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9 8:0:8

一、现代文阅读1-信息类文本(共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陶冶、教化着一代代中国人,塑造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价值观。通过《诗经》进行的教化,称为“诗教”。在“诗教”传统的奠立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便是孔子。孔子特别重视《诗》的作用,他曾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诗经》会对青年人形成多方面的帮助:诗“可以兴”,《诗经》中的作品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激发正能量;诗也“可以观”,展现出不同时代的人物事迹、政治好坏、风俗美丑,有助于青年人了解时代、了解社会;诗还“可以群”,有助于人际交往,增进沟通;诗又“可以怨”,委婉地表达不同意见,温和地抒发负面情绪,起到安抚心灵,调和矛盾的作用。这四条,后来被归纳为“兴观群怨”,一直沿用至今,它不仅适用于《诗经》本身,也适用于它之后的诗歌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道出了优秀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
    (摘自张毅《孔子这样建立“诗教”》)材料二:
          《论语•阳货》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诗”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汉书•艺文志》中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他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作《诗》者都是伤心不得志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最后把《诗三百》笼统都归于“怨”,作为其中一个例子。锺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锺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摩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锺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孤寂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失意不遇,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著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锺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摘编自钱锺书《诗可以怨》)材料三:
          所谓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诗可以怨”,即结合“事父”“事君”来谈。按《礼记•檀弓上》“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说明“事父”与“事君”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是符合孔子的意见的。《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有过,孔子主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所以“有隐而无犯”。《论语•宪问》:“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勿欺即无隐。孔子主张“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二者是不同的。
          孔子主张事父母“劳而不怨”,又怎么说“可以怨”呢?孟子做了解释。《孟子•告子下》:“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指出事父有可以怨和不可以怨的分别,亲之过大者可以怨,亲之过小者不可以怨,高子不加分别,一律认为不可以怨,所以成为“固哉”了。
          事君为什么又可以怨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赞美子产的话,可以跟“诗可以怨”结合起来看。这里所说的怨,指郑人所否定的事,执政不加改正即生怨,可以怨,即可以“议执政之善否”中的“否”者,即不仅执政之善者可以议,否者也可以议,子产采取郑人议执政之否者加以改正,用来“损怨”。《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齐景公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献否怎能成其可?就是子产改正其所否者以归于善,也与孔子讲事君“勿欺也,而犯之”一致。既然可以议执政之否者,这就是“犯之”;目的在于“献否以成其可”,即合二为一。这就是“诗可以怨”在事君上贯彻的政治观点。
