白为代表)为后世突破了传统一样。这两派人共同具有那种元气淋漓的力量和势概,“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所以,它们既大体同产于盛唐之时,而被共同视为“盛唐之音”,就理所自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盛唐诗歌中普遍存在的“浑厚”、“氤氲”的气象,证明它不单是属于某一个诗人的,而乃是整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李白和杜甫分别为代表的两种“盛唐”在艺术范、美学标准上的追求明显不同,因而美学意义和价值也大不相同。
    B.为了方便世人学习和仿效,杜诗、颜字和韩文把盛唐雄豪壮伟的气势严格地收纳凝练在了一定的形式、规格和律令中。
    C.杜诗、颜字和韩文所代表的盛唐之美和那种超群轶伦、高华雅逸的贵族气派相比,前者对后代社会和艺术的影响更为远大。
    D.林庚认为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但这并不代表盛唐没有不同于这个气象或基调的诗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歌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是不可捉摸的,是无法学习、模仿和遵循的盛唐之美。
    B.颜真卿的楷书浑厚刚健,方正庄严,灵巧潇洒,是盛唐之美的代表,而且是通俗可学的。
    C.“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反对正统骈体文,提倡以古文写作,成为宋代以来的散文先驱。
    D.有思想性的作品都是属于人民的作品,揭露黑暗、追求光明、追求理想,为人民所喜爱。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盛唐之音”观点的一项是
     

    A.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B.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功夫画我无?
    C.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D.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盛唐之音”的理解。

