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必修1《第二单元 文韬武略呈色彩》2017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5分)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教育凭证
    冯建军
        教育凭证,又称为“教育凭单”“学券”“教育券”。它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教育凭证”制度指的是:“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自愿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由以营利为目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所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教育凭证思想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出现的选择教育运动和80年代后期的择校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择校”被看作是实施教育凭证制度的一个重要载体。教育凭证的核心思想是:改变公立教育制度,打破国家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体制的重心从“生产者中心”转变为“消费者中心”,使家长和学生可以到教育市场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是政府的一种政治控制形式。为了确保国家的控制能够得到实施,最好的措施是发挥政治的作用,通过科层制管理对学校实行正式的管制。因此,公立学校既是科层制的,又是政治化的,二者紧密相连。但是科层制的问题是:学校层级高度分化、规则繁琐、过于形式化,以至于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专业化消失殆尽。政治化是科层制的内在支撑,也正是管理学校的这种特定的政治化制度促成并固守它的科层体制。择校制度的改革者认为,如果公立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不变动,改革根本无法取得成功,因为问题就出在学校制度上,是国家的“民主管理制度”造成了这些问题。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基于市场化重构整个教育体制,这就是以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而不是以国家直接的民主管理为中心的体制。
          教育凭证的引入,可以变公共教育资源“政府--学校--学生”的传统配置模式为“政府--学生--学校”的新型配置模式。实施教育凭证制度,使每个学生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选择就学的学生人数决定一个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多少。学校之间因为学生人数的不同,总体资源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与其学生人数是相匹配的。实施教育凭证制度,把政府强制以某种形式入学(比如“就近入学”)的方式改变为“自由择校”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而且会引起学校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促使学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以更优质、更多样的服务尽力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赢得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大的经费保证。这种竞争从形式上保证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节选自《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有删改)
    (1)下列对“教育凭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凭证又称“教育券”,这是由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这很像对饭馆卫生的检查。
    B.教育凭证是政府为保证学校经费的最低限度提供,无偿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凭证。
    C.教育凭证是一种有价凭证,学生可以向自己选择的政府已经批准的学校用凭证购买教育劳务。
    D.教育凭证的使用对象是公立学校,政府提供的经费是学生每年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
    (2)下列对“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主管理制度是政府对学校的政治控制,确定了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制约了教育改革。
    B.科层制是公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科层制对学校进行正式的管理。
    C.政治化是科层制的支撑,因为政治化的原因,民主管理制度促成并固守着学校科层制。
    D.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了国家控制的实施,但因为其政治化,学校没有了真正的民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凭证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在使用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学校教育也变“政府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B.教育凭证打破了公立教育的一潭死水,使学校之间展开竞争,赋予了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C.教育凭证制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这样学校在学生择校的前提下能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
    D.教育凭证制度要求学校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此赢得更多的学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组卷:7引用:1难度:0.7
  • 2.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朱婷这姑娘,真让人喜欢
          8月22日,朱婷的大幅照片,出现在了《人民日报》头版右上方。过去,那是习近平的位置。
          朱婷是谁?怎么像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似的?知道她的事之后,你就会觉得:朱婷这姑娘,是真让人喜欢!
          朱婷出生在豫东农村,在家排行老三。在她的老家,重男轻女的观念很有市场,女孩子们的人生很难跳出“早早辍学,早早打工,早早结婚生子”的路径。
          这本来也是朱婷最有可能的命运。小学阶段,她除了个子高之外,没有表现出任何体育天赋。2006年,小学毕业后,父母就想让她出去打工,朱婷不愿意,朱父便没有勉强女儿。
          读完初一后,班主任找来家里说,让孩子去学体育试试,她的文化成绩估计考不上高中。就这样,朱婷被送进了周口市体校。然后,启蒙教练夏陆海亲手将朱婷送进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在这之后,朱婷进入河南省青年队、省队、国少队、国青队、国家队,小姑娘朱婷,平台越走越高,才得到充分发挥,终于在里约尽情释放,光华璀璨,全球瞩目。
