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宁夏银川市开元学校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6 3:30:2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连日来,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新冠病毒及其新变异毒株在印度国内快速传播。根据印度卫生部5月1日公布的数据,印度累计确诊已超过1916万例,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过21万例,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在连续9天超过30万例后,5月1日首次超过40万例,创该国疫情暴发以来单日最高纪录。
更糟糕的是,专家普遍预测印度疫情仍未达峰值,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面对印度严峻的疫情形势和疫苗短缺现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施以援手,但有一些国家却搞起了“疫苗民族主义”,禁止疫苗及其关键原材料出口,人为制造“免疫鸿沟”。这既破坏了全球团结合作抗疫的大局,还不可避免地将会阻碍应对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进程,给全球疫情防控与经济恢复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丑则静《“疫苗民族主义”毒害全球抗疫大局》)材料二:
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已陷入失控态势,连续多天单日新增病例超过30万例,医疗系统早已不堪重负,一片混乱。当下的印度,亟需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来渡过难关。
然而,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2020年4月,美国宣布对疫苗生产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时至今日仍未解除。这是造成印度疫苗短缺的主要原因。被称作是“世界药房”的印度并不缺生产疫苗的技术,缺的是生产疫苗所需的进口原材料,而美国这一纸禁令等于是扼住了印度疫苗生产的“咽喉”。最近,印度官方向美国求援,希望美国放开原材料的出口管制。对此,美国的回应却极其冷漠。4月22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表示,目前美国把重点放到控制国内疫情上,会优先给美国民众接种疫苗,等到国内疫情有所缓解后才可能会“做得更多”。讽刺的是,美国国内当前囤积着大量疫苗。根据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估计,到今年夏天,美国可能会富余出超过3亿剂新冠疫苗。
美国的行为揭下了“美印友好”的面纱,暴露出的依然是“美国优先”那一套玩意儿。“美国优先”四字,如今已成为美国擅自发放给自己的“通行证”,用以无视国际规则专行自私自利之事。
(摘编自郭言《“美国优先”戳破“美印友好”谎言》)材料三:
疫苗是人类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当前,全球疫苗面临“产能赤字”和“分配赤字”,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囤积疫苗和出口管制,人为制造“免疫鸿沟”,许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严重疫苗短缺。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共同抵制“疫苗民族主义”,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疫苗,为战胜疫情筑牢共同防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低收入国家无法公平获得新冠疫苗是一种违背道德的现象。“新冠病毒危机凸显我们社会的不平等”,在与贫困、不利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社会歧视抗争的人群和社区中,新冠肺炎患病率和病亡率更高。他强调,各国在执行政策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中,都应着眼于让所有人获得同样的健康保障。
中方反对将疫苗政治化或搞“疫苗民族主义”,主张加强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全面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赞誉。
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受到国际社会赞誉。中国政府和企业正与其他国家积极合作,推动疫苗公平分配。研究表明,中国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为全球抗疫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刚等《筑牢全球抗疫防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对疫苗生产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导致印度疫苗短缺→结果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
B.印度希望美国放开原材料的出口管制→然而美国回应冷漠→此举揭下了“美印友好”的面纱
C.美国国内目前囤积着大量的疫苗→优先本国民众接种→但是仍然囤积大量疫苗
D.中方政府坚决反对“疫苗民族主义”→主张国际合作抗疫→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赞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印度卫生部5月1日公布的数据,该国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率远远超过1%,可见新冠病毒致死率依然很高,并未因一年多的大流行降低毒性。
B.新冠病毒及其新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加上疫苗短缺,导致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5月1日感染人数首超40万例,但是仍然未达到峰值。
C.美国限制疫苗生产原材料出口,主要目的在于打击印度这一新兴大国,使其“世界药房”的美誉不再,从而在药物研发、生产上无法与自己抗衡。
D.某些发达国家囤积疫苗,管制出口,见死不救,这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且破坏了全球团结合作抗疫大局,导致病毒继续肆虐,危害人间。
(3)中国在全球抗疫行动中是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组卷:10引用:10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匠心
杨一凡
移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200年?没人说得清。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我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我的一个梦。”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拍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四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掌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场,泪眼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1)下列句子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
B.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当指尖擦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园中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
D.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己渐渐看不到了。
(2)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4)请探究题目中“匠心”的意蕴。组卷:7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
7.下面是《梁启超谈读书》中的文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使之上下连贯。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因为组卷:8引用:4难度:0.7 -
8.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影响。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组卷:9引用:2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