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二(下)入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7 8: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从现有资料看,中国人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人关于福的观念,基本上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福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衣食、长寿、平安、多子孙、修德、和谐等。
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有着至远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福文化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福文化的本质。周代福文化是儒家福文化的源头。周人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天子和诸侯谨慎修德,通过祭祀和民众的呼声将天子之德上达于天,上天就会赐予百姓福祉但周人又认为,上天赐予福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周人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周人认为福主要表现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人们的精神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儒家福文化在继承周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观念的基础上,将忠君、孝道等联系起来。《礼记 祭统》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以看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备的含义。儒家认为只要做到上顺于天,外顺于君王,内顺于父母,就会受到福的眷佑,就会一顺百顺。同时,福与顺又是在儒家定义的“亲亲尊尊”等级秩序框架内得到实现的。
民间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各种民俗中都有表现。民间福文化大多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民间福文化主要有:一是丰收。民以食为天,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是民间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如《诗经》中《小雅•楚茨》云:“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二是婚恋。婚恋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成为人们借以表达幸福感的一种形式。《周礼》记载昏仪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些流程虽然烦琐,但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的美好祝福。三是节日仪式。民间福文化还体现在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节日中,如春节、中秋节、除夕等。中国人对福字的钟爱是民间福文化在民俗中的最典型的表现。福字被广泛应用,甚至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象征。春节贴福字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除了正贴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倒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的习俗。由于中国人对福字的偏爱,福字成为一种书法形式,并走向了艺术化。后人编集的《百福图》《千福图》集中了福字的各种书法形式,是福字艺术的集大成,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可以说,福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根脉。
(摘编自奉庚香、刘承《中华传统福文化及其新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中华福文化始于周代,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和大众文化。
B.周代福文化的内涵是上天赐予福祉且有条件、长寿、多子嗣等,而儒家福文化的内涵则演变为忠君、孝道。
C.民间福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此外还表现在婚礼、节日仪式中。
D.相较于其他传统文化,福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儒家福文化和民间福文化的内涵,总体上是分别按照纵向和横向思路展开论证的。
B.文章认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和备的含义,并引用《礼记•祭统》之语加以佐证。
C.文章以春节中国人正贴或倒贴福字的做法为事实依据,表明福字已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象征。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儒家福文化和民俗中的福文化的有机联系和巨大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安是福的观念体现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求,而多子多福的观念则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繁衍的重视及宗法制对中国人幸福观的影响。
B.我国出现了世界文字史上绝无仅有的《百福图》《千福图》,主要是因为汉字中有象形、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形成了书法艺术。
