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2022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12/19 7:0:2
一.
-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5引用:4难度:0.8 -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2难度:0.8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买票进入海格特墓园,沿主干道往东走几分钟,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现于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外孙哈里•朗吉特、马克思家的佣人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
①其上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墓碑
②白色大理石墓碑镶嵌于基座正面中央位置
③青铜铸造的马克思头像放置于墓碑之上
④墓碑中间部分雕刻着合葬于此的五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
⑤这个墓地有着比普通人高一大截的花岗岩基座
⑥他们按逝世的先后顺序由上到下排列组卷:102引用:20难度:0.5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是一种责任,一种如繁衍生息一样的天职。不论阅读是严肃庄重的,是轻松愉悦的,还是枯燥繁复的,组卷:15引用:16难度:0.7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数学家说:你们会毫不在乎数量概念,比如“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杆枪”(宋•王祈)为了对仗,让十根竹竿共一片叶子,也称最得意的写竹诗?比如“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的竹子,直径大约7尺,区区7尺之径,要支撑两千尺高,可能吗?
文学家哈哈大笑:先生过虑了,依你之见,那个“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是不是也该唤他来替你磨墨、脱靴?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是不是也该实地丈量一下,看看究竟是在吹牛,还是缩水?
数学,硬邦邦的,一根筋,严格按照逻辑来办;文学,海阔天空,信马由缰。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道理,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庄子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都成道理。文学讲道理,举上三四个例子,就下结论了;数学讲理,对的就必须100%,即使一万个例子都对了,只要有一个例子出现了偏差,也一定不对。
按文学思维“论道”,数学绝非文学的对手,但是文学归纳出来的东西,能全当真吗?
数学,科学技术的教父;文学,文化艺术的养母。正是由于矛盾的万物构成了和谐的宇宙,包括数学与文学的两山对峙、二水分流,才成就了今日这等风光。
(《数学与文学的对话》)材料二:
引入虚数固然解决了负数开平方的难题,但也带来了另一个困难--虚数在数轴上没处摆。这迫使数学家创造出一根“虚数轴”,使之与改称为“实数轴”的原来之数轴相垂直。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平面称为“复平面”。实轴上的点是实数,虚轴上的点是虚数。复平面上其余的点就是“复数”,它包含实数及虚数两个部分。零就是实轴与虚轴的交点,是整个复平面的中心,仍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难怪最近在网络上评选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时,零也在被提名之列。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
零赞
你自己一无所有
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虚数和复数有没有实际的原型呢?乍看似乎“虚”无缥缈,“复”杂得很。其实虚数和复数都有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虚数代表虚功,这使得电工学计算大为简化。如果说在电工学中引入复数只是为了计算方便,不用它也行,不过麻烦一点而已。那就请看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必须用复数表示。这不是简化计算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微观粒子本性的实质问题。换言之,微观世界深层次的自然规律要求复数的存在。谁说数学太抽象?即使抽象如复数,其应用也实际得很呢。
(沈致远《说数》)材料三:
在文艺创作领域,人们对数据背后规律的探寻,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就已开始。比如,电影行业对票房、排片率、上座率等数据的关注。但直到互联网大数据出现,在线文艺作品最后的“黑匣子”才真正打开。如今,所有观影数据、用户交互数据、播放表现、演员等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量化成一些固定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户面貌,已经广泛为采买、制作、投资、宣发和播放各个环节提供参考。
比如,“选角”是大数据应用的一大场景,大数据算法可通过舆情数据提炼出网友对演员的评价标签,计算演员和候选角色的标签相关性,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扮演者就是由大数据参与推荐的。除了选角,大数据还能指导剪辑。观众对视频的观看反应,比如何时拖动视频进度条快进等等,都会纳入监测范围,从而让制作者对观众喜好判断有据可依。而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机器甚至可以智能生成精彩短视频(如进球瞬间),直接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环。此外,在“千人千面”的分发机制下,不同用户在视频平台看到的首页是不同的。就算是看到同一内容,其封面图和推荐文案也可能是量身定制。
大数据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到底有多大?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将大数据描述为文艺创作的“爆款炼金术”。伴随网络视听的迅猛发展,竞争越发凸显,为了从中突围,制作方对于“爆款”的追求较以往更甚。用数据说话,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节目反馈“不确定性”,提升“爆款”命中率。另一种观点则将大数据置于艺术家“创意”“灵感”的对立面,认为技术探索在文艺创作者的智慧面前显得虚妄。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属性,用大数据描绘它的难度远高于一般商品,但否认科技与艺术在当下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样不可取。事实上,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显示等新技术无一不在深刻影响文艺发展。
因此,应合理认识大数据在文艺创作中的参考价值,善于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捧。通过分析数据,有助于了解观众喜好和习惯,认识当下艺术潮流、创作方向,从而为创作提供参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应用,甚至可以将人力解放出来,使创作者得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不可替代的精神创造中去。
(《善用大数据 赋能好作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注重数量概念,要求逻辑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文学则海阔天空,可以完全不用考虑现实逻辑。
B.数字并非枯燥无味,其中蕴含许多美的内涵,有无穷的妙趣,没有数字就不可能有流传千古的优美诗句。
C.文学讲道理时,举三四个例子就下结论,而数学则要用大量例子来论证,因此文学中的道理不可信。
D.“零”代表着无,是复平面的中心,在所有的数字中地位很特殊,被提名为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天地空间无限,无论是数学本身,还是其中蕴含的哲理性和趣味性,都值得去研究挖掘。
B.数学抽象,文学形象,数学与文学有着很大差异,但看似矛盾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和谐的宇宙。
C.数字蕴含着许多哲学道理,譬如数字“零”,能给人以人生启迪,告诉人们定位人生位置的重要性。
D.虚数和复数有的是有原型的,其运用非常实际,譬如在量子力学中复数反映了微观粒子本性的实质问题。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数据提供的参考是有限的,观众浅层的娱乐需求容易归纳,更深层次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仍需探究。”
B.“随着数据维度不断细分,越来越多内在的创作规律将被大数据挖掘出来,为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C.“集纳了大数据推荐的流行元素和吸睛话题,而没有在打磨作品上下足够功夫,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
D.“大数据是用数字说话的,只能提供一些量化的参考指标,对充满智慧与艺术性的文艺作品没有实质性帮助。”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我们应当怎样处理好数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38引用:7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