    (摘编自周振甫《诗可以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诗经》可以使青年人有多方面的收获,“兴观群怨”概括了优秀文艺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不仅仅限于《诗经》本身。
    B.锺嵘认为诗歌可以在诗人处于困境时起到安慰、排遣、补偿的作用,这个观点和弗洛伊德“借幻想来过瘾”的理论完全不同。
    C.孟子认为,高子对《小弁》的认识是片面的。事父母有可以怨和不可以怨的分别:亲之过大者可以怨,亲之过小者不可以怨。
    D.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角度而言,事君可以怨,即臣子“献否”的过程,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劝善归过,兴利除弊以成就君主之政。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了解当时人们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饮酒等风俗,体现了“诗可以兴”的功能。
    B.虽然《诗•大序》没有强调治世、乱世和亡国之音哪一个“音”更重要,但《论语》将诗“可以怨”放在最末,可见其地位最低。
    C.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最后把《诗三百》笼统归为“怨”,而且他十分强调诗歌作品在作者生前的功用。
    D.郑人闲暇时议论政事的好坏,子产听取百姓的声音,调整施政措施,改非归善,这符合孔子事君“勿欺也,而犯之”的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经》中的句子可以支持“诗可以怨”观点的一项是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B.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4)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清人沈德潜认为杜甫《新婚别》中“‘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一句,近于怨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2-文学类文本(共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梅   雪   图
    王伟锋
          画师梅山石从一场纷纷扬扬的雪梦中猛然醒来,推窗望去,触目皆白。冬日清寒,唯有墙角的蜡梅有几丝暖意。
          凝寒锁香,黄灿灿的花朵在冰雪素裹之下,愈加晶莹剔透,仿若一盏盏倒挂的金钟。
          梅山石用力抽了抽鼻子,于清冽的空气中,捕捉到了淡淡的清香。平日,花香馥郁,恍若因了这一场浩大的雪事,花香竟躲藏在了蕊里,不肯轻易地发散出来。不过,即便是这似有若无的清淡之气,亦令人无端地陶醉了。
          梅山石不禁合了双目,沐浴在了这个晨光熹微的冬日。
          这株蜡梅,还是当初学画的时候,师父特意赠送并移栽于他院中的。而今,光阴漫漶,师父已逝去经年。师父因擅画雪中蜡梅,而被人们称为雪梅大师。师父对世人敬赠的尊号并不看重,每每告诫于他,画画的就是画画的,什么大师,什么名家,人家敬重的不过是你的名,而真正能够存世的是你的画。画师还得靠一支画笔兼济天下,靠自身实力和画功画作立世。名啊利呀的,都是虚妄。一旦画笔沾染上了名利之心,那画笔流淌着的,就会是滞浊之气。
          那样的话,画作也就毁了。
          画作毁了,画师也就跟着完了。
          偏是那时候,梅山石年轻,不服气。那次,江南一位富商,重金求师父画作而不得,转而求其次,约梅山石画一幅雪梅图,定金是两块沉甸甸的银锭。梅山石想,一幅画而已,有何妨?况有银两作酬。师父真是越老越糊涂了。遂瞒了师父,用心作了画出来。
          过后,梅山石才知道,富商竟将此画作了伪,冒名是师父之作,被一竹姓之人重金购买,呈上朝廷。事发后,官府不但判富商无罪,反而将那姓竹的苦主,送进牢房监押了起来。
          为此,师父盛怒,将他逐出师门,声明断绝师徒关系。
          往事,不胜唏嘘。一念及此,梅山石禁不住老泪纵横,悔恨之情凝结成两粒硕大的泪珠,洒落雪地。
          后来,师父病重,弥留之际,将他找去。待他急慌慌远路赶到,师父已口不能言,只是指着院中苍劲古朴的老梅,用力向他摇了摇手。他已然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遂用力点了点头。
          一场哑谜,看得众人莫名其妙。
          回来,梅山石一把火烧了以往的画作。自此后,闭门思过,潜心作画,警要将师父的衣钵传扬下去。师父赶他走之后,似有转悔之心,后来暗暗收了一关门弟子,方作罢。可惜,梅山石和师弟从未有缘谋面,只知其名曰竹一叟。
          梅山石收住心,回到书房,铺开案头纸张,一番凝神沉思之后,勾画,点染,一幅雪中蜡梅图便跃然纸上,挥洒着淡淡的墨香。
          原来,新来的知县嘱他多次,作一幅梅雪图,参加县里书画雅集,画好了,就将首届梅雪大师的牌匾赐予他。梅山石本不想参与,奈何心里又着实放之不下。百般思之,觉得自己沉寂多年,是该东山再起了。
          梅山石仔细端详,这幅不满意,置之一旁。又接连画了数幅,看过,仍是不满意。今天这是怎么了?梅山石发觉,自己捉笔的手居然在微微颤抖。他叹一口气,重重地将画笔搁置下来。
          书童忽然来报,说是大门口一个樵夫模样的人前来乞讨。
          奇怪的是,给吃的不要,给银钱不接,偏要讨一枝墙角盛开的蜡梅。
          书童知道,那株蜡梅是梅山石的最爱,宁可自己折胳膊断腿,也休想折断他一枝蜡梅。
          梅山石不禁愣住,思忖片刻,亲自迎了出去。