C.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福的理解包括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古人注重修身的幸福观有利于保证幸福生活的正当性,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D.福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向往和理想,福文化是一个活的文化体系,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组卷:3引用:9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用手机支付宝扫一扫,付完款后便可享受到舒适的按摩服务。”日前,市民罗先生到嘉兴八佰伴购物中心一家火锅店吃饭,由于该火锅店人气格外火爆,因此不得不在外面排号等位。为了打发时间,罗先生干脆就在附近一台共享按摩椅上做起按摩来。
不仅仅是共享按摩椅,在全国多地的机场候机室、车站候车大厅、商场、餐厅等位区,近年来纷纷出现了如迷你唱吧、抓娃娃机、心愿盒子等设备。这些设备虽然无人值守,但是每当人们遇到等候乘机、等候乘车、等候吃饭、等待观影、等朋友等一个个“等待时间”时,它们便会显示出可观的“吸金”能力,成为人们打发碎片化时间的新选择。消费者获得了娱乐体验,商家瞄准碎片化消费需求,以低成本换来高收益的“等待经济”应运而生。
材料二:
如今,“等待经济”已成为城市消费新热点,究其原因,应是等待经济能根据不同的等待场景,提供不同的娱乐和体验选择,并且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满足了消费者轻娱乐的需求。通常,在短时间内,消费者若能获得一种便捷式的愉悦感,便不惜自掏腰包为之买单,让等待的时间从“焦灼”的状态,变成一种“舒缓”的状态。
不仅如此,随着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消费能力的逐步提升,以及移动支付等现代技术手段的日益普及,“等待经济”还会延续发展,而针对消费者的零碎时间以及对某一项消费不断细分且具有消费升级体验的商业模式也会越来越多,消费者也将有更多选择。
众所周知,消费群体决定市场走向,“等待经济”也验证了这句话的真理性。此前,就有经济学者指出,以碎片化消费为特征的“等待经济”,是消费升级趋势下商业营销和消费需求实现精准对接的产物,虽然一些碎片化消费项目并非消费者的生活必需,但由于其将原本被视为无聊的等待时间变得充实有趣,而愈发受到消费者青睐,正由额外消费向常规消费转型升级。
材料三:
材料四:
现实中不乏“等待经济”的“网红机”红不起来的状况。设备的品质,投放的位置以及体验能不能升级、创意能不能翻新,都是影响产品热度的因素。比如国联证券分析认为,就点位投放角度来看,共享按摩椅与无人货架类似,优质点位是有限的,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在投放前不能只看市场铺设数量,还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
“给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提个醒,要把虚假繁荣的情况考虑在内。”业内人士分析,经营者事先考察的流量很有可能含有一定水分。比如越是人们有等待、休憩需求的场所,越需要座椅功能,设置在这类场所的共享按摩椅,只坐不消费的情况往往也会更多。在迷你KTV里,只乱唱但不点歌的情况也有不少。
的确,通过对时间的精准计算,用一些可以用得上的、舒适度高、新奇有趣的产品,填满原本浪费在发呆上的碎片时间,这种方式很为人们喜闻乐见。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对于时间的计算和利用将越来越精准高效。过去人们在马路上叫的士都是一等半天,现在有了网约车,可以精准地出门,等车的碎片时间就被“消灭”了。未来人们的时间计算将会更加精准,对于时间的利用也将越来越充分,到时候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针对碎片时间的生意可能就没那么好做了。到了那时候,人们想要“浪费”的时间,很可能将是被计划出来的彻底用于放松身心的时间。
(摘编自王小舒《大美中国•姹紫嫣红开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者为了打发“等候时间”,有了碎片化消费的需求,这是“等待经济”出现的一个重要前提。
B.碎片化消费是“等待经济”的重要特征,但是碎片化消费项目并不是消费者的一种生活必需项目。
C.“等待经济”的设备和产品的投放,既要做好市场调查,找到优质点位,也要注重市场的铺设数量。
D.如果人们对于时间的计算更加精准,“浪费”的时间就会变少,“等待经济”的市场就会“缩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发时间、无须专人看管、支付便捷、娱乐性强,这些都是“等待经济”这一崭新经济形态的重要特点。
B.实现商业营销和消费需求精准对接、把额外消费转化为常规消费等,都可以视为对消费升级趋势的顺应。
C.材料三表明影院大厅、机场候机大厅、车站候车室、商场主要楼层通道都是“等待经济”的优质点位。
D.“等待经济”这一商业模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制于移动通信技术水平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情况。
(3)围绕“等待经济”的特点,结合材料所给信息,谈谈如何促进“等待经济”良性发展。组卷:3引用:10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坐在阳光里的父亲
张秀峰
父亲坐在阳光里,安静得像一尊佛。父亲那憨憨的笑融入到阳光里,这个冬天便多了几分温暖。我就站在他的对面,看着父亲脸上的笑,一圈一圈地漾开,直到把沉睡的村庄给笑醒。于是便有了狗吠,有了鸡鸣,有了悠然升起的炊烟。叫醒了村庄,父亲便像完成了使命一般,拐拉着两条腿,一步一摇地回家去。
印象中,父亲一直都这样,冬天的阳光作为背景,演绎每天的安宁与舒缓。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父亲静坐的形象一直都在,醒着的时候在回忆里,睡着的时候在梦里。有时候,连我都觉得茫然,不知道是父亲那美好的形象感动了我,还是我因为感动才有了那臆想中的场景。
村里又一个人老去了,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心里非常难过。
消息是村里人传出来的,通过手机,像雪后的风,细溜而阴冷,从耳朵里进去,直通通地就到了心底,揪着心,一把一把地捋,于是,开始还能感觉到那份尖锐的疼,后来就变成了钝钝的痛,感觉有些遥远。
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想起他坐在阳光里的情状。心里不由得害怕,害怕哪天的梦里突然空了,我会不会因为遽然失去而崩溃。于是,当风再过来的时候,我就会努力地闭紧双眼,试图将自己用力地摁进梦境中去,那样,我就会守着父亲,看他那憨憨的笑一点点地将眼睛里那淡漠的哀愁稀释掉,换上阳光的亮色。
一年四季,做梦无数,可唯独这样的梦却能够长久。作为主角的父亲和作为背景存在的古老村庄,在日渐速失的生活当中,成了慰藉我灵魂的唯一鲜活的回忆。想想,是不是觉得很悲哀?
