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江西省南昌十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目前被称为“国潮”的舞蹈作品,如《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只此青绿》等,创作灵感均来自中国古代名画或雕塑,“破圈”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空间艺术(绘画)向时间艺术(舞蹈)的转换。画中人物和山水被以舞蹈的形式活化,从而赋予了原本静态的艺术以活跃的动感和生命。
          在现代观众眼里,这种传统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的幻化和挪移,本身就使相关舞蹈作品充满魔幻和奇观性,从而对人构成吸引。为什么在现代艺术创造中,中国艺术家能实现这种幻化和挪移?这固然与现代舞台对声光影技术的运用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中国艺术在观念层面并不存在两者的分离,而是赋予了诗乐舞和诗书画内在的互通性。
          这种互通或一体性,可以从中国传统书画理论及美学观中见出。如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气韵生动”。在中国美学史中,“气韵”本来是一个关于乐舞的概念,但从谢赫始,它却成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普遍遵循的法则。这意味着中国绘画虽然以静态的形式呈现,但在本质上却是富有乐感和旋律的,这种内在的乐感赋予它从造型艺术向乐舞艺术生成的潜能。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如上“国潮”作品均是以绘画向乐舞的转换为共同特点,但采取的路径仍存在重大差异。比如,《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作品依托的历史名作均是人物画,它的创作路径是将画中人物挪移为舞蹈中的人物。而《只此青绿》不同,它依托的《千里江山图》是山水画,创作路径则是将自然山水幻化为人物。这就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艺术史中,广泛存在着人与自然交互的话题,如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等均是这方面的杰作。在道家思想里,人向自然的生成也是大趋势,庄子把它称为“物化”。以此为背景,汉代儒家发展出了“天人同构”理论,认为人的每一个器官均在天地之间有相应的匹配物,人与自然就成了同形同构关系。到三国时期,徐整在其《三五历记》中记载了盘古之死,说他死后身体化成了大地上的山川河岳、草木金石。根据这种化生关系,人向自然的全面生成,反向也使自然天地人体化,使山川河岳成为人体的映像形式。
          后世,这种人与世界交互生成的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山水画,虽然是在讲自然山水,但山水却以血脉、毛发、神采、秀媚的人体形象向人映显,自然界的山山水水由此都活化出了人的音容和幻影。具体到舞蹈艺术而言,它如果能把这种自然山水向人生成的逻辑揭示出来,所谓的人舞也就是自然山水之舞。这种潜存于山水之间的人体幻影,使相关的舞蹈表演充满了迷幻色彩,但观众并不感到不可思议,这离不开中国美学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给予的理论支持。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美学如何支持了当代“国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名画或雕塑能够为“国潮”的舞蹈作品提供创作的灵感,促进时、空艺术之间的相互转换。
    B.《只此青绿》等舞蹈作品借助声光影技术,以其魔幻色彩和奇观性引发现代观众的兴趣。
    C.乐舞概念中的“气韵”说被谢赫引入到绘画创作后,逐渐脱离乐舞而成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法则。
    D.人舞即是自然山水之舞,人体形象可以由自然山水映显而来,自然山水也可活化出人的音容和幻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唐宫夜宴》等作品“破圈”的主要表现和根本原因,点明论题,便于后文快速展开具体论述。
    B.文中引入谢赫关于“气韵”的学说,论证了中国绘画是富有乐感和旋律的,与乐舞艺术具有相通性。
    C.本文在论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认识时,列举了大量论据,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哲学理论,使论证更易于理解。
    D.本文论述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详尽阐述了中国美学对“国潮舞蹈”的重要影响,深入浅出,说理透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舞蹈作品以活跃的动态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魅力,是符合时代发展和观众期盼的新的艺术表达。
    B.诗乐舞和诗书画存在内在的互通性,这是由于中国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能够实现两者的融通,将画中人物和山水以舞蹈形式活化。
    C.“国潮”舞蹈作品创作路径可以是自然山水向舞蹈人物的转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体现出自然天地人体化的映像形式。
    D.观众在欣赏《只此青绿》时,能够理解中国美学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理论,则有助于在迷幻的舞蹈表演中感知舞蹈本身的丰富内涵。

