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层面,能够反映社会存在。“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还起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不是靠穷兵黩武,也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从国际对比来看,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除经济及军事外的第三方面实力,主要是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所以,在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应当进一步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丰厚滋养。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生息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它既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又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制度设计。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的结果。
(选摘自王易《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节日热、文物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文化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对自身文化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发展进程的理性认知,对文化发展成就的崇敬自豪,对文化发展能力的科学把握,对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希望。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守正开新,气象万千。十年来,中国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人们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地崇敬、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显著增强,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基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文化发展具有继承性,同时创新创造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让文化更具魅力,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摘编自姜圣瑜《文化自信明显增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对国家起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用。
B.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重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
C.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是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了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B.材料一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与国际对比两方面来阐述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C.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显著提升,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D.引用魏征名言,意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本”“源”,为作者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看法的一项是
A.国风国潮纷纷兴起,北京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折柳寄情等文化展示,把中华文化和冰雪运动完美融合在一起。
B.银幕、荧幕、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长津湖》《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化作品叫好又叫座。
C.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文化类综艺节目频频出圈,《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以文化厚度彰显精神高度,带来现象级流量。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自信,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党的思想路线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汉书》所言‘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相契合。”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文本一】
生命通道(节选)
尤凤伟① 事实上,并没有等到半个月,苏原便离开了莱阳城。不是逃走,而是跟随日军部队向昆嵛区扫荡。
出城后,苏原不由回首一瞥。那瞬间,他有一种预感:今生今世不会再回到这座小城了。他的回首自不是出于对小城的留恋,那里没有值得他留恋的东西。恰恰相反,往日的一切都不堪回首,那是他的牢狱,那里断送了他的一切。那最后的一瞥,只是他无言的诅咒。
天空阴晦,寒风扫掠着空旷荒芜的原野。树木的叶子已经落光,站在那里如同一些赤裸的汉子,在冷风中簌簌发抖。途经的河流大都干枯,映入眼帘的是状如丝带的白亮河沙,风吹尘起,逶迤奔腾,流水一般。苏原油然记起老马②所说的他去的那个河里流淌白沙的“怪地场”,他的心不由一沉,他觉得此时的自己正在步老马的后尘踏进那个“怪地场”,只是老马已原路折回,自己却怕要一直往前走下去。如果无法脱身,也许会一直走到“死地”。
十天以前。他已将敌人这次行动的情报放在那个秘密树洞里。他相信抗日队伍会接到并采取了应对措施。北野③要他随部队行动,其目的已不同往前,这次是把他当做弈棋的对手,以便在战事的间隙随时对弈一局。自从与苏原对弈过,北野便对原来的对手龟田失去了兴趣,但北野因未占到苏原的上风而耿耿于怀。
因为老马的缘故,高田借故留在城里。临走前高原关照他可利用这次机会脱离日军,如果逃脱不成也无妨,待回城后再从长计议。尽管高田没有明说,可他看出高田舍不得自己离去,希望能为“生命通道”计划再度合作。苏原心里也很矛盾。
北野的部队疾速东进。中午时分经过了一个小村,村人以望风而逃,村里村外空空荡荡。北野下令在这里埋锅造饭,饭后又继续东进。道路渐渐向上倾斜,进入两县交界的丘陵地带。为防备抗日队伍的伏击,队伍的行进速度减缓,当再次途经一个村庄,天色向晚,部队不敢贸然前进,决定在村子宿营。是夜无战事,如果说有,那便是北野和苏原的方格之战。第二天天亮,部队继续前行。这时已踏进海阳进地界,地形渐现陡峭。中午,部队经过一个状若蚌壳的谷地,四周是一圈山丘。骑在马上的北野神情惶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当他的军队完全进入谷地,四面山头便骤然响起枪声。
这场后来被载入县志的谷地伏击战由此拉开序幕。
……
苏原两眼向前寻觅,他想看清到山丘还有多少距离。他忽然觉得面前的空间一下子变了模样,十分怪异。他看见一条宽阔平坦的道路一直通向那迷茫的远方。他冷丁觉悟:这就是他和高田军医寻找到的那条生命通道,人只要从这里走出去便会得以复生。这是一条神奇之路,是一条铺满光明的道路。这时,他的眼光有些痴迷,他兴奋异常,失声高呼。
应着他的呼叫,是一阵炒豆般的强烈枪声……
注释:①尤凤伟的《生命通道》是二战中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讲述了日本军医高田、“汉奸军医”苏原同时为秘密抢救日军枪口下的中国人的生命而实施着一项不为人知的“生命通道”计划的故事。②老马:对敌工作者,曾被日军俘虏。③北野:日本军官北野俊太郎,第十一旅团长,少将。
【文本二】
记者:您的小说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难忘的故事,还让我们对曾经的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有关历史题材的小说并不少见,可是像您的作品那么让人感觉真实的却不多,您认为文学作品该如何把握好讲述历史的度?
