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南雅中学高二(下)质检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知识之所以给今天的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的变革,是源于它的两重属性。
首先是知识的“公有性”。与其他资产不同,知识不具有独占性,即你把知识传递给别人后,你仍拥有这种知识,甚至通过互动,你的知识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知识不存在“过度放牧”的问题,研究者梳理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越准确。正是由于知识具有这种“公有性”属性,知识才可以“非竞争性使用”,因此,和识属于“非竞争性商品”。
其次,知识具有“非排他性”当某一知识被公众掌握以后,该知识的创造者就很难阻止其他人利用该知识。任何先进的思想、技术或产品,只要传播的途径畅通,就一定可能很快被模仿。由于知识是“非排他性”的,因此,科技知识的知识产权近20年来不断通过专利、版权等法律保护形式加以肯定和强化。专利活动方共木艾,版权保护的范围也在日益扩大,尤其是在生物技术、制药、医疗器械和软件等领域。
在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下,知识由于无法让创造者以外的人补充、评论或重组,从另一方面阻碍了集体知识的进步。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周密保护,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了问题。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知识社会中不同国家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别,甚至产生越来越大的鸿沟。一些跨国大企业纷纷构建自己的知识产权壁垒,收益递增的正反馈、市场“锁定”和“赢家通吃”必然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化。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也指出:“穷国和富国以及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穷国和穷人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也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较少”。
知识产权保护的出发点是权利人在智力创造中付出了劳动,因而他们在一定期限内有权独占其知识产权,并通过市场行为获取利益,甚至获得垄断地位。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无法保护人们的智力劳动成果,无法激发个人或企业的创造力:而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反过来又会导致创新者的动机和动力趋向削弱,以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增长。当知识产杈被滥用的时候,就会限制竞争,阻碍创新。适度保护将促进技术创新,过度保护将导致垄断,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约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以维护知识产权的公平竞争。
(选自《知识社会中存在知识垄断和知识霸权危险》袁曦临,有删改) 材料二:
在知识产权的问题上,不但存在知识产权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更存在知识产权强势国家及弱势国家内部的知识垄断力和反知识垄断力量之间的矛盾,而在知识产权强势国家,一些反知识垄断力量点起的星星之火实际上正成燎原之势。
知识户权本质上是程度不一的知识垄断。在当今西方世界,越来越多的市场垄断案例由这种知识垄断所引起,这一点在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业尤为明显。因此,反垄断法在由知识产权优势引起的市场垄断情形中,能起制的知识产权法的作用。
针对美国微软公司的反垄断案是在这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和深远影响的案例。微软强大的市场垄断地位的基础是软件产品所受到的知识产权保护。但同时,它也受到反垄断法的强有力的制约。美国联邦政府和二十几个州政府联合对微软进行的反垄断诉讼以及多年来微软在美国遭受的其他反垄断诉讼,是人们所比较熟息的。而多年来欧盟也对微软的垄断地位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要求它向竞争对手提供作为商业秘密的部分技术信息以利于公平竞争(商业秘密实际上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对它进行了数额创纪录的罚款。
尽管反垄断法是反知识垄断的重要手段。但是通过反垫断法对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进行限制或打击的适用范围及作用却是有限的,显然,知识垄断情形中“垄断”的含义与传统的反垄断法中“垄断”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它们之间有时也有某种重要的联系。反垄断反对的只是该法加以具体界定了的垄断行为,它既不以经营者的超过一定程度的市场份额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也不大可能包括多数由知识产权引起的阻碍知识自由传播和利用的知识垄断的情形。因此,反知识垄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与直接质疑、限制甚至挑战知识产权本身联系起来。
事实上,近代以来直到今天,在西方国家社会、经济、法律领域,一直存在着一股质疑知识产权、反对知识垄断的现实力量,这种力量对西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势力起着抵制、抗争和制约的重要作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多年前起源于美国的自由软件运动、开放源码运动等反知识垄断的运动,它们有着十分引人注目的重要而广泛的影响。然而,国际上这种反知识垄断的动向并没有在中国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响应,因此,它在中国的影响就显得非常微弱。但是,中国只有以全新的视角从自由软件运动、开放源码运动等为象征的反知识垄断运动中汲取精神养分,以一种全新的、智慧的、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融入国际反知识垄断的潮流中,才可能为人类知识的自由传播和自由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同时才可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与“狼”共舞的过程中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争取主动、在有关知识产权的谈判中提振底气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