    组卷:19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提到大米,人们会想到粳米的代表东北大米,也会想到料米的代表南方大米。然而,能够从这两者中突围的京西稻、小站稻及晋祠大米,若无过人之处,恐怕很难占牢一席之地。分析起来,京西稻、小站稻和晋祠大米,不仅在于地理环境带来的品质保障,还得益于其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消费者既有尝鲜的意愿,也有怀旧的情怀。近年来,这些地方又以稻田为基地,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生态涵养、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积极推动品牌建设,给予地理标志保护,从品种选育、绿色栽培到收储加工实现了品种振兴和品牌重塑,成效显著。
          发展旅游讲究特色化、差异化,农业亦然。当前,我国农业正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依靠质量和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型。可以说,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且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业的同质化程度高,品种布局缺乏差异化、生产模式缺乏差异化、品牌打造缺乏差异化,导致时不时出现滞销卖难。
    (摘编自乔金亮《抓住特色亮点促农业转型》,《经济日报》2021年7月6日)材料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河南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按照比较优势和适应性发展原则,以十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调整种养结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取得较大成就。目前,优质小麦、优质花生、食用菌等产量全国第一,优质草畜、蔬菜和中药材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信阳毛尖、灵宝苹果等先后11个特色农产品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依托于生产优势,以“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为抓手,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优势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延津优质小麦全产业链、泌阳夏南牛全产业链和信阳浉河区茶叶全产业链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河南肉制品产业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河南强筋小麦、豫西南肉牛、怀药、伏牛山香菇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及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明显。
    (摘编自《以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农业提质增效》,《中国智库》2022年4月26日)材料三:
          枸杞不仅是宁夏的特色标签,还是农业产业质量持续提升的鲜活缩影。“‘好枸杞可以贵一点’,是我们企业的发展思路。”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万亮说,为做出有自己特色的高端产品,近年来该公司一直致力于枸杞深加工的探索与研发,枸杞原浆,枸杞多糖颗粒等应运而生。静电除杂、金属探测、人工拣选、紫外线杀菌、无菌净化包装……在公司枸杞GMP加工车间,工人们在流水线上不停忙碌着。郝万亮告诉记者,从自然晾晒到全流程不落地模拟自然环境烘干,再到自主研发锁鲜枸杞工艺,枸杞变身为高颜值、高身价的“大家闺秀”,1公斤枸杞干果卖到2000元至4000元,这一路走来,靠的正是科技创新和高端差异化发展。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宁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2元,增长6.9%;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2.7元,增长7.7%,高于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8个百分点。
    (摘编自《宁夏科技创新带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宁夏日报》2022年7月26日)(1)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有些消费者选择有一定品质保障的京西稻、小站稻及晋祠大米,可能出于尝鲜的意愿或怀旧的情怀。
    B.我国农业想要更好地向现代农业转型,可以借鉴旅游业,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C.河南省优质小麦、花生、食用菌的产量和蔬菜、中药材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先后建成11个特色农产品基地。
    D.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等方式,宁夏农村居民尤其是脱贫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明显增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农业正从“吃饭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其主要矛盾为农业结构性矛盾,农业总量不足的矛盾已得到解决。
    B.在农业产业规划中,如果在品种布局、生产模式、品牌打造等方面忽略了差异化,势必会导致农产品的滞销。
    C.河南强筋小麦、豫西南肉牛等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这是河南省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在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上调整种养结构的成果。
    D.“好枸杞可以贵一点”的发展思路,符合当下人们对于农产品高品质的追求心理,但因价格昂贵也使其开拓市场困难。
    (3)现阶段,我国应如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太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桕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摆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叩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
          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
          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这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文本二:

    艾青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残月、樱花类比老旧的廊桥,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所以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文本一中的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她对随处可见的廊桥很熟悉,使她觉得廊桥很平常,始终看不到廊桥的美。
    C.文本二写桥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桥的出现让苦于跋涉的人可以跨过河流,桥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有丰富的内涵。
    D.文本一和文本二体裁不同,但题材相似,都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营造了意境,抒发了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
    (2)文本一题记说“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3)散文和诗歌,前者多运用叙事性的现实语言,而后者多运用含蓄性的想象语言。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进行分析。

    组卷:9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次想吃垃圾食品的时候,脑子里总会有另一个声音在不断地提醒:少吃点,这些都是垃圾食品!有时候不禁想问:“为什么垃圾食品都这么好吃?”①            ?垃圾食品是仅仅提供一些热量,别无其他营养素的食物;或是提供超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从而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一般来说,垃圾食品包括:油炸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
          为什么说它们是垃圾食品?以汉堡为例,制作汉堡胚的精面粉属于简单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进入消化系统后,会导致体内血糖浓度在短时间内飙升,人体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虽然血糖水平会很快降下来,但长此以往,身体就会逐渐丧失对胰岛素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引发胰岛素分泌不足。汉堡中的沙拉酱就是脂肪,油炸肉类更是脂肪大户,还要加上芝士,这样一来,一个汉堡的脂肪含量就太高了。
          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吃垃圾食品呢?因为我们骨子里就喜欢这些食物,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②            ,别说是几百年前了,放在几十年前,那也都是好东西!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获得足够的能量活下去,为此我们的肠胃更喜欢高能量食物。有了这样的天赋,我们可以用最少的食物获得最多的能量,然后生存、繁衍下去。所以喜欢吃“垃圾食品”,其实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喜欢吃“垃圾食品”,不是因为贪嘴,而是             。这个基因,让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的年代生存下来,却让我们在这个食物充裕的世界中无限发胖!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假如你有一个特别喜欢吃烧烤类、油炸类等重口味食物的朋友,你将如何劝说他呢?请结合材料写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

    组卷:31引用:7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启超曾告诉儿子“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而钢琴大师郎朗的父亲郎国任认为要“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再快一些”。其实,每个人的成人成才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成人成才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高考志愿填报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长远职业规划;如看见他人穿一件很有特色的衣服,自己也去买一件类似的衣服,结果发现不过如此甚至大失所望……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