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6 5: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
B.《哈姆莱特》
C.《雷雨》
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组卷:18引用:11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人与奇石
谈歌 于瑞军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但在观赏石这一个行当里,他却极不普通。
2008年国庆长假,于瑞军去内蒙阿左旗看望几个哥们儿。吃饱喝足后,准备打道回府前,他决定去阿左旗的古玩街逛逛——阿左旗是个出产奇石的地方。
游逛了几家店铺,都没什么惹眼的物件,他信步踱进了一家“徐家古玩店”。小店不大,只见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正束身站在柜台里,埋头写毛笔字,见于瑞军进来,点头道:“欢迎光临。”说罢又埋头写字。于瑞军四下里打量,目光黏在了东墙货架上的一块石头,心下悄然一动,走近细看,果然是一块奇石,外形酷似红烧肉,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馆藏珍品“东坡肉”极为神似。
于瑞军的心开始咚咚急跳。他稳了稳神儿,走上前去,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与老板搭讪:“这块石头有点意思呢,卖多少钱呢?”
徐老板抬头看了看于瑞军,浅浅一笑:“对不起,这块石头不卖。”
“为什么不卖呢……”
徐老板拱拱手:“这块‘东坡肉’是我多年的收藏。今天早上,我心血来潮,拿出来把玩了一下,就顺手摆在货架上了。”
“既是放在货架上了,那您不妨说个价钱。”
“八十万。”
于瑞军呆住:“能不能让让价钱呢?”他问得很无力。八十万,即使让出一半,他也买不起。
徐老板摆手笑道:“不好再让啊,它就值这么个价钱。”
于瑞军绝望地“哦”了一声,又呆呆地打量了一下那块石头,告辞离去。
坐在最后一班长途汽车上,他回头望去,阿左旗越来越远,那块“东坡肉”也越来越远了……
一个月后,于瑞军借用一个休息日,又来到阿左旗。上次回来后,他茶饭不香,那块“东坡肉”,总在他眼前晃动。他此次再来,别无它念,只是想请求徐老板,给这块石头拍个照,留个念想。但徐老板一口回绝,没有八十万,啥都不行。
回家后,他心里总怏怏不乐,日甚一日。
自古知夫莫若妻。妻子忧郁地说道:“你若总是苦思苦想,你就买下来吧。”
于瑞军仰天叹道:“哪里有钱呢?”
妻子轻轻叹息一声:“咱们有两套房子呢,卖一套吧。”于瑞军惊奇地打量着妻子,妻子本是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
冬天过去,大地回春,于瑞军第三次去了阿左旗,带着卖掉房子的四十万和他收藏的两块鸡血石。
徐老板却不在。那块石头也不在店里,看店的是徐老板的儿子——小徐老板。于瑞军便问那块石头。小徐老板嘿嘿讥笑道:“我爸呀,天天把那块石头看得跟宝贝似的,锁着。那石头看着像是块肉,可它毕竟不是肉啊。怎么能值那么多钱呢?我看不懂呢。你等我老爸回来吧。”
于瑞军等了几天,徐老板仍没有回来。因为还要上班,于瑞军不好再等,正无奈欲走,有人叫住他,是徐老板。徐老板笑道:“不急走,我带你到我家看看。”
徐老板家住在郊外,一个很古旧的宅子。院中三棵苹果树,高高低低,错落得别致。
进了屋子,徐老板的家人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吃着饭,又说开了那块石头。
于瑞军把那两块鸡血石掏了出来:“这两块石头跟了我多年,如果徐老板能让让价钱,这两块石头,再加上四十万块钱,我想换先生那块石头!”
徐老板目光盯着于瑞军:“于先生呀,我看得出,您是真喜欢这块石头。”
于瑞军苦笑:“徐老板呀,我为此跑了三趟了,也赶得上刘玄德了。”
徐老板点头说:“您说得不错,这样吧——这块石头,我就送给您吧。”
于瑞军听得一愣:“您是说……您可以让让价了?”
徐老板摇头,说:“您没有听明白,我是说,我白送您了。”
于瑞军大吃一惊:“这怎么行呢?于某断然不做这样的事情。”
徐老板想了想,叹道:“于先生,这块石头,我就送您了。咱们交往了这些日子,我看得出,您是一个诚实君子。”徐老板顿了顿,又叹道:“其实这里边,已经没有钱的事儿了。您和这块石头有缘。宝剑赠英雄,玉脂馈美人。这点古训我还是懂的。您见过我儿子了,您一定看得出,他不好这个行当。我能想得出,一旦我不在了,他肯定拿这东西随便就换了钱花了。那时,真不知道这块石头落到什么人手里,我到了地下也不会心安。所以,我决定把这块石头送给您了。这样吧,两块鸡血石,我收下了;这块‘东坡肉’,就随您去吧。你我之间,互不欠了。”
于瑞军彻底懵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登时口吃了:“徐老板……这……”
徐老板仰天叹道:“六十年前,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落难到我家门前,当时我才七岁,给了他一顿吃食,他把这块石头送给了我。六十年了,我一直想找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其实,我摆在店里,就是想找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后来遇见您,您与它的缘分胜过我呀。快带着它走吧,我怕一会儿后悔。”
徐老板说罢,便起身:“您还得回去上班呢。我送你。”
二人走出院子。
四野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轮明月。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老板本来无意出售“东坡肉”这块奇石,他故意提出高价难为于瑞军,目的是为了看于瑞军是否对奇石真心诚意。
B.于瑞军的妻子本是精打细算的人,却愿为奇石卖掉房子,可见她对丈夫爱石的理解与支持,体现出她的爱夫之心。
C.徐老板埋头写毛笔字,住在古旧的宅子里,收下两块鸡血石等细节均体现了他富有雅趣、不流于俗的特点。
D.奇石由六十年前的前辈赠送给徐老板,又在六十年后被转赠给素不相识的于瑞军,体现了奇人与奇石的缘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于瑞军普通又不普通作为开头,引出下文“奇人与奇石”的故事,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三次到访时,于瑞军的表情从“苦笑”“一愣”到“一惊”的变化,反映了他从无奈、出乎意料到惊喜的心理转变。
C.小徐老板虽为次要人物却很重要,不仅和爱石懂石的于瑞军形成对照,而且使徐老板送石的情节更合情合理。
D.小说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于瑞军获赠“东坡肉”的过程,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也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3)小说结尾处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标题是“奇人与奇石”,请结合文本分析“奇”在哪里?组卷:22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8月8日,我们迎来第十四个“全民健身日”。活动期间,“2022年全国大众欢乐冰雪周”系列活动火热开展,中国冰雪大篷车百场巡回主题活动在部分省份有序开展。线下活动如火如荼,①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今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全民健身系列公益视频广告和海报,引导群众积极健身、②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睡眠充分不仅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能让人恢复体力,获得健康。
B.睡眠充分不仅能让人恢复体力,获得健康,也是加大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C.睡眠充分不仅是加大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能让人获得健康,恢复体力。
D.睡眠充分不仅能让人恢复体力,获得健康,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22引用:9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3引用:18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