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四川省绵阳市高考语文适应性演练试卷

发布:2024/10/29 1: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也迈上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我们要按照这一部署,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遵循客观规律、破解突出难题,显著提升城镇化质量,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三五”时期,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农业转移人口依然面临较高落户门槛,一些暂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还未能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辩证地看,这些制约因素也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的潜力所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需要着眼于“留得下”,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过得好”。全面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市。聚焦智能制造、家政服务等领域深入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提升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空间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总体来看,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有序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不断增强城市群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建立完善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不断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合理确定城市整体布局,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加速形成。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切实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特别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起来考虑,从实际出发,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摘编自任碧云、郭猛《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我们要在“十四五”规划领导下,解决当前城镇化的各种突出问题。
    B.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虽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客观上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C.在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时,措施之一是合理确定城市整体布局,以都市圈等为依托促进各城市镇协调、特色发展。
    D.新发展阶段城乡分割到融合的转变加速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对促进城镇化发展意义重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大规模的城镇化推动现代化进程,这证明了本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观点。
    B.只要提升农民工在城镇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关注“留得下”“过得好”的问题,就可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C.2020年,中共深圳市委关提出,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按照本文观点,这是深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D.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政府应当建立起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助力城乡全套体系、制度与标准做到完全统一。
    (3)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200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年轻时候的申纪兰不仅会劳动,而且有想法。申纪兰不仅带领同村妇女下地,还为她们同样争取到了和男劳力一样的工分,西沟村彻底实现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此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
    “1954年第一次骑毛驴到长治市,坐敞篷车辗转到太原,转火车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申纪兰现在是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已经连续65年出现在全国人大会场。几十年来,申纪兰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她说:“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在申纪兰等党员的努力下,西沟村成为了农、林和农产品加工、旅游餐饮业齐备的新农村。
    (摘编自《群英荟萃--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共产党员网2018年10月16日)材料二:
          据报道,81岁的申纪兰10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接受了德国《世界报》记者的采访。
    “哪位领导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申纪兰稍作停顿后认真地说:“一次跟一次不一样。从当时讲,那时候毛主席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见到毛主席我很激动。从现在发展说,胡锦涛总书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小康社会,我同样激动。”
    “你说男女平等,但人大代表中妇女只有20%,并没有完全平等!”
          面对尖锐的提问,申纪兰说:“拥有同等的地位,不一定有一个男代表就非得有一个女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谁有能力,人民选谁,谁就当,这同样是平等。”
    “中国经历了很多历史的起伏,比如“文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申纪兰平静地答道:“每一个工作都有矛盾,我们都是在矛盾中生活,在矛盾中成长,有矛盾是正常现象,应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下一届还要继续当人大代表吗?”
          申纪兰看着这位记者,笑了笑说:“当不当代表,我说了不算,群众选我,我就当,不选我,我就当不了。不过,不管能不能当上代表,我都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尽心做好应做的事情。”
          采访结束后,德国记者以一种敬佩的口气赞叹:“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坚强女性。”
    (摘编自《德国媒体采访申纪兰:她是一位有信仰的坚强女性》,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11日)材料三:
          申纪兰一生有太多传奇。比如,申纪兰最初是不识字的,但经过埋头苦学,逐渐拥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再比如,她就任山西省妇联主席前,向组织提出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脱离劳动等“六不”请求。
    “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一生不改纯粹本色的申纪兰这样说。她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企业产品打着她的商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她既无股份,也不领工资,没从中拿一分钱。
          然而多年来,申纪兰一直遭遇标签化之痛。其实,申纪兰的人生是丰富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申纪兰就倡导男女同工同酬,而在此之前,她发动当地妇女走出家门到田间劳动。迈出这一步,在当时颇不容易。
          斯人已远去,但她的初心和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和弘扬。我们应告别一个被脸谱化的申纪兰,记住一个丰富的申纪兰。
    (摘编自《告别脸谱化,记住一个丰富的申纪兰》,《羊城晚报》2020年6月3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现在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曾获得“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
    B.从争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到参与推进西沟村的新农村建设,申纪兰始终坚持“我的根在农村”,为人民谋福祉。
    C.申纪兰坚守初心,自己对国家的关心、对人民分关心,应做好的事情分尽心,与“能不能当上代表”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D.申纪兰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但她并未从中获利的事实却几乎不为人所知。因此他人将申纪兰进行了脸谱化、标签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纪兰在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的几十年中,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共产党员。
    B.申纪兰对“平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人民代表做出了生动有力的阐释,有力地回击了德国记者关于中国“并没有完全平等”的尖锐提问。
    C.申纪兰经过埋头苦学,从最初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为了逐渐拥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新时代妇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和弘扬。
    D.上述三则材料围绕着申纪兰这一人物话题来展开,三则材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申纪兰的形象,组合具有较强有机性。
    (3)如欲在“数风流人物--建党百年人物志”主题活动上介绍申纪兰,请结合材料,列出演说要点。

    组卷:12引用: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联播报道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海市的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说,上海正在大力发展“五型经济”,        创新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等等。
          有意思的是,这其中还包括流量型经济。有的网友可能会好奇,大城市也在追求流量?其实,流量型经济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流量,还不太一样。流量型经济当中的“流”主要是指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等。流量型经济扮演着枢纽的角色,让这些要素        起来,在流动中创造价值。
          当然,流量型经济所说的流量和网络流量也有相通的地方,能把流量引过来,体现的都是       这当中的“量”,不仅要重视质量,更应包括数量,在上海每年举办的进博会,可以堪称流量型经济的典型。应该说,流量本身是       的,关键是怎么去使用、去引导。城市追求“流量”,这当中的“量”,不仅要重视质量,更应包括数量,同时在有的方面还要多带点正能量。有了这样的流量,被称为“魔都”的上海,不仅会成为顶流,也会更加有“魔”有样。
    (摘编自《主播说联播》2021年4月22日,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如同 汇聚 向心力 中庸
    B.比如 汇通 向心力 中性
    C.如同 汇通 吸引力 中庸
    D.比如 汇聚 吸引力 中性
    (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文中加粗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组卷:2引用:2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是大师?
          有人曾经评价过,大师,就是某个门类,在不曾出现这个人的时候,与他出现了之后,是不一样的。正如贝多芬之于交响乐、达•芬奇之于古典油画、莎士比亚之于戏剧,李白、杜甫之于中国诗歌,宋徽宗之于中国文人画,鲁迅之于中国白话文……
          而回望最近几年,“辞世大师”这份令人悲伤的名单,似乎比想象的还长。一代大师的驾鹤西去,仿佛为时代的焦虑,再添密布的阴霾。
          大师身上自有独特光芒,因而人们在表露遗憾的同时,也难免猜想:在时代的浪潮下,划过天幕的大师留给了我们什么?未来的时代,还有没有可能出现这类大师级的人物?
          清明节,学校计划举行“致敬国脊梁  奋进正清明”主题活动,邀请你作为高三年级代表参会,发表以“铭记先辈来时路  莫负春光向未来”为主题的主旨演讲。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