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第二次线上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然没有反对的必要。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权力产生方式不同,社会冲突、合作产生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
    B.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
    C.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不能反对,也不容忍反对,因此被教化的也就没有反对的必要。
    D.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引出了后文的论述对象“时势权力”。
    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对比论证,证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
    C.文章引儒家注重的“孝”道“无讳”,意在说明长老权力是不能容忍反对的。
    D.末段举“面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词句,说明了注释大量存在于乡土社会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继替与社会变迁二者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一个社会不会突然与旧结构完全不同。
    B.一个人,只要他能提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他就能成为“文化英雄”。
    C.乡土社会是一个容易安定的社会,缺少“领袖”和“英雄”,因此时势权力在乡土社会中不易产生。
    D.只要表面上承认长老权力的形式,内容就可以经注释而改变,口是心非、虚伪也就不可避免了。

    组卷:22引用:9难度:0.6

二、(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ㅤㅤ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3.9%,城市发展已从过去的增量扩张主导发展阶段逐高一步转向内涵品质发展阶段。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面临着城市发展规模布局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城市发展建设的能耗、资源消耗和碳排总量高,城市安全韧性不足,宜居质量与健康水平不高,交通拥堵,文化保护传承不够,城市的包容性、创新性不足等突出的“城市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新的方法手段。
    ㅤㅤ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提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建设“公园城市”是当今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在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城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积累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
    (摘编自王凯《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材料二:
    ㅤㅤ“公园城市”理念蕴含大历史观、体现哲学辩证思维、充满为民情怀,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是城市文明的继承创新,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归依,是入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具有极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公园城市引领域市发展方式变革,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在公园中营建城市,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社区,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公园城市引领经济组织方式变革,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引擎,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时代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构建形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经济体系。公园城市引领市民生活方式变革,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全面推广绿色出行、简约生活,推动现代城市生活与节约社会理念相得益彰,让市民静下心来、慢下脚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公园城市引领社会治理方式变革,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以党建引领域乡社区发展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搭建法治、友善、公益的合作共治平台,推动城市发展、社区治理、民主参与,形成共建共享新型社区发展共同体,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自范锐平《成都,公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材料三:
    ㅤㅤ“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战国时期张仪“因地相宜、立基高亢”修筑成都城,开启了2300余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城市发展传奇。无论是李冰修筑都江堰,用漫流的水系勾勒出“天府之国”的基本纹理;还是隋唐时,遵循城园同构,挖筑摩诃池、开凿解玉溪,实现了整体形胜。成都,自古就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天,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首席样板、全球唯一能遥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成都,一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无数人安居乐业的首选。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达2119.2万,地区生产总值近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摘编自网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显著提高,城市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城市不能再一味扩张而必然转向内涵品质发展阶段。
    B.交通拥堵、就医困难、乱拆乱建、夏季内涝、冬季雾霾、垃圾围城、汽车尾气超排、地下水超采等问题都是“城市病”的具体表现。
    C.“公园城市”理念奉行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力求在经济发展、治理方式、人居环境、产业形态等方面实现入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
    D.成都自古就有因天时就地利的筑城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营城理念,因而“公园城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2)下列对材料二中关于“公园城市”时代内涵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1小题,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魂枪
    老舍
    ㅤㅤ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ㅤㅤ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枣红色多穗的镖旗,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
    ㅤㅤ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ㅤㅤ谁不晓得他“神枪沙子龙”?可是,现在镖局改了客栈,大枪立在墙角。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ㅤㅤ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都有点武艺,有的在庙会上去卖艺,他们打扮得像个样儿,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得到处露脸。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不让他们空着手儿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沙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有时直接把他们赶出去。
    ㅤㅤ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他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他给手心一口唾沫,抄起大刀来:“诸位,王三胜以武会友,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我先练趟瞧瞧。不白练,练完了,带着的扔几个;没钱,给喊个好!”
