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4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及中国古代小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故事性。毕竟,一般中国人看小说的目的,大多是在看“情节”,“情调”则一向被忽视。基于此,学界对古代小说与史传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探讨得比较深入,而对其与诗骚传统的关联则缺乏足够重视。小说要讲故事当然离不开叙事,然而与西方所强调的“客观”叙事不同,中国古代文人则多崇尚“主观”叙事。中国古代小说不止承袭了史传叙事传统,还根植于诗骚抒情传统。
          谈诗骚抒情传统自然要楚骚传统。最早将楚骚传统引入叙事文学领域的是司马迁、班固等史家。《史记》《汉书》等在叙事写人时,经常以骚体歌赋来渲染悲剧气氛,酝酿凄怆情调。《史记》等史传作品通过穿插骚体歌赋所取得的良好艺术效果,对古代小说产生了显著示范效应。唐传奇与《聊斋》成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充分吸取了楚骚传统之真髓,具有强烈抒情色彩及艺术感染力。《红楼梦》成为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所包含的多重悲剧意蕴使读者深感“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与曹雪芹对楚骚传统的成功借鉴密不可分。
          古代小说中的诗词虽不乏意在抒情写意者,但多数还是用于情节建构或发表议论等,而且真中很多是作者炫才意识的产物;相对而言,经楚骚传统浸润的小说往往以作者自我为中心,其抒情性与文人性尤为突出,故事性与娱乐性却相对弱化。尤其那些浸润楚骚传统很深的小说,它们往往不以曲折跌宕的情节取胜,而是刻意渲染一种情绪,以主观情绪的起伏来自然而然地安排结构。
          当然,楚骚传统对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影响应予以辨证看待。首先,小说家以骚体歌赋为叙事写人渲染悲剧氛围,营造感伤情境,使小说不至枯寂乏味,像《红楼梦》《花月痕》等小说都属于这种情况。其次,穿插楚歌与否并非衡量小说是否具有抒情性的唯一标准,有些小说中虽无骚体歌赋,但作者将楚骚传统内化为“诗心”而照样赋予其小说以浓郁抒情性,这在《聊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再次,有的小说穿插楚歌,并不意味着具有强烈抒情性,如明代中篇传奇小说,其作者主要出于炫才目的而非抒情需要才插入一些楚歌。说到底,小说家是否具有“诗心”并将之运化于叙事写人之中,才是决定小说抒情色彩浓淡的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抒情传统”,致力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陈世骧认为:《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源头,把叙事和抒情两项要素结合起来,只是两要素之主从或有差异。自此,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航道确定下来了,尽管往后这个传统不断发展与扩张。”以穿插的骚体歌赋为视角,可以充分认识到抒情性是中国古代小说富于民族特色的文体特征之一。
    (摘编自陈才训《楚骚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偏重小说“故事性”的阅读习惯,使学界不够重视古代小说与诗骚传统的关联研究。
    B.《红楼梦》的创作成功借鉴楚骚传统,增强作品的抒情性,使读者感受到多重意蕴。
    C.古代小说中运用楚歌,未必能够增加小说的抒情色彩,有些只是满足作者炫才之需。
    D.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将叙事与抒情结合,穿插骚体歌赋,使其抒情性富有民族特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中西方对小说的认知,提出中国古代小说根植于诗骚抒情传统的论断。
    B.文章举唐传奇与《聊斋》之例,旨在论证楚骚传统很早就被引入叙事文学领域。
    C.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经楚骚传统浸润的小说更具有抒情性和文人性。
    D.文章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审视楚骚传统对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影响,具有思辨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与诗骚抒情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独到的学术眼光。
    B.有人认为,“一个真正的小说家同样具有诗人的气质”,这与本文理念不谋而合。
    C.《聊斋》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是因为作者拥有“诗心”,并能将之运化于作品中。
    D.古代史传叙事传统与诗骚抒情传统的交汇融合,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

