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11/11 16:30: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艺术是什么?艺术家通过艺术去追求什么?这是一个基本的美学问题,也是美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中国美学看来,既然自然物象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像人体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体,那么,艺术描述自然,就不只是描述自然的形式,而是通过形式表现自然物象的生机和生命。五代画家荆浩给绘画所下的定义是:“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何谓“真”?“真”就是事物的本真形态。为了说明“真”,荆浩又提出了和“真”相近的范畴——“似”。“真”不是“似”。“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盾俱盛”。“似”只有其形无其“气”,“真”则既有形又有“气”。绘画不能空陈形似,而应当“气质俱盛”,表现物象流荡不息的生命。这是中国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基本观点。所以谢赫标举绘画“六法”,首其要者,就是“气韵生动”。关于“气韵生动”,徐复观先生把“气”归结为阳刚之美,把“韵”归结为阴柔之美,原则上并没有错。但从根本上讲,对于“气韵”,还须从中国人的基本宇宙意识方面理解。“气”是“生物之具”,万物都由“气”而构成。但“气”又不是构成事物的直接材料,构成事物的直接材料是“质”。“气”是流荡于“质”中的动态的东西,是事物的血液。没有“气”,物只是材料的堆积和拼凑,只是死物。
在中国人看来,物之所以为活物,就是因为其中有“气”。或者说,中国人认为物是由“气”构成的,所以物都不是死物而是活物。这种“气”体现在人物身上,就是一个人的气质、风采,就是一个人的仪容、神气,就是一个人的风姿神貌,这就是“韵”,就是“神”。水画、风景画要突出“气”,那么,人物画所要突出的则是“韵”,是“神”。唯其如此,“气韵生动”就成了中国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追求。所以徐渭说:“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按照“气韵生动”的要求,画山就要画出山的气势,画松就要画出松的风姿,画竹就要画出竹的骨气,画马就要画出马的豪骏,画人就要画出人的神韵,这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精神。认为艺术是用以表现客观物象本自固有的生机、于中国人“天人同构”的宇宙意识,就在于中国人对于自然物象所持的独特态度,就在于中国人以一种“天人同构”的态度对待一切、直观一切。
既然自然物象本是富有生命,本是“气韵生动”的,而艺术所要表现的正是物象的“气韵”,物象的生命,所以艺术就应当取法自然,追求自然,就应当“同自然之妙有”。
(摘编自罗安宪《“天人同构”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材料二:
每涉及儒家哲学,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儒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今人彭富春以为,中国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共生”,从“天人合一”的境界论中跳脱出来,此是从人之现实存在状态的角度而言,亦即中国文人士大夫自古以来的生活状态就是一种“天人共生”的状态,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不过多地强求自己,亦不避世不为,悉皆随时随命而动。但此种说法并未究其根本,“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人境界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依然是一片空白。今窃以为,此种基础恰是一种“天人同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子哲学的“天人同构”的基础——形而上学,在孔子哲学以及儒家哲学的问题与实践演变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正是这种天人之际的矛盾推动着儒学以及儒学实践的不断加深与转化,这一基本结构在儒学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先秦时以如何完成这一构建为主,秦汉时期又以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结构为主,魏晋时期又以这一结构如何融化吸收佛老学为主,宋明时期又以如何在更加彻底意义上重构这一结构为主,明末清初又以如何回归这一结构本身为主,清一代又以具体考证这一结构的特征为主,民国以来这一结构在西学的冲击下基本丧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结构,文化特征与人之心理结构的剧烈转变,自此儒家这一“天人同构”的基础形而上学特征便不复存在。
