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 劝学》2022年同步练习卷(41)

发布:2024/10/31 17:0:2

一、情景默写

  • 1.(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印证了这句话。
    (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提出“
     
    ”的观点。

    组卷:15引用:2难度:0.9
  • 2.名句名篇默写。
    (1)“青,
     
     
    ”体现了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
     
     
     
    ”三句借助挺直的木头变弯后,即使晒干也不能复原这一现象,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道理。

    组卷:17引用:2难度:0.8
  • 3.(1)“
     
     
    ”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劝学》)
    (2)“
     
     
    ”两句强调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劝学》)
    (3)“
     
     
    ”两句强调要想成为有学问、有修养之人,必须时时自我检视。(《劝学》)

    组卷:19引用:2难度:0.9
  • 4.(1)“
     
     
    ”两句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劝学》)
    (2)“
     
     
    ”两句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劝学》)

    组卷:22引用:2难度:0.9
  • 5.名句名篇默写。
    (1)作者把他踮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往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
     
     
    ”。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组卷:11引用:2难度:0.9
  • 6.名句名篇默写。
    (1)课文《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四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
     
     
     
    ”。
    (2)“
     
     
    ”两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3)作者通过分析“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

    组卷:15引用:2难度:0.8
  • 7.(1)“
     
     
    ”两句借助高山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2)如果“
     
    ”,那么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3)“
     
     
    ”两句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也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
     
     
     
     
    ”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组卷:14引用:2难度:0.8
  • 8.名句名篇默写。
    (1)“
     
     
     
     
    ”四句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2)“
     
     
    ”两句用雕刻作比,正面说明坚持的作用。
    (3)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强调“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拿刀刻东西却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反之,“
     
     
    ”。
    (4)《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组卷:20引用:2难度:0.8

四、语言表达

  • 25.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组卷:322引用:19难度:0.5

五、文言文阅读

  •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送宗伯乔白岩序
    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战!”
          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有删改)(注)①交警:以交情之深而给予忠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B.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C.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D.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宗伯,同宗的大伯,是王守仁对乔白岩的敬称,将其视为同宗的前辈,以表达内心的敬仰。
    B.南都,明朝初年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南京作为陪都,亦被称为南都。
    C.耄,古时指八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有时引申为昏乱之义,常和“耋”组成“耄耋”一词。
    D.四部,一般指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的为学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就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D.王守仁认为为学的根本在于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辞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②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
    (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学问?请简要概括。

    组卷:8引用: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