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高一(下)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4 8:0:12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速读,按字面解释,就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目的是应对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尽可能多的书本,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把握更多的机会。
          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读书专题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中央电视台曾在黄金时段反复播放《学习的革命》这本书的广告,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被时代淘汰之意。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然后反复翻之读之,希望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顺应社会上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推出众多的“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一类的图书。结果,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其实这是“速读”惹的祸。为了读者能够速读,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一部名著或经典,被压缩或精简成数千字、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读者发现,这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还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的正面价值被夸大以后,培训速读的商业机构就应运而生。它们收费招生,以函授、面授和网络教学等各种方式,培训阅读者的速读能力。他们安慰受训者,最常见和最有蛊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速读能力,只是缺少速读方法。经过训练,改变阅读习惯,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成功了通过速读的培训,具备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甚至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样呢?这样的速读,能享受多少阅读的乐趣呢?
          速读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实用价值,这一点无可非议。然而阅读者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一个纯粹的阅读者,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只有不受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体验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维护阅读的信仰和尊严。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告诉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能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条件。然而就阅读而言,最好不要一味图“快”。图书毕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性质决定了人们的“使用方式”,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有些阅读者希望更快地阅读更多的书籍。
    B.报刊版面经常出现“速读”,是为了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
    C.一些出版社推出众多的速读图书,起到了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的作用。
    D.图书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对图书的使用不在阅读的数量而在阅读的质量。
    (2)对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速读是为了获取各种文凭或形形色色的证书,但不会速读也不会被时代淘汰。
    B.把名著或经典压缩、精简成故事梗概或作品简介,这必然会让读者产生误会。
    C.商业机构为了收费招生蛊惑人心:速读能改变阅读习惯且能激发出阅读潜能。
    D.速读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却无法达到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的阅读目的。
    (3)某高中学校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开展了课外阅读考级评比活动,每个等级都规定一定的阅读篇目和数量。请结合本文的基本观点,简要评析上述做法。

    组卷:1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夏日里那一片阴凉
    王政
          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热。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芒,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棵树多好。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清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土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清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出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清理掉。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出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清理了。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暴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露在地面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麦场空空旷旷,就场边这么一棵大树。这个时候,麦子都收完了,大家刚从紧张劳累的夏收中解脱出来,晒麦就可以悠闲一点了。头顶着厚厚的树荫,或拉闲话,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拿几根柴棍,盘起腿来做游戏,或铺个装麦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还端一壶茶水,边说话边品茶,只是隔一会儿起身去用木耙翻搅一下麦子。妇女们则边说话边纳鞋底,孩子们更不知困乏,也围拢在大人身边,追逐撵打,玩闹嬉戏。有时候,大人也会让玩耍的孩子去搅一下麦子。满场的麦子,搅起来要有章法,不能东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从一个边角处开始,一耙一耙挨着搅。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搅麦晒麦的。一场麦搅下来,就被火一样的太阳晒得满头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树荫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树下阴凉的美好。
          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开门。夏天里前后门都开着,风从屋子里穿过,清爽而又凉快,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树荫下的凉爽。正午时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邻右舍,也喜欢坐在村边的树荫下天南海北地扯闲话、说笑话。女人们也喜欢把针线活儿拿来坐在树底下做。记忆中,母亲就常常把过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去做。午后的太阳把门口重重叠叠的树影拉得长长的,洒下满院子的阴凉。母亲就在这大片的阴凉里,铺一张竹席,把棉衣棉被铺在上面,一针一线地缝啊纳啊。有时是一个人做,有时还约了邻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时是母亲纳棉衣,邻居的女人拿着鞋袜之类的小件,和母亲一块坐在席子上,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飞针走线。农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琐碎而单调的,甚至有些苦涩和无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树下的阴凉里,在乡亲们那轻松的言笑里,在母亲那轻轻的针线里,我觉得,一切的单调、琐碎和苦涩,甚至劳累和烦恼,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阴凉吸收了、融化了、遮盖了,留下的都是轻松和美好。
          夏天的乡村,除了房舍里,过了正午那一时半刻,麦垛旁、屋檐下、土崖边,到处都是阴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长在麦场边、田野里、院门口这些地方的大树给人的阴凉最是凉爽。在这些地方,没有麦垛里积蓄的闷热气息的影响,没有屋墙和崖壁的遮拦,树荫洒下的阴凉不但更纯粹,而且空气通畅,时有轻风拂过,更加为那一片阴凉锦上添花。这样的凉爽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调房里,看见外面浓浓的树荫和树荫下那厚厚的清凉,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的树荫下乘凉的情景,想起在田间劳动时渴盼着有一片树荫让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着像古诗写的那样“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或者像一个放牛童子那样,“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然而,时过境迁,不要说在树下的阴凉里美美地睡一觉,连轻松地在树荫下乘凉的机会也极少。
          夏日里那一片树下的阴凉只能永远地洒在我的记忆里,洒在我心里了。
    (选自《光明网•文荟频道》)(1)作者多次写到了夏天的太阳,“太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情节和文本具体谈一谈。
    (3)这篇文章开头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句的理解。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共31分)