    组卷:12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3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基础性、战略性生产要素,成为决定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是中国实施数据安全监督和管理的一部基础法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国家数据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数字经济的治理能力。
          随着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安全保护立法也成为大国竞争和争夺数字经济领先地位的重要标志。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数据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损害个人隐私,攫取,破坏和滥用数据资源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安全。许多国家都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逐步开始实施相关法律,加大了数据安全治理力度。同时,在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8.6%,居世界第二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构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完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安全法)的实施,将改变长期以来对数据的“重搜集、轻保护”现象,树立全民数据安全保护理念,为企业数据安全“保驾护航”,全面提升政府数据安全保护和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和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摘编自《数据安全保护的“中国方案”》光明网2021.9.13)材料三: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移动应用(App)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白皮书》,APP已超过网站成为主要的流量入口,人均安装APP数量接近60个。因此也带来诸多安全问题,特别是收集个人信息不合规的情况在增加。用户在安装,使用App时都会发现APP请求授权取得对设备的相应权限,并请求获取相关个人资料等信息。App取得权限后获得的信息,许多都是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APP用户和APP运营者,都面临着如何处理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数据合规问题。
          国内外的大数据安全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式大数据攻击,防护措施仍然显得不够充分。其原因是传统的安全防护观念以及技术无法满足大数据安全防护的需求。其中密文计算技术,数据泄露追踪技术的发展仍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难以解决数据处理过程的机密性保障问题和数据流动路径追踪溯源问题。
    (摘编自《数据安全,后互联网时代的盛宴》腾讯网2021.9.27)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于2021年9月1日起生效施行。当前,大数据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战略资源,对国家治理能力,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各项技术应用背后的数据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近年来,有关数据泄露、数据窃听、数据滥用等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保护数据资产已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在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的时代背景下,数据安全治理更倾向于动态保护。
          在技术设施领域要持续提升数据安全的产业基础能力,构筑技术领先、自主创新的数据基座,确保数据基础设施安全可靠。不断强化数据安全领域关键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方面,加强密码技术基础研究,推进密码技术的成果转化,确保基础软件自主可控。同时,要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在数据安全主权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国家、地方省市以及各行业监管部门关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颁布5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也预示着我国数据开发与应用将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
    (摘编自《如何保障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人民网2021.8.4)(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及预测每年增长的绝对数值都超过一千亿元。
    B.2017-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一万亿元。
    C.2017-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同比增长率有所波动,但增长比例均超过20%。
    D.2020年全球数据泄露数量超过350亿条,比2017-2019年数据泄露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8.6%,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
    B.近年来,全球数据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国家都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加大了数据安全治理力度。
    C.《数据安全法》的实施,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对数据“重搜集、轻保护”的现象,保障了中小企业数据安全。
    D.近五年来,我国政府关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颁布50多部法律法规,强化了在数据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
    (3)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将如何更好地保护数据信息安全?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组卷:4引用:6难度:0.5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1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研究村落里的艺术,我们首先要知道村落里有哪些可以称为艺术的东西,人们把村落誉为文化的宝库,也是乡村艺术的宝库。如村落景观,那是由特色民居、村落形态、田园风光、山水林田路等共同构成的诗意乡村。还有生产场景,从牛耕田到联合收割机田间作业,从脱粒打场到晾晒贮存,从对农产品的粗加工到美食制作,再到乡村手艺,都充满着丰富的艺术内涵,给人们美的享受。
          理解乡村艺术要注意其中的三个特点:第一,乡村艺术的乡土性。乡土性首先指乡村艺术内容是乡土的,因为它直接来源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牛耕田景观、花海景观,园艺、农艺、手艺等都是乡村艺术的重要内容。乡土性同时也指艺术的形式也是乡土的,最接近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像年画、剪纸、绿化美化,还有唢呐、快板、评书、对歌等都是来源于生活。第二,乡村艺术制作材料的自然性。自然性是指乡村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理念,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乡村生产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就地取材的民居建设,黄土高原的窑洞、夯土墙,太行山区的石头墙、石板房,海南的竹楼,等等。手工艺也是这样,竹编、柳编、草编、荆条编,制茶、酿酒、做粉条,等等,都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条件,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第三,乡村艺术资源利用的综合性。一方面乡村艺术体现的是乡村整体,包括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农田、作物、村落建筑、生活方式、节日庆典、习俗与娱乐等,以及农业劳作和生活方式本身都是乡村艺术的重要资源和构成要素,乡村艺术就蕴含在这些要素之中。另一方面,很多乡村艺术品的制作使用农产品的副产品作为材料,如利用麦秆制作出的草帽,用玉米皮编制的生活用品、工艺品等,体现废物利用和综合利用理念。
          乡村艺术还表现为融合特征,一是生产与生活的融合。在乡村,生产与生活不可分割,大多数情况下,生产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的内容也是生产的内容,作为生产的艺术也就是生活的艺术,如手工艺品的制作既是生产活动也是生活的艺术创作活动。二是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乡村艺术或是由形式推及内容,或是由内容寻找形式,在农产品的寓意文化中体现得特别突出,诸如“事事如意(柿子)”“健康长寿(桃子)”“多子多福(石榴)”“平平安安(苹果)”等;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乡村艺术中更多的是反映形式背后的优秀品质和生存智慧。比如我们欣赏水车、水磨、耧犁以及其他传统农具,能引起大家感慨的主要不是农具的外观造型,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三是抽象与实用的融合。乡村艺术很少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大都是以实用为基础的艺术创作,门窗图案的设计,房屋的样式是为了使用功能而存在的,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具有防火功能,编织的筐筐篓篓也是为了生产与生活的实用。那些被认为是纯粹艺术的剪纸、春联、年画,其内容也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强烈的教化意义。四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乡村是离大自然最近且与大自然融合程度最深的人类居住空间,在乡村艺术上也体现了这种深度的融合,如梯田艺术、田园牧歌、列入和未列入文化遗产的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等,都是大自然与人文要素融合的典范。
    (摘编自《乡村艺术有乡村艺术的规律》)材料二:
          墙绘,是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一种常见的方式。通过创作墙绘,美术院校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适应不同创作环境的能力得到提升。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墙绘作品,帮助村庄旧貌换新颜,为村庄增添了艺术性与故事性。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师生耗时5年为北京市怀柔区大水峪村打造的上千平方米墙绘作品,以中国传统吉祥题材中的“鱼”为主线,既取村名谐音,又充满美好寓意。配合墙绘,大水峪村还举办了“首届街画艺术节”等多场文化活动,不仅使村子成为京郊一道亮丽的风景,还帮助其实现了特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双提升。
          校园改造,是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一种暖心的方式。经过设计师精心改造后的校舍,一方面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村落式的视觉新世界、一个拥抱自然的精神家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与周围环境、地域文化相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金坑小学,年久失修,办学环境简陋。为改变这一现状,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入驻金坑小学,充分发挥建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优势,帮助学校设计搭建运动设施、改造厕所、建设小学艺术长廊等。在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均得到提升。
          艺术课堂,是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一种长效的方式。玩泥巴、编稻草、染布、剪纸……在传统美术课或田野大课堂上,美术院校师生充分利用当地工艺资源,聚焦留守儿童的心理纾解等难题,引导孩子们关注周边环境和生活,帮助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比如,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坚持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中小学、儿童福利院等地,开展一系列美育公益课堂,帮助孩子们拓展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在乡村艺术课堂上,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借助短视频与直播手段,释放艺术与科技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孩子们放飞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快乐学习中积累审美经验。
    (摘编自《探寻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新空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落是乡村艺术的宝库,如村落景观和生产场景都充满着丰富的艺术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
    B.乡村艺术品往往就地取材,用农产品的副产品作为材料,体现了天人合一和综合利用的理念。
    C.作为乡村艺术品的传统农具的优点不在于其外观造型,而在于它们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生存智慧。
    D.北京市怀柔区大水峪村的墙绘作品及其举办的文化活动使村子成为京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艺术既蕴含在乡村各要素之中,又体现了乡村整体,这表现的是乡村艺术资源利用的综合性。
    B.乡村艺术大都以实用为基础,但剪纸、年画、春联等则是纯粹的艺术作品,没有使用价值。
    C.建筑艺术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
    D.科技与艺术相结合,有助于释放乡村艺术课堂的巨大能量,提升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乡村艺术天人合一理念的一项是
     