尤凤伟:有句人人熟知的话叫:历史是任人们打扮的小姑娘。比如时下的抗日神剧,真实的抗日战争是那样的吗?正是鉴于对这种抗战作品的不认同,我开始写属于自己的抗战文学作品,如《生命通道》《五月乡战》《生存》等一大批中短篇小说。你说从中读出了“真实”,其实这正是我的首要追求。我认为不真实的历史题材作品不仅是垃圾更是毒药,起到了极其恶劣的作用。要提到犯罪的高度来认识作者的写作活动。这是一种情况,另有一种抗战文学倒是写了不畏牺牲与敌人的殊死搏斗,很壮烈,但作品粗糙,简单化,公式化,如穷人是抗日的英雄,而富人则是通敌的汉奸。以所谓阶级观点来区别人物。事实上参加伪军与日军并肩作战的大部分是穷人为了生计而为之。富人倒很谨慎,有的还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文学要书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首要的“度”是真实再现,不能离“谱”,在此基础上再予以虚构,加工。
(1)关于对文本一中苏原的“最后的一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的一瞥”简洁地表现了他出城后复杂而难以言表的心情。
B.“最后的一瞥”从情节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现了他的绝望。
C.“最后的一瞥”这一细节描写,具有典型性,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境感。
D.“最后的一瞥”暗示了苏原最终的命运,增加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原是潜伏在敌占区的情报人员,文本一展现了他为传递情报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承受的巨大风险。
B.文本一多通过心理描写交代故事情节,笔调冷静客观,却蕴含着主人公丰富的主观心理活动。
C.文本一采用倒叙,既交代了苏原的身份,苏原和高田合作的事情,也表现了苏原通过伪装成“汉奸”来打开“生命通道”的矛盾心理。
D.文本二中说:“历史是任人们打扮的小姑娘”,并用时下的抗日神剧为例,说明抗日神剧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3)苏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尤凤伟说:“文学首要的是‘度’真实再现,不能离‘谱’”,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该小说“真实”的具体表现。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人人都都知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由古至今,中国人一向强调健康养生,①_______。明代谢肇制所著《五杂俎》即提出:“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
青年人熬夜最严重。青年人偶尔熬夜不可怕,②_______。回顾近年来广受热议的青年健康话题,“脱发”“猝死”“三高”等等都与“熬夜常态化”相关。
“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成为青年人生活不可避免的矛盾。熬夜看书、学习、工作、刷剧、打游戏等等带给人的感官更大的刺激性,越来越多的人从“难以习惯”到“可以习惯”。明知熬夜不可为,仍有人欣然为之,一方面源于健康生活观念不够坚定,另一方面也源于熬夜现象逐渐演变成普遍现象。
③_______人们对“熬夜”的接受程度就会增强。“不熬夜的少数”在“熬夜的多数”眼中成了异类,人类不能抛弃的社会性促使人们不得不熬夜。
对待普遍性的“熬夜生态”不能仅仅限于“局部不提倡”,而要“全面打击”。为了全民健康、不能纵容熬夜成为常态。必须用更细致严厉的法规,保障大众天生的“休息权”。
(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三高”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C.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的佳话。
D.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2)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5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日,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公开招聘社区干事,并公示免笔试人员名单,共14名硕士、5名博士,其中一名博士的专业为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公示一出,媒体跟进,迅速火出了圈,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说:“国家培养你们成为硕士和博士,你们却跑到街道办工作、纯粹是浪费教育资源。”也有网友说:“从个人选择的角度看,工作不分贵贱、你情我愿的事,谈不上啥浪费。”还有网友说:“把看似普通的基层工作做好了,才是真正的本事,真正的高端。”
【材料二】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
请根据上面材料,提炼观点,围绕“学历与就业”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0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