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嘉祥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周考化学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本题14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42分)

  • 1.“爱成都•爱大运”为迎接大运会,成都市积极行动。下列行动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组卷:18引用:1难度:0.4
  •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组卷:240引用:5难度:0.9
  • 3.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在不断运动
    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组卷:180引用:13难度:0.8
  •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组卷:17引用:1难度:0.5
  • 5.下图是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其中“●”和“〇”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组卷:350引用:182难度:0.9
  • 6.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6
  • 7.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组卷:18引用:7难度:0.9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27分)

  • 20.通过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相信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
     

    (2)实验室里只用一种固体加热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
     

    (3)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仪器①内加入的药品是
     
    ,该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
     

    (4)若要收集到比较干燥的氧气,应该选择
     
    作为收集装置(填字母)。
    (5)甲烷是一种没有颜色,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金同学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他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
     
    (填字母)。
    (6)用图二装置制取氧气是否能测定出氧气的体积?
    a.图2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
     

    b.图1、2中,长颈漏斗的下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为便于控制反应速率,可用
     
    代替长颈漏斗。
    (7)
     
    (填操作方法)可使反应前后油层上方气体压强和外界大气压相同,此时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氧气的体积。
    (8)化学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上述实验时,发现“一同学不慎碰倒装满氧气的集气瓶,迅速扶起后,瓶中剩余的氧气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对此,小曹老师让该同学往集气瓶装入半瓶水,再用排水法收集
    1
    2
    集气瓶的氧气,发现瓶中的氧气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①用下列方案收集“
    1
    2
    集气瓶的氧气、
    1
    2
    集气瓶的空气”,其中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

    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如何判断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
     

    ③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本实验中,集气瓶内的氧气约占总体积的60.5%,所以用“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来检验集气瓶中充满氧气的方法
     
    (填“可靠”或“不可靠”)。

    组卷:18引用:1难度:0.5
  • 21.如图1所示,是教材中实验。

    (1)①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看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
     

    ②一些同学对上述结论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猜测:
    第一种:B烧杯中的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第二种:B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中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①你认为
     
    猜测正确。
    ②为证明这两种猜测,现设计如下实验:(请完成下空)
    实验内容、方法 现象 结论
    用洁净的水烧杯取30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不变色
     
    使酚酞变色(填“能”或“不能”,下同)
    取一张滤纸,滴上酚酞试液,待晾干后,放在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上方 酚酞不变色 氨气
     
    使酚酞变色
    将少量氨气通入含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 溶液变
     
    氨气溶解水中形成的氨水能使酚酞变色
    (2)【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苏同学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现象和结论。
    ①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②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
     
    ;②
     

    (3)学习了分子的知识以后,了解到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同学们又对分子的运动速率产生了兴趣,所以他们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问题】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和假设】①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②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分子的质量有关。
    探究一: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实验探究】

    将图1实验改进为图Ⅱ实验装置,通过对比现象
     

    【得出结论】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探究二: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分子的质量有关。
    【相关资料】(1)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氨气;(2)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氯化氢气体;(3)氯化氢分子的质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

    【实验探究】
    实验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如图1,让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能接触),会发现在两根玻璃棒靠近的时候,产生大量的白烟。
    【得出结论】浓氨水与浓盐酸并未接触,但仍然发生了反应,由此可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实验2:如图2,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棉花团。其中,C为中间线,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在玻璃管中有白烟产生,特别是A处的白烟较多。
    【得出结论】因此现象可得出运动快慢与质量的关系是:
     

    组卷:38引用:1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