每年的这个时候,父亲早已经忙活开了。打电话问母亲,果然。
退耕还林后,自家地里的农活并不是很多,于是,父亲便承揽了好多别的工作:栽树的时候就帮着别人栽树;盖房的时候就帮着别人运沙子、运水泥;村里要疏通河道了,要修路了,父亲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了,依然把自己当作壮劳力。
几天前,母亲打电话来,说,村里准备发展棚栽业,父亲明确表示想租赁一个。鉴于父亲年纪大了,我和哥哥都表示出明确的反对。为了增强说服力,我特意咨询过好几个大棚种植户,他们的说辞几乎一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一句话:这是个细致活儿,对于外面跑惯了的父亲显然不适合。
然而自恃找到充分能够说服父亲的理由却被父亲轻易地化解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受了一辈子的苦,还怕吃苦?再苦,又能苦到哪儿去?”
我还能说什么,唯有背着父亲,将眼泪洒进浓重的暗夜里。
村子越来越空,越来越荒凉。大家逃命似的往城里挤,哪怕混得再惨也不愿意再回到这里来,甚至都羞于提及那个曾经承载过他们生命的地方。这种在城市浮华中速失的人生让我很是震惊,同时也为农村现如今的落寞而倍感难过,然而我却不知道如何去安抚那伤感的村庄。
故乡因为有父母在,那种重重叠叠的疼痛便永远也不会消失。我每次都是流着泪回去,然后又流着泪离开。
父亲,真的是老了。尽管雄心依旧不减当年。然而衰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面山坡的地,已然一派杂草丛生的荒凉。
偌大的村庄里,每天能够有炊烟升起的窑洞还不足十处。因为人少,蓝天白云衬托下的村庄,荒草离离,孤寂就显得十分隆重。村子下面原本是有河的,现在居然被密密匝匝的芦苇遮挡得严严实实,看不到一点水的影子。原先经常游泳的水塘还在,哪里还有昔日的丰韵呢?干涸如大张的嘴巴,对这一切都哑然失笑。
所幸的是,父亲的田地还在,虽然只是些边边角角、零零星星的沟台地,聊胜于无,有生活的底气在,希望便有所附丽。封山禁牧第一年,父亲第一个响应国家政策,将自家山里的地全部退耕还林。我知道,作为一个称职的农民,父亲对土地有着近乎于狂热的疼惜。可是,当他在自身利益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能够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伟大。
坐在阳光里的父亲,看上去是那么的平和、淡然。此时,他更愿意一个人独处,体味身心彻底放松之后的泰然与安宁。在父亲苍老的意识当中,绝不会因年华纷逝而做白首之叹,反倒可能因尊重生命而超然脱尘。
在我的印象当中,父亲始终都以积极入世的形象而存在。纵使命运多舛,可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什么,以最大的热情生活着,奋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部就班地在这个叫寺沟门的小村庄里生活了一辈子,从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一直到现在,父亲连同他的村庄,像留在我心头永远拂之不去的牵念——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父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根植于我的记忆深处,温暖着我,让我梦魂牵绕。
父亲依旧坐在阳光里,安详得像一尊佛。于是我就想,太多的割裂,无处安放的灵魂,这种隐伏于灵魂深处的伤痕,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选自《散文百家》)(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回忆了一组“坐在阳光里的父亲”的现实生活场景,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语言富有诗意,渲染了温馨、宁静的氛围。
B.文章写村里有人老去的消息“像雪后的风,细溜而阴冷”,运用比喻的手法,与前后的“阳光”形成反差,写出了“我”内心的担忧与痛苦。
C.文章在描写中融入不少的抒情和议论,如“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伟大”,“因尊重生命而超然脱尘”,使文章更加灵动,富有张力。
D.文章结尾富有深意,既与开头相照应,再次凸显了父亲的形象,又透露出“我”的时代之殇和命运关怀:问句作结,深化主题,发人深思。
(2)文中多处描写了村庄的荒凉,这对塑造父亲的形象以及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情有何作用?
(3)文章为何以“坐在阳光里的父亲”为题?请作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共20分)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上,①组卷:5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都带有“阶级”的词语评价人的身份;十几年前,我们又以“白领”“蓝领”“金领”等带有“领”的词语区分人的身份;今年,央视新闻的一篇《早安啊,打工人》公众号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打工人”自标身份……
而“打工人”这一称呼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赞同“打工人”这种提法的,认为“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者的统称,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这一称呼本身带调侃甚至嘲讽的嫌疑……
要求:请你围绕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打工人”的思考和感悟。要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