(选自《国际反知识垄断的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周翼,有删改)
材料三:
为反盗版,微软出了“黑屏”策略,意外引发中国网民强烈反弹。软件使用者都明白知识产权保护是“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的燃料”,激励人类永远走创新之路。我们认识的微款也正是知识创造财富的典范,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国家平衡垄斯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科技、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所寻求的利益平衡,也只是权利人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相对的动态平衡。过度的保护、滥用的权利,只会削弱知识共享的价值,扼杀进一步创新的动力。我们都看到,微软的发展可谓“毁誉参半”,原因就在于其扩张的方式和垄断的利益。就我视野所及,微软在中国市场中的扩张,与盗版密不可分,毫不夸张地说,是盗版微软软件的盛行,帮助微软挤垮了竞争对手。在获得70%的市场份额后,微软果断向盗版宣战,无疑可以进一步扩张势力。一个典型例子是1997年,微软在中国法律尚未规制“掠夺性定价”之前,以97元超低价推出Word 97版本,最终挤垮了国产软件金山WPS,而中国消费者为一时的甜头付出的代价就是:要么忍受微软不断更新换代的高价软件,要么使用盗版。
微软保护知识产权固然无可厚非,但未取“黑屏”警告的做法明显欠妥,有律师向公安部举报其侵犯消费者的财产权、隐私权,“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另一方面,微软当然可以设置技术手段禁止非法复制他们的软件,拒绝对盗版软件更新,但是无权对用户的电脑进行任何其他操作。在中国,“反垄断法”已然实施,滥用知识产权只会让自己陷入各种反垄断诉讼之中,结果将得不偿失。
(选自《反垄断与反盗版》(三联生活周刊) 王明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产权赋予权利人一定期限内对智力成果的独占使用,究其本质就是一种垄断。
B.只有少数知识产权引起的阻碍知识传播和利用的知识垄断情形,没有在反垄断法中加以具体界定。
C.反垄断法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和中国反知识垄断的主要手段。
D.在权利人的垄断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主要维护前者的绝对利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由软件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将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不相同。
B.对知识产权垄断的控制和对知识产权私权的保护,两种做法完全不同,其价值取向也不相同。
C.经营者凭借学术知识、专业版权等来实施的垄断行为,比一般的商品市场领域的垄断行为可能危害更大。
D.反知识垄断的世界潮流,为中国在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对外谈判和博赛中说“不”提供了依据。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企业就开始了“圈知运动”,他们到各国去申请专利,申请注册商标。
B.中国法律体系的各部法的立法过程都不容易,尤其是知识产权法,在立法进程中就受到了巨大的外来压力和影响。
C.视觉中国公司因方面侵犯原创者合法权益,另方面又对使用者进行“维权敲诈”遭到法律严惩。
D.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中国知网数据库凭借其独无二的学术资源向高校收取天价续订费一案进行调查。
(4)请根据材料对“知识产权制度”下定义,并分析其利弊。
(5)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例举了微软的事例进行论证,试分析其目的有何不同。组卷:12引用:3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说“面子”
鲁迅“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象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但近来从外国人嘴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不是事实,我断不定,但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颇有些人知道的。
因此,我颇疑心他们想专将“面子”给我们。
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胡涂。它象是很有好几种的,每—种身份,就有—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丢脸”。但车夫也并非没有“脸”,不过这时不算“丢”,要给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这才成为他的“丢脸”。这一条“丢脸”律,是也适用于上等人的。这样看来,“丢脸”的机会,似乎上等人比较的多,但也不一定,例如车夫偷一个钱袋,被人发见,是失了面子的,而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仿佛也不见得怎样“丢脸”,况且还有“出洋考察”,是改头换面的良方。
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九月三十日的《申报》就告诉我们一条新闻:沪西有业木匠大包作头之罗立鸿,为其母出殡,邀开“贳器店之王树宝夫妇帮忙,因来宾众多,所备白衣,不敷分配,其时适有名王道才,绰号三喜子,亦到来送殡,争穿白衣不遂,以为有失体面,心中怀恨,……邀集徒党数十人,各执铁棍,据说尚有持手枪者多人,将王树宝家人乱打,一时双方有剧烈之战争,头破血流,多人受有重伤。……”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争穿”而又“不遂”,足见并非亲族,但竟以为“有失体面”,演成这样的大战了。这时候,好象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有一国从青岛撤兵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有面子”。
况且,“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滚开去”也不对他说么?