    组卷:13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赵三板
    江楠
          顺着沙河镇的白鱼坪埠口,往上游十三里,小时候,有个学校就在沙颍河的夹河套里,沙河堤北堤根上。
          学校小学五年级有个赵老师,大号赵红远,担任三个班的数学课。他腋下经常夹着教案和一把三尺长的红枣木直尺,在校园里来回走,嘴里叼着劣质纸烟,那把红枣木直尺就裹在教案本子里。
          大家背后都叫他赵三板,意思是再皮的孩子犯了事儿,他保证在三板之内把你打哭。板,当然就是那把红枣木直尺。全校的皮孩子只要远远看到他腋下的那把红枣木直无不人人惶恐,抱头鼠窜。大家不怕校长,就怕他。连不捣蛋的老实男生也怕他,他又不是包青天,真怕他哪一天板下失误,谁消受得了?如果谁喊一声:赵三板来了!能把正在树上掏鸟蛋的孩子直接吓掉到地上。
          赵三板喜欢抽烟,那年头,普通老百姓吸八分白鹅,一个鸡蛋换一盒。公社上班吃商品粮的员工吸工字牌一毛二,黄金叶两毛。县委干部吸四毛大前门,已经是天价。还有一路人也吸大前门,县里公社到大队来回跑的通讯员,他们穿丝光袜子,骑着半旧自行车,挎着军绿挎包,里面装着大前门烟盒。他们捡县领导扔的烟盒,里面装上白鹅,装大门面以示自己也等同县委干部。省里干部国画小熊猫,少见,更不知道价位。
          那时候小学老师九成是民办教师,月工资七、八块钱。赵老师也是民办,偶尔抽工字牌,平时抽的最多的是用学生废旧考卷裹的喇叭筒,生产队烟炕的剩烟叶。可能是他烟瘾大,才吸那么老粗老长的油叶子。我们最害怕赵老师烟吸到半截,突然瞅见烟皮儿上某某的成绩13分,一高兴抡起那把红枣木直尺打谁三板。
          赵老师讲数学,一板一眼、照本宣科。偶尔提问,决不允许谁举手发言,课堂氛围一点也不生动活泼,但没人敢不认真听课!他会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个图,然后用力震着直掉粉笔渣儿的黑板,一字一顿地讲:“梯形的面积是上底加下底乘高被二除。”几个皮孩子坐在教室后排,鼓着眼睛坐成木人桩假装认真听讲,受老鼻子罪了。
          赵三板有三必打:上课捣乱必打、无故迟到缺课必打、他的课考不及格必打!所以每次期中考试结束,门外的墙边上便趴满一溜儿等待挨板的男生。
          这些男生每个都少不了,50至59分的一板,40至49分的二板,40分以下的三板。公平合理,童叟无欺,决不缺斤短两。有个同学叫马六马,马六马考了42分,被打了三板,嚎啕了半晌。马六马入学晚、年龄大、个子高,壮起贼胆提醒赵老师他本应该挨两板,结果被打了三板。赵老师和蔼可亲地告诉他:“就你那熊样,下次也及格不了,下次打之前你提醒我,我会少打一板。”
          期末考试一结束,便要放寒假,这次数学考试不及格的家伙千万不要侥幸,以为逃过了一劫。因为过完年开春头一节数学课便会清账,绝不含糊。那时候,即使是过寒假也老是会梦见赵老师的板子,醒了直打哆嗦,吃着饺子都没肉香味儿。
          赵老师有三不打:女生不打、有残疾的孩子不打、偷生产队烟叶送给他不打。
          赵老师总在学校伙房炕他的烟叶。趁着午饭后的热灶,他轻轻地揭去锅盖,把阴干的叶子一片一片地贴在土灶内,小心翼翼地往灶膛心拢一点小火,慢慢地焙。一面略冒油再焙另一面,他神情专注而安详,像一个称职的保育员在看护婴儿,没有一点要突发暴戾打人的样子。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凑上去,看看一片一片老油绿的叶子是如何成为烟卷的。
          叶子炕透了,赵老师开始切烟丝。粗硬的烟梗子、叶筋抽去不要,把细韧的烟叶卷起来,用伙房冯师傅的剔骨刀切成极细的烟丝,再从怀里掏出个小包,捏出一些薄荷叶的黑末洒进烟丝,拌匀,这样烟卷吸起来辛凉可口。把白油光纸的旧试卷卷成双层筒,顺进一个长竹筒里,纸贴筒壁。然后往里面装烟丝,一下一下墩竹筒,墩实了,再把试卷轻轻往外抽,抽出一点用浆糊粘一点纸边缝,一直抽出来粘完,一支类似电影里雪茄大小的土制烟卷算是完工了。一连制个十几根,把剩下的烟丝用一只黑布袋装起来,有一斤多的样子,挂在办公室里的钉子上。这时候赵老师会轻咳一声:“还看!该上课了”。这时大家唯恐跑慢,作鸟兽散。
          有一个同学想坏他的规矩,他叫赵二车。赵二车与赵老师住在同一个村,是一个赵家,他年龄小,但比赵老师辈分高。平时学习用心,成绩很好,头脑文活,能说会道。赵二车没有因为不及格挨过板子,但有一回因为迟到了半节课,又没有现成的理由,肯定要挨一板子,赵老师板着脸准备用刑。不料赵二车突然来了一句:“你不能打我!”赵老师问:“为什么不能打你?”赵二车:“就是不能打!”赵老师:“你说为啥?”赵二车:“因为我比你长两辈儿。”
          赵老师先是一愣,然后笑了,笑得很灿烂。笑罢之后陡然抡圆了那把红枣木直尺,打在了赵二车的屁股上。一边打一边大喊:“二车爷,我打你了!二车爷,我打你了!你看怎么办吧?”赵二车逃,赵老师追。一路狂奔,亲情浓郁泼辣,洒满校园。这一次,足足多打了十几板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红枣木直尺,成就了赵老师的赫赫威名,“赵三板”的外号是人们对他的一致称赞。
    B.连续罗列“工字牌”“黄金叶”“小熊猫”等香烟牌子,揭示了腐败现象的普遍性。
    C.马六马多挨了一下打,这提前预支的“一板”,伴着赵老师找补的理由,更添风趣。
    D.老实男生也害怕赵老师,赵二车同样担心因“板下失误”而挨打,于是攀辈儿讨好。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商品粮”“丝光袜子”“军绿挎包”“喇叭筒”等词语让人一下子沉浸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小说因此充满了强烈的年代感。
    B.小说描写挨打的众多学生时做到了点面结合,既有只考42分的马六马、差辈儿的赵二车,也有趴满教室外墙等待挨板说不上名字的男生。
    C.小说先叙述赵老师教育方法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后表现其深受学生敬畏,刻画了一个传统守旧、甘于寂寞、自得其乐的民办教师形象。
    D.“赵三板”这个人物并不完美,这一点从“三必打”和“三不打”中得到了体现:“三必打”失之粗暴,“三不打”中又透出了一丝温情。
    (3)小说为什么要以“赵三板”而不是以“赵三尺”为题?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赵二车一路狂奔、赵老师一路追打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组卷:27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众所周知,咖啡提神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类似于中枢神经兴奋剂,有着特别强烈的苦味,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呼吸系统。(  ),促进消化液分泌。那么,咖啡因提神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咖啡因的作用,实则就是阻断疲劳信号物质的接收。①
     
    ,会通过一种叫腺苷的信号物质来告诉大脑,让大脑知道“我累了”,并且越疲惫腺苷这种物质就越多。咖啡因的作用就是②
     
    ,这样大脑就接收不到疲惫物质传递来的信号,也就不会觉得累了。
          当然,会让人感觉到疲惫的腺苷并没有减少,所以③
     
    ,并不代表体力真正意义上获得了恢复。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适量的咖啡因可减轻肌肉疲劳
    B.肌肉疲劳可因适量的咖啡因减轻
    C.这种肌肉疲劳可以被适量的咖啡因减轻
    D.适量的咖啡因甚至可以减轻肌肉疲劳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0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教育,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的,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
          另一种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他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
          作为受教育者,上述两种观点,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