  • 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文]      牧,字牧之,善属文。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吏,移疾分司东都,以弟耾病弃官。复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是时,刘从谏守泽路,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
          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昭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虑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复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
    [乙文]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B.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C.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D.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朝始设进士科。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吏”指文职官员。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侍郎。
    C.仲夏,古历法习惯于把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季夏,由此可见,仲夏为夏季中间月份,即午月,一般也指农历五月。
    D.贤良方正,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为人刚直坦率,不拘小节。博古通今,敢于纵论天下大事,善于剖析利弊,在官场上很少有有人帮他,因而一生从未被重用。
    B.杜牧对军事有独到的思考,黠戛斯打败回鶻之后,他认为朝廷要吸取汉军常在秋冬攻击匈奴而败多胜少的教训,应在仲夏季节乘胜追击。
    C.杜牧专注于治乱,对漕镇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反对藩王世袭,认为朝廷长庆年间以来对藩镇处置不当,不能把重镇交给藩王。
    D.杜牧临死之时,由梦境及甑裂之中感觉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墓志铭写就,搜罗自己所撰文章,对火焚之,以致他的很多诗文失传于世。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

    组卷:4引用:2难度:0.6
  •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
    【清】黎简
    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释】①《后汉书•儒林传》:“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扣头,多能降雨止风。”北海风,北面来的海风,因时在冬天,故成北风。
    (1)本诗
     
    一语暗示出五岭一带百姓处境的悲惨,一个
     
    字显示了作者的立场,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2)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组卷:11引用:3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9分)

  • 1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每当夜幕降临时,三叶草的三片小叶就会折叠在一起,合欢树的小羽片就成对的闭合,实际上,①
     
    。科学家们对植物这种有趣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有的观点认为植物叶子闭合时会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有的认为是植物为了在夜间保持温度而正常生长,还有的认为这是植物为了恢复“体力”。总而言之,植物睡眠的目的是②
     
    。与生长在乡村的植物相比,③
     
    ,部分原因是噪音及光线不断地干扰植物的睡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植物创造适宜的休息环境。
    (1)该语段的中心是什么?其内部有着怎样的层次思路?
    (2)在上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4

四、作文(共60分)

  • 1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区的校园里,一群热爱种植的大学生想做有文化的“花农”,在田野中引入《诗经》文化,种植了近百种花卉。
          对于这群学生“自由成长”的行为,有人认为,大学时光那么宝贵,理应花在汲取知识营养、增加实践阅历上,而不是浪费在花花草草上。相反,有人认为大学生活本该多姿多彩,自由成长,才能让学生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该如何看待这些多姿多彩的“自由成长”行为?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组卷:22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