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外国语学校、金陵中学、海安高级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网文界约定俗成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
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这个“网生起源说”是否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该刊物发表了很多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均出现在“榕树下”和“金庸客栈”之前,也比《风姿物语》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要早好几年!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网络原创的文学作品,只要是用汉语(海外称“华文”)表达,并且是刊发于汉语网络平台(无论它是网刊、网站、论坛或个人主页),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计较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当我们回湖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文艺报》,2021年2月26日) 材料二:欧阳友权“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网生起源说”,必须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是“生于北美”的网络文学,并不是那个“成于本土并走向世界”的网络文学。其二是若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定为1991年在美国诞生的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那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出现了如此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生态,而引领了互联网革命的欧美并未生长出一种有别于印刷时代文学工业的网络文学工业呢?
《华夏文摘》创刊号上发布《太阳纵队传说》,但在该文标注有“本文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显然,海外华文网络文学在时间上虽是最早,但仍是把网络当作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在内容创作上并未显示出充分的“网络性”。
包括《华夏文摘》在内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与今日作为中国网络文学主体的商业文学网站和超长篇类型小说并无直接的亲缘关系,中间没有形成一个“演进的链条”。这一链条的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其实,细察“网生起源说”的“网生”,最后导向的就是以金庸客栈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的论坛模式。
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是有重大意义的,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超长篇类型小说。
(摘编自邵燕君《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是金庸客栈——兼应欧阳友权“网生起源说”》,《文艺报》,2021年05月12日) 材料三: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缘起大致有三种观,点:站点说、作家作品说、现象说。
“站点说”相对简单,谁建站最早自然那里就是发端之地。“作家作品说”则包含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北美留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文学作品算起,可以追溯到1989年。1991年4月,少君在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上发表短篇小说《奋斗与平等》,被认为是华文网络文学的开篇之作。而中国网络小说的肇始者被认为是罗森于1997年8月开始连载的《风姿物语》。黄易创作于1988年的《破碎虚空》即初现了玄幻武侠题材的奇幻瑰丽之美。
我个人主张的是“现象说”。这由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即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三者合一方为起始。
我赞同一种说法,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所有早期对网络文学有过贡献的平台,个人领跑者(包括海外留学生),乃至西幻、日漫都是源头的一部分,但起始年还是应该以重要现象作为依据,《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不只是一部作品,还是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若是对中国网络文学做一句话溯源的话,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黄易+《风姿物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榕树下文学网,1998年瓜熟蒂落钟声响起,一个时代新的文学坐标由此建立。
(摘编自马季《一个时代的文学坐标——中国网络文学缘起之我见》,《文艺报》,2021年5月1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坛起源说”认为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中的“演进的链条”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
B.《太阳纵队传说》标注有“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这说明其创作仍是传统文学路子,网络仅是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