          一跺脚,刀横起,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他咽了口气:“没人懂!”
    “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接了话。
    ㅤㅤ“下来玩玩,大叔!”王三胜说得很得体。
    ㅤㅤ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处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地往前拉扯,像是患过瘫痪病。蹭到场中,一点没理会四围怎样笑他。
    ㅤㅤ“神枪沙子龙的徒弟,好,让你使枪吧,我呢?”
    ㅤㅤ“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
    ㅤㅤ老头子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啪,啪,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老头子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手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啪,枪又落在地上。
    ㅤㅤ王三胜擦着汗:“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
    ㅤㅤ“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
    ㅤㅤ“你老贵姓?”他问。
    ㅤㅤ“姓孙,”老头子的话与人一样,都那么干巴,“爱练,久想会会沙子龙。”
    ㅤㅤ“跟我来。”
    ㅤㅤ沙子龙不把你打扁了!王三胜心里说。他脚底下加了劲,可是没把孙老头落下。但是,沙子龙是没对手的。准知道孙老头要吃亏,他心中痛快了些,放慢了些脚步。
    ㅤㅤ到了客栈,他心中直跳,惟恐沙老师不在家,他急于报仇。他知道老师不爱管这种事,可是他相信这回必定行,他是大伙计,不比那些毛孩子;再说,人家在庙会上点名叫阵,沙老师还能丢这个脸吗?
    ㅤㅤ“三胜,”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有事吗?”
    ㅤㅤ“栽了跟头!”
    ㅤㅤ王三胜心中不平,他得激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
    ㅤㅤ客人进来,沙子龙在外间屋等着呢。彼此拱手坐下,他叫三胜去泡茶。三胜希望两个老人立刻交手,可是不能不沏茶去。孙老者没话讲,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沙子龙。沙子龙很客气:“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
    ㅤㅤ“教徒弟不易!”孙老者说。
    ㅤㅤ“我没收过徒弟。走吧,这个水不开!茶馆去喝,喝饿了就吃。”沙子龙从桌子上拿起缎子褡裢,一头装着鼻烟壶,一头装着点钱,挂在腰带上。
    ㅤㅤ“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
    ㅤㅤ“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早忘干净了!告诉你,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
    ㅤㅤ“教给我那套枪!”孙老者抱了抱拳。
    ㅤㅤ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
    ㅤㅤ“不传?”
    ㅤㅤ“不传!”
    ㅤㅤ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打搅了,再会!”
    ㅤㅤ沙子龙把客人送到小门,然后回到屋中,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
    ㅤㅤ王三胜和小顺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
    ㅤㅤ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门外“不同面色的人”的入侵,既交代了时代背景,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沙子龙明知枪与枪法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却依然保留,表明了他内心的不甘。
    C.孙老者为了见到沙子龙而打败王三胜,目的是希望能学习并且弘扬五虎断魂枪法。
    D.孙老者为学艺而尽情表演,但沙子龙不为所动,只是表面上奉承而内心已分高下。
    (2)文中沙子龙、王三胜、孙老者三人同为拳师,他们对待传统国术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说明。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8
  • 5.下列句子中,关于文言句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7
  •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8
  • 7.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8

二、(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4分)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ㅤㅤ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ㅤㅤ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ㅤㅤ《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ㅤㅤ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ㅤㅤ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ㅤㅤ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ㅤㅤ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③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ㅤㅤ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①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②著作、秘书:官职名。③鹿独:疲困不振。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之谓乎 闻道也固先乎吾
    B.道尊后民知敬学 何为其
    C.列器玩左右 取之于蓝,而青
    D.此观之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B.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C.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D.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要经过雕琢才能成器,人也要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的妙处。
    B.学,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教,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教与学可相互促进。
    C.君主不把臣下当作臣下有两种:一是祭祀之代受祭者,一是老师。
    D.教导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事倍功半,老师也会因此怨恨学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

    组卷:3引用:1难度:0.6

三、(三)古代诗歌阅读(12分)

  •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雪满”句景中寓情,并暗示政治时局之冷酷,这也正是“浮生只合尊前老”的原因。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二、(二)填空题(2小题,每空1分,共6分)

  • 26.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ㅤㅤ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
     
    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难以企及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ㅤㅤ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表演,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②
     
    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③
     
    。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观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组卷:3引用:1难度:0.7
  • 27.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①
     
    ,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②
     
    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
          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③
     
    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组卷:16引用:1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