    A.老式自行车制作的花盆
    B.赤水竹编制的文具
    C.景德镇的陶瓷
    D.太行山区的石头墙
    (4)两则材料都对乡村艺术进行了讨论,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
    (5)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乡村艺术的作用。

    组卷:7引用:8难度:0.2

(二)语言表达)(二)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戴眼镜后眼睛会变形,近视度数会越来越深。而事实上,近视眼看东西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就像照相机对焦错误导致相片模糊一样,①
     
    。如果不戴眼镜,那么孩子的本能反应就是②
     
    。而眯眼就像针孔镜一样,(  )。
          但养成眯眼看东西的习惯后,会影响眼睛的正常状态和脸部的美观。更严重的是,还可能导致上下眼睑长期压迫眼球,而且眼睛的外直肌过度牵拉拉长眼球前后径,③
     
    。用力眯眼看东西,还可能引起调节痉挛,使晶状体凸度变大、眼轴变长,也会使度数加深。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围杂乱的光线不能进入眼内,中央的少量光线可直接在视网膜上成像,所以眯眼会看得清楚一些
    B.所以眯眼会看得清楚一些,周围杂乱的光线不能进入眼内,中央的少量光线可直接在视网膜上成像
    C.中央的少量光线可直接在视网膜上成像,周围杂乱的光线不能进入眼内,所以眯眼会看得清楚一些
    D.所以眯眼会看得清楚一些,中央的少量光线可直接在视网膜上成像,周围杂乱的光线不能进入眼内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7

六、材料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是能够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我的人是高明的。
    《人民日报》曾指出:“面对人生新阶段的困惑与挑战,青年人要学会向外探索、向内生长,求得更辽阔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更深地扎根于奋斗的泥土中。”
          阅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时代青年,请结合自身的发展,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