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也说穿了“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
一九三四年十月四日
(有删减)(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用洋人研究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和前清故事引出话题,然后议论“要面子”和“不要脸”的难以分辨,再论述“面子”问题因人而异。最后用长谷川的话揭示“今之君子”的“面子”本质。
B.作者用车夫偷钱袋与上等人捞金珠珍玩对比,是暗示上等人以贪污腐败为有手段,连羞恶之心都丢失了,可见其本质的“不要脸”
C.作者用“三喜子”爱面子爱到“自己成为什么都不管”引出“绅商”以列名于劝进表万民伞为有面子之行为,批判愚昧落后的国民劣根性。
D.作者引用“盗泉”之说,用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对比,讽刺今之君子不惜睁眼说瞎话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自欺欺人。
(2)下列现象,与第四段所讲的“爱面子”情况不太相符的一项是
A.饭圈文化:同一偶像的不同粉丝群,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集资比拼”,谁筹钱多,谁就更配做这位“艺人”的粉丝,谁就更有面子。
B.泓水之战:楚宋交战,楚强宋弱。楚军渡河未济与渡完河还未成阵势时,目夷建议攻打。宋襄公连拒。兵败后解释: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C.《红楼梦》:王熙凤说:“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可见贾府的里子早已亏空,但仍极力保持外在的豪华,按老祖宗的规矩办事。
D.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3)第六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四大人”的笑话?
(4)鲁迅说,讽刺就是一个作者用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夺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一写出一群人真实来。请结合这篇杂文谈谈鲁迅的讽刺艺术。组卷:14引用:1难度:0.1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文选•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材料二:苏轼《哨遍•为米折腰》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1)下列对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材料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
C.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致仕”“乞身”“践祚”。
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属文。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清高不群,自傲高洁。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制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C.陶渊明嗜酒成性,不重钱财,因与王弘嗜好相近,欣然共饮,陶渊明后接受了王弘的邀请,且把颜延之留给补贴家用的二万钱全部用以买酒。
D.陶渊明率真自得,随性洒脱。他曾坐在菊丛中手把菊花,醉饮而归;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让客人先行离开。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5)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苏轼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带》改写成《哨遍•为米折腰》的原因。组卷:6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如图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请写出其中3个构图要素(文字除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组卷:14引用:8难度:0.7 -
9.材料一:《罗状元醒世歌》中说: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英国诗人雪莱也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材料二:“房间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是一句英文谚语,原意为房间里出现了一头大象,大家却对如此显而易见的事物避而不谈;后来引申为在公共空间中,大众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刘瑜教授在为《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一书作序言时写道:历史上无数的悲剧,源于集体沉默。
材料三:知网是中国最大的文献资料付费数据平台。因为收录论文不支付作者版权费,使用者下载资料费用高且不断上涨,备受诟病。202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为维护知识产权反对知识垄断,起诉知网,凭一己之力将知网推进舆论漩涡。5月13日,市监局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阅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综合立意,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800字以上。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