C.按照“网生起源说”“现象说”“多源头”说,中国网络文学源头产生于“北美”,这没有学术争议,只是不能解释欧美网络文学工业存在的现象。
D.以“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的内容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溯源,暗含中国网络文学“论坛起源说”和“多源头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能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网络文学发展就能行稳致远。
B.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是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作品,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源头在中国的原因。
C.如果从“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角度对中国网络文学溯源的话,源头是北美留学生邮件,廓清这一文学正根,关乎中华文明的定位。
D.探究中国网络文学缘起,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生长线,目的是把握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提高中国文学位置和价值。
(3)结合材料三,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现象说”观点的一项是
A.1995年8月中国大陆出现了BBS“水木清华”和1996年8月新浪旗下的“金庸客栈”。
B.1997年8月,罗森开始连载网络长篇小说《风姿物语》,但其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现象级作品。
C.1998年,蔡智恒在BBS上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作品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并为众多网络写手效仿。
D.2008年,《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与中文在线旗下17K小说网联手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
(4)简析材料一的论证脉络。
(5)材料二反驳了材料一的哪些论断?并相应又提出了怎样的论断?组卷:22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杭家沟
高晓声
村后有一片坟场,过了坟场是一片平地,杭家沟就在这块低地上,周围很静,水很深,几丛很大的杨树遮住一部分河岸和水面,阴森森的。村人曾经从那儿捞出淹死的孩子,因此人们便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其实分明是岸陡水深、地方偏僻,人不慎滑下去就没救,可是谁相信这些呢。
有些父母甚至迷信到只要孩子生病了,就要追问“你有没有到杭家沟去过?”然后晚上就带了纸钱到杭家沟烧,夫妻俩一前一后,前面的喊着孩子的名字:“XX,回家罢!”后面的接应着说:“回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扩大了一倍,坟场也平整成了菜地,杭家沟早就变成了生产队的鱼塘。杭家沟在目前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了。
春节前,为了供应社员吃鱼,杭家沟架了一部抽水机,负责抽水的是我堂兄陈顺生。他五十多岁,气力减弱了,耐心增强了,做看守工作极称职——只要看着抽水机,坏了就叫人修(他当然不会)就行。
当时,我在杭家沟西南角菜地里除草。抽水机坏了,陈顺生喊来了侄子兴兴来修。完全不用我担心,论技术水平,兴兴是熟手,没有人能同他比。快刀切豆腐,手到擒拿。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隐约听到陈顺生同兴兴在低声叽咕争论什么,我才发觉抽水机还没有修好,便站直身子伸了伸腰,提高喉咙自作聪明地提醒说:“是不是又断电了?再看看保险丝。”这就是我的水平,不懂机器,只好叫人在机器外面去找毛病。
陈顺生回头看了我一眼,伸手一摇,从眼睛到嘴巴以至于全身的姿势,都表示出了否定的回答。
稍停,就听陈顺生说:“跟你说毛病不在机器上,再修也没有用。”
“别急、别急,慢慢来。”兴兴很有耐心地说。
“好,不相信你就修,看你修到几时。”叔叔有点生气了。
“阿叔,你急什么呢,你尽管坐下来不好吗?横竖是我在动手,这机器坏了总是要修好它的,就多花点工夫而已,急又没有用!”兴兴说。
陈顺生不耐烦地一甩手说:“你修,你修,横竖你最有耐心。”说着,便往旁边稻草捆上坐下来擦火吸烟。
我很奇怪。明明是做叔叔的请侄儿来修机器,现在倒象叔叔不要侄儿修了,他自己更能干,反而是侄儿修不好在硬修似的。我不便插嘴,只好带半只耳朵,半只眼睛稍稍关心着。
做的人不觉得时间长,坐的人大概顶心急。陈顺生吸完了一支香烟便开口了:“怎么样,可相信我的话?”
“咦——呀!”兴兴轻而慢地表示抗议说:“叫你莫性急,总要寻着了毛病才能治哪!”
陈顺生又吸完一支烟,看着侄儿埋头苦干,笑笑说:“毛病可曾找到啦?”
兴兴头也没有抬。
陈顺生把香烟头丢了,站起来就往村上走。走过我身边时,我就问:“怎么啦?”
陈顺生没头没脑对我说:“同他说不明白,他不相信。”我听了当然不懂,可是他以为我懂了,只顾自己走路。约莫过了一刻钟,陈顺生匆匆跑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叠纸,从我身边一闪而过,我正想开口问他,他倒象知道我的用意,抢先回答我说:“小店里买的。”
真遗憾,兴兴的劳动还没有出成果,管子里仍旧抽不出水来。
陈顺生蹲下身子,把一叠纸用手扭着扭着,一张张边角散成个扇形,然后用几根稻草垫着,擦亮一根火柴,把它点着烧起来。
我心里大笑,原来我这位堂哥,居然以为抽不出水来是鬼在作祟,所以竟靠烧纸来修抽水机了。那叠纸还没有烧完,管子里忽然“唬”的一声,接着便“豁啦啦”往外喷水。
我呆了。陈顺生坐在草捆上嘿嘿笑,那样子表示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兴兴却不笑也不响,还在摸东摸西到处摸。
陈顺生太兴奋了,他要跑到人多的地方去讲一通才行。他站起来先朝我笑笑,指指兴兴说:“他不相信。我早说了,这地方忒阴。你晓得的。”
我当然不信顺生老兄那一套,但又奇得无法理解,便问兴兴:“怎么回事?”