(摘编自 闲止《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同构”——对孔子哲学的一种结构性考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美学史上,对“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美学家们始终没有达成基本共识。
B.在荆浩看来,对于绘画来说,抓住事物的本真形态要比描摹自然的形式更为重要。
C.把“气”归结为阳刚之美,把“韵”归结为阴柔之美的观点并没有抓住对象的实质。
D.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它的目标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因果推理,由自然物象与“气”的关系推论出艺术要表现对象的生机与活力
B.材料举引五代画家荆浩给绘画的定义来佐证美学家们对艺术的本质长期争论不休。
C.为了形象地阐释“气”和“质”的关系,作者采用了比喻说理的方式,通俗易懂。
D.作者列举不同时代的儒家思想的变化,论证了孔子哲学的“天人同构”的演变过程。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是构成万物的重要条件,但是若没有“质”的存在,那么“气”的存在也就失去依托。
B.只要是个活人,那么他或她就应该有气质、风采,有仪容、神气,有风姿神貌。
C.中国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中国人“天人同构”的宇宙意识密不可分。
D.艺术之所以要取法自然,追求自然,是因为自然物象原本富有生命,“气韵生动”。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天人同构”,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关于绘画,荆浩说要“气质俱盛”,而谢赫说要“气韵生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组卷:21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命
刘建超
他挣扎了几十分钟,觉得只是徒劳,巨大的暗流推得他距岸边越来越远。他索性平静地浮在海面上,随着海浪漂流,岸边渐渐变成了一条线从眼前消失。
天,暗下来,蔚蓝的大海收起炫丽的姿色,一抹沉黑。天空如一张灰色的网,罩着四际,罩着他的心。
这次水下摄影的计划,他筹备了好几天,可是下水后的捕捉却总不能令他满意。他有些焦急,满脑子都是点线面的交错,却不知游离了设定的区域,海浪暗涌将他推向深海。
他开始并不紧张,也不在意。他在海军陆战队当过兵,海上生存训练他总是优秀。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存体能,潜水服可以让他保持身体的热量,他尽量减少活动,像一块漂浮在水面的木头。
望着漆黑的夜空,失落失意让他叹了口气。退役后,他进了一家广告公司,认识了做文案的姑娘瑶瑶。瑶瑶清新靓丽,开朗活泼,睁着大大的眼睛听着他讲陆战队的故事,新鲜地一惊一乍,咯咯咯笑起来像清脆的风铃,叮叮当当地就敲开了他的心门。
海上起风了,浪大了,气温在下降,阵阵寒意袭来。海浪的咆哮似乎要撕碎他,随时都有可能将他吞噬。他紧张起来,他感受到死亡在向自己逼近。他不断地调整着姿势,调整着呼吸,在骇浪中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想点愉快的事情吧,这个夜晚很难熬。愉快的事,愉快的事就是瑶瑶过生日。那次在酒吧,他和瑶瑶两个人拼歌,输了就喝一罐啤酒。他满肚子的军歌,瑶瑶哪里是对手,喝得酩酊大醉。送瑶瑶回住处,瑶瑶不让打车,非要他背她回家。瑶瑶的脸贴在他的脖后,呼出的气息暖暖的、痒痒的,在他脸前漫游。
开心的日子总是很短暂。公司里一个搞摄影的白脸喜欢上了瑶瑶,穷追不舍。白脸有自己的特长,摄影拿过全国奖,给瑶瑶拍出的照片就是和别人的不一样。白脸带着瑶瑶去采访采风,在一次采风中,白脸钻进了瑶瑶的帐篷。
他结结实实地赏了白脸一拳,离开了公司。白脸捂住红肿的脸哭着喊;瑶瑶喜欢我,有本事,你也拿一个全国的奖!
他还真的就背起了相机,他不服气,他当过陆战队员的双眼还能寻找不出最美的画面?