          那樵夫衣着破旧,不过,观其容貌言谈,倒也眉眼斯文,举止洒脱。樵夫深施一礼,听闻梅画师以雪梅名动天下,在下斗胆,欲与梅画师切磋一二。
          大胆,就凭你!书童出言斥责。
          梅山石止住,吩咐书童,将樵夫让进书房。
          樵夫倒也不客气,昂然前行,在书房的案头,将一枝画笔舞弄得酣畅淋漓。说也奇怪,那支画笔到了樵夫的手里,就好像全然变了样,不再滞浊凝咽,而是挥洒自如,纵情快意,无比畅达。那画上的朵朵寒梅,好像是在纸上立了起来似的,一朵朵傲立枝头,似乎还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淡淡幽香。
          樵夫画罢,并不署名,掷笔大笑而去。
          梅山石捧着画作,心里波涛汹涌。这樵夫的笔墨,深得师父真味啊,分明就是师父再世。不,跳出了师父的框架,更胜一筹。
          他想起了师父的关门弟子。莫非?梅山石不敢再想下去。
          他立时追出门,哪里还有樵夫的影子。
          门前曲曲折折的冰雪小道上,唯有一行竹叶样的瘦脚印,指引着樵夫远去的方向。于是,书童惊讶地看到,梅山石立住踉踉跄跄的步子,默然肃立,冲着樵夫远去的方向,深深地弯下腰去。许久,没有直起身来。
          一乘棉布小轿停在门前的雪路上。
          新知县一眼就相中了那幅花朵立起来的蜡梅画作。
          转天,将梅雪大师的牌匾敲锣打鼓地送了过来,却发现梅画师早已人去院空了。唯有墙角抖落冰雪裹挟的蜡梅,自在地散发着清冽扑鼻的幽香。
          新知县不明白,梅画师不肯接受梅雪大师的牌匾也就罢了,他很想当面问一问,为何要在画上落款为竹一叟?莫非,梅画师志趣转移,躲进山里改画竹子去了?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山石年轻时应江南富商之约偷偷画了一幅雪梅图,既带有一定的名利之心,也是出于对师父反复告诫的叛逆。
    B.师父临终前指着院中老梅用力地摇手,其中包含的良苦用心,梅山石不但明白了,此后也一直切实地加以践行。
    C.梅山石捧着樵夫画的梅雪图,心里波涛汹涌,是因为这幅画深得师父真味,甚至跳出了师父的框架,更胜一筹。
    D.梅山石在樵夫的画上落款为“竹一叟”,并在梅雪大师牌匾送来时人去院空,表明他此时已真正抛却名利之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雪中蜡梅香气馥郁,色彩金黄,形若倒钟富有诗情画意,也为下文交代蜡梅的来历作铺垫。
    B.“悔恨之情凝结成两粒硕大的泪珠,洒落雪地”语带夸张,化具体为抽象,变无形为有形,别具匠心。
    C.小说刻画樵夫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形神兼备地突出了樵夫画艺的精湛、画作的精美、画品的高尚。
    D.小说以两个疑问结尾,读者无从知晓答案,这样反而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3)小说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特点。

    组卷:3引用:2难度:0.5

六、语用综合题(共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灯柱”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因大气中的冰晶反射灯光而形成。寒夜灯柱具有①        ,绝美程度可以和极光比肩。由于出现冰晶是形成“灯柱”的必要条件,人们一度普遍认为温度较高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不可能出现这一景观的。
          然而,令很多没有想到的是,自然条件下还存在一种和寒夜灯柱的形成原理相同的大气光学现象——暖夜灯柱。暖夜灯柱是一种出现在非极寒地区的灯柱现象,比寒夜灯柱更加罕见。2020年5月10日晚,我国厦门就曾经出现过一次,而当时厦门地表温度已经达到了25摄氏度。气象专家认为,地表温度的高低并不是光柱现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夜间没有太阳辐射,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高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温度低,当空气达到足够的湿度时,②       。然而,有了冰晶并不意味着暖夜灯柱一定会出现,要想看到它还必须满足无风、通透等条件。首先,高空中的空气流动往往比地表更加频繁,因此,“无风”的状态也要比地表更为难得。其次,③        ,低空没有明显的云雾遮挡才能满足暖夜灯柱的形成条件。最后,即使满足了上述所有的条件,还需要这片可遇不可求的冰晶刚好位于光源充足的城镇上空,才有足够的光线可供反射。
          总而言之,无论“寒夜”还是“暖夜”,想要看到灯柱现象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项都不行。
    (1)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加点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两天人不大舒服,请假在家休息。
    B.杜富国同志人很好,值得大家学习。
    C.织布车间正缺人,你们几个去支援。
    D.《疫情防控指南》已到,人手一册。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6

七、写作(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