兴兴笑笑说:“有什么呢。一路查过来,刚巧查出了毛病。”他指着一处地方说,“就是那个蟹壳螺丝松动了。他烧纸,我正用扳头在扭紧它,马达一开,水就上来了。”
原来一点不奇怪,我就埋怨兴兴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明并不是鬼作祟!”
兴兴说:“他会相信吗?他会反驳说,全亏烧了纸鬼才让你摸到那只螺丝的!”
我一时又呆住了,想了想又觉得容易解决,便说:“你可以做给他看,把螺丝再旋松,让他再烧纸,看鬼还灵不灵!”
“也没有用。我这么做,顺生叔就会笑我说:‘这都是鬼的安排’。”
我长叹一声说:“真见鬼!鬼是什么样子?谁都没见过。”
兴兴马上插嘴说:“还说没人见过呢,你不见了吗!”
“在哪?”
“在哪?”兴兴反问说:“刚才你不是说‘真见鬼’!”
我大笑,觉得“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家沟在目前的孩子心里没有神秘感,因为时代变迁,随着村庄扩建杭家沟已经不再是以往阴森恐怖的样子了。
B.我和陈顺生都认为“毛病不在机器上”,但两人得出结论的原因不同,我是猜测,陈顺生是有自己明确的想法。
C.抽水机突然出水,陈顺生笑了,说明他在烧纸时也不敢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出水给了他意外惊喜。
D.兴兴没有告诉陈顺生抽水机恢复出水的真正原因,表明作为侄子他非常了解叔叔,也体现了他对叔叔的尊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迷信的父母到杭家沟烧纸给孩子治病,运用典型的语言描写,有力地体现了杭家沟在老一辈村民心中的印象。
B.小说介绍兴兴技术水平,用“快刀切豆腐”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的水平之高,与后文他修理机器进程之慢形成对比。
C.小说两次写到陈顺生吸烟,语言简洁,暗示了故事进程,调控了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较好地体现了小说的节奏。
D.小说对陈顺生和兴兴的塑造很有特点,兴兴做事认真有耐心,陈顺生脾气暴躁同时又有一些虚荣,两人性格特征丰满鲜活。
(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写“‘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你认为这里的“鬼”是指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组卷:49引用:7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体育的语言超越国界,① 。世界各地运动员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速滑赛道上,中国队小将阿合娜尔•阿达克冲过终点线后,向同组出发的49岁德国老将佩希施泰因伸手表达敬意,这一刻,② ;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决赛,美国队选手考德威尔失误后,依然欣喜地冲向冠军徐梦桃并高喊“桃桃,奥林匹克冠军!我为你骄傲”,这一刻,超越胜负的情谊令人动容;越野滑雪男子15公里比赛中,获得冠军的芬兰名将伊沃•尼斯卡宁完赛后,依然站在终点,与陆续冲线的选手击掌相拥,这一刻,英雄相惜之情融化冰雪……事实充分证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一场和平友谊的盛会、③ 、一场鼓舞世界的盛会。
( )放眼全球,在非洲,当地孩子通过以北京冬奥会为主题的动画片,知道了“雪是什么样子”“雪里怎么玩耍”:在巴西,当地民间芭蕾舞团根据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编创舞蹈,表达共迎冬奥、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北京冬奥串联起无数普通人的梦想,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为世界播撒了和平与友谊的种子,激发了人类增进团结、共克时艰、携手同行的强大力量。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盛会的成功,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
B.北京冬奥盛会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
C.北京冬奥盛会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仅是团结的胜利,更是体育的胜利。
D.北京冬奥盛会的成功,不仅是团结的胜利,更是体育的胜利:不仅是体育的成功,更是团结的成功。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11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滑雪运动员、高中生、演员、中国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8岁的苏翊鸣表示,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每个标签都很喜欢,永远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设限正是我们身上的新特质。我们正站在一个绝好历史的节点,更畅然的自由,更昂然地向上。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