          启蒙教练夏陆海、河南省体校教练刘宏、河南省队教练詹海根、国家队教练郎平,他们识才、爱才、惜才,成为朱婷不同时期的“伯乐”。
          河南省球类运动中心副主任程慎修曾告诉《河南日报》记者孟向东说:“向东你等着吧,不出三年,这就是国家队的主攻手,还得打主力。”
          朱婷入选国家队后,郎平曾专门给程慎修打电话:感谢河南为国家女排培养、输送了这个大宝贝!
    但成就背后,是数不尽的辛苦。
          刚去体校时,朱婷给父亲打电话,说腿疼,脚抽筋,受不了。“她只和我说,因为我会鼓励她再坚持一下,她不敢和她妈说,她妈一听就会掉泪。”朱父让朱婷坚持三个月看看,如果确实不成,就回来打工。
          倒数第二个星期朱婷还在和父亲说太苦,受不了,但到了最后,她还是决定留下来。人们不知道朱婷做这个决定时的心历路程,但一定有一番思想挣扎,要知道,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
          除了让人心疼的成长之路,朱婷最让人欣赏的,是功成名就之后的谦虚谨慎不忘本。
          住过很多豪华酒店,但朱婷偏偏就觉得家里那张硬板床睡起来最舒服,因为在爸妈身边,睡得踏实;在外吃过数不清的美食,可朱婷心里一直念叨的都是妈妈做的家常便饭。
    出征巴西前,朱婷曾给家中的父母打电话,让他们做点挂面给她寄去。朱母在朱婷临行前几日,请人在集镇上加工了10斤挂面,每把切割成20厘米长,然后给女儿寄去。
          2015年夺得世界杯成为MVP(最有价值球员)后,朱婷载誉而归,但她依然一如既往地温和、有礼,全无半点炙手可热的大明星架子。
          在教练詹海根眼里,朱婷身上有典型的农村人的质朴气质,“她做人很实在,到了国家队也不忘队友。国家队集训回来,如果有多余的服装、护具,她都会带回来和队友们一起分享”。
          在河南省球类中心,从上到下对朱婷的评价是两个字:“懂事!”
    曾有人问她,你觉得自己是巨星了吗?不善言辞的朱婷说,“走了这么远,我觉得我没有变,我还是最初的那个朱婷”。
    相关链接
    ①朱婷,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1994年11月29日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毕业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身高198cm,体重78kg,司职主攻位置。2013年正式入选郎平执教的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现为队中主力主攻手,郎平评价其为世界三大主攻之一,披2号球衣。
    ②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十一年之后再获冠军,朱婷获得MVP称号。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十二年再获奥运冠军,朱婷获里约奥运会女排MVP与最佳主攻称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婷出生在河南农村,在家排行老三。因为她的家乡重男轻女的观念很有市场,小学毕业后,父母就曾想让朱婷外出打工。
    B.文中介绍朱婷刚去体校时“腿疼,脚抽筋,受不了”的事情,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还可以使材料内容更加充实。
    C.朱婷觉得家里的硬板床最舒服,喜欢妈妈做的家常便饭,出征巴西前曾让父母做点挂面给她寄去,这些内容表现了朱婷不忘本、思念家乡的品质。
    D.朱婷成为最有价值球员载誉而归,但她依然一如既往地温和有礼,全无半点炙手可热的大明星架子。在河南省球类中心,从上到下对朱婷的评价是两个字:“懂事!”
    (2)“朱婷这姑娘,真让人喜欢”,朱婷让人喜欢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朱婷的成功之路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组卷:5引用:1难度:0.7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高树鸣蝉
        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甚众,伤之、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初夏的蝉鸣带着一丝燥热,渲染着夏的气息。但这时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尝不想如此。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
          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味道。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里,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里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有过如此感觉。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豁然。他说:“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蝉鸣。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不能因我们的由喜转悲,来苛责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黑暗,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蝉是伟大的,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夜蝉之声。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前方悠远的岁月。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意悠长。
    B.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哀怨凄婉,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有一种清空风格。
    C.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蝉鸣”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D.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2)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与感悟。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授”“拜”等。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译文:
     

    ②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译文:
     

    组卷:65引用:15难度:0.5

五、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11分)

  • 11.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在文段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所写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
    屈与坚韧。
     

    组卷:7引用:1难度:0.5

六、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0分)

  • 12.以“生活在这个家庭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组卷:9引用:1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