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月15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着眼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正向作用。
          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在具体资源配备上,强调3个“一流”和1个“优先”,即“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和“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在培养模式上,《意见》既出了可单独编班、小班化、导师制等横向上的具体方案,又提出了探索纵向上“本硕博衔接”培养,要求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允许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在科教协同育人方面,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公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综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1月15日)      材料二: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自主招生让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获得深造的机会,成为优秀人才,但自主招生也出现诸如“掐尖”大战,招生学科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有些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受到诟病。对高校来说,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需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体化、创新性设计。实施“强基计划”,正是立基于此。
          与以往自主招生选拔的定位不同,“强基计划”展现了新时代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精”与“准”,更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是力求从综合实力和基础学科相对较强的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入手,采取系统化培养方式,破解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体现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同心同向。
    (摘自《“强基计划”为国家重大战略输送更多人才》,《人民日报》2020年1月16日)      材料三:“强基计划”作为一项高考改革政策,必将双向发力,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协同,形成教育改革的合力。
    “强基计划”向下连接着中学教育阶段,作为中学教学效果的新的评价机制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强基计划”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将发挥强有力的指挥棒作用,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升学导向上,中学要适应“强基计划”施行的新的录取规则,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加大力度开展学科竞赛的培训活动,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主动对接大学“强基计划”的培养目标,让学校成为大学其中“某一特色”的生源基地;尽快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强基计划”向上衔接高等教育阶段,与加快“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政策相衔接,引导大学深入探索创新型、战略型人才培养方式。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各展所长、竞相发布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振奋人心的景象。比如,清华大学精准对接“强基计划”,新成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五大实体书院,作为该计划的人才培养单位,负责人才培养和管理。对“强基计划”学生,北京大学提出全面落实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实施全面素质培养等措施,改革创新力度引人瞩目。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7月13日)(1)下列对“强基计划”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基计划”是我国教育部2020年推出的立足基础学科的招生改革计划和人才培养机制。
    B.“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在选拔定位、培养方式上有所不同,避免了自主招生出现的弊端。
    C.“强基计划”是一项事关中学和高校的高考改革政策,要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D.“强基计划”在36所高校试点,有利于促进“双一流”建设和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校在实施“强基计划”时,要在具体资源配备、培养模式、科教协同育人等方面,注意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
    B.中学未来的发展,需要改变评价学生的机制,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以便加强学科竞赛培训,成为大学“某一特色”的生源基地。
    C.“强基计划”可以把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科研创新等贯通衔接起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D.清华大学成立五大实体书院、北京大学全面落实导师制等培养方案,是大学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战略型人才的一种方式。
    (3)我国实施“强基计划”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3引用:5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帅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晷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3)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
    (4)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组卷:29引用:6难度:0.5

二、诗歌鉴赏

  •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辉。
    酒阑病容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的“青春”语意双关,内涵丰富;“可得追”的反问,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前句直赋其生病思睡之态;后句借物写人,以黄蜂之懒反衬自己写诗读书之勤。
    C.颈联后句写诗人虽鬓已星星,但卧于禅榻亦可淡泊宁静,泯除机心,不把老病放在心上。
    D.中间两联颇富变化。情和景相互交织,运用手法贴切自然,有“神妙流动”之感。
    (2)全诗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组卷:36引用:9难度:0.5

六、选择题

  •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453引用:18难度:0.9

七、材料作文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谣言在媒体上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是由来已久的非典型科罗那病毒,吸烟、喝板蓝根、熏醋、吃抗生素、饮用高度酒、盐水漱口等方式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戴多层口罩才能防住病毒,双黄连口服液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等。央视对此一一辟谣。
          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有随时发布消息的自由,每个人又时刻被真真假假的消息包围着。
          你对虚假信息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学校将举办一场关于“提高媒体素养”的专题讨论会,请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