他从浪涌中醒来,天已经亮了,他四周望望,一片浩瀚汪洋。太阳很刺眼,赤热的阳光炙烤着他,没吃没喝,体力消失得很快。嘴唇干裂,手也泡得肿胀。他有些绝望,他不知道自己还是否能坚持下去。打起精神,他又环顾四周,海面漂浮的能入口的植物都在嘴里咀嚼,包括一条腐鱼。他拿起挂在脖子上的相机,茫然地望着一片天,一片海,身下一片蓝,眼前一片蓝,有几只海鸟在翱翔。
他摄影的技术提高很快,他的摄影作品也大大小小得过几个奖,可就是没有拿到全国的奖。他不服气,为了这次全国的摄影大赛,他选了一个不熟悉的海域下了水。为了自己的那么点自尊,那个面子的虚荣,竟然将自己陷入了命悬一线的窘境。
他的脸上起满了水泡,嘴唇干裂渗着血丝,手背手心的皮肤开始脱落。他处在半昏半醒的状态,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已经游离了他的身体,他开始出现幻觉。落日在海的尽头收回了最后一抹光亮,他又进入了一个黑暗。还好,今晚的夜空中有星星。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想起这首歌,想起瑶瑶那晚和他喝酒,也唱过这首歌,他脸上露出笑容。他从来没有觉得夜空中的星星和他这么亲近,他竟然能听到星星密密匝匝的说话声。一颗流星滑过天际,人死了能化作一颗流星,给观赏星空的人带来一瞬间的惊喜也是美好的结局。名利、地位、金钱、财物算个什么东西,都是身外之物。他觉得死也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把头埋进海水,深深地吸一口气,所有的世间凡尘就随之消失,他艰难地翻过身,把头扎进水里,憋着气望着黑洞洞的深海,突然,眼前出现了战友,出现了瑶瑶,出现了白脸,他们都在鄙视他,嘲笑他是个胆小鬼。生命是可贵的,怎么能轻易挥霍?生活是美好的,怎么能遇到挫折就放弃追求,有勇气活着才是高尚。他抬起头跃出海面,深深喘口气,对着夜海一声长吼。
他从昏迷中醒来,又是一个早晨,迷茫的眼前是刚刚升出海面的太阳,海面泛着红鲤般的波浪。忽然,成千上万条不知名的鱼儿跃出海面,迎着朝阳尽情欢舞,那壮观的情景,让他仿佛置身于仙境,置身于海市蜃楼。他本能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
他在海上漂流的第四天,被过往的船只救起,几乎没有了生命迹象的他竟然顽强地活过来了。他的摄影作品《生命》获得全国大赛的金奖。新闻媒体采访请他谈谈获奖感受,他只说了两句话:敬畏生命,拥抱大海。
他把获奖作品赠给了瑶瑶和白脸,瑶瑶刚刚凸起的肚子里正孕育着一个健康可爱的小生命。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写大海颜色由“蔚蓝炫丽的姿色”变成“一抹沉黑”,既是写自然实景的变化,也是写小说主人公心境发生了变化。
B.小说主人公为完成“水下摄影的计划”,下水后“却总不能满意”,为其进入不确定区域,陷入困境的情节做出合理铺垫。
C.小说主人公曾在“海军当兵”,“海上生存训练总是优秀”的军队生活经历,使其长时间在海上漂浮却最终脱险的结果合情合理。
D.小说主人公在面对困局时,马上意识到面临生死攸关的危险,但他一直激励自己,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小说主人公在海上漂浮过程中的外貌和心理,这些描写有力地塑造出人物顽强勇敢的形象。
B.小说主人公因摄影“没有拿到全国的奖”不服气,为了摄影大赛而涉险,从而突出了“应该拒绝虚荣”的主题思想。
C.小说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较多对往事的回忆,使故事显得更有张力,情节一波三折,并不单调,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呈现的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敬畏生命,不屈不挠地和困难进行斗争,才是生命的真谛。
(3)小说在刻画主人公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结合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4)有评论家说,该小说平实简单却主题深刻。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组卷:34引用:3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陆地与海洋交界地,是由常绿灌木、乔木组成的木本生物群落。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茂密高大的枝体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①______”。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改善近岸海水环境,又被称为“②_______”。它还是“③_______”,专家介绍,同等单位面积的红树林固碳量是热带雨林的6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比喻,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红树林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危害。组卷:11引用:3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赞美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的典雅清幽、温润恬淡;有人歌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志洁行廉、正直坚贞。荷既有柔的秀美,又有刚的壮美。所以,老子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7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