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广东省肇庆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非虚构”?它是一种“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的写作方式,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或理念,抑或是一种写作教育?现在还没人能解释清楚。这样,非虚构就成了一个大袋子,所有虚构性创作之外的传统写作,都涌了进来。我是作家,没有能力把这么一个崭新、庞杂、五光十色的概念弄清。现在我的脑袋里只想弄明白,非虚构写作是不是非虚构文学?
          虚构和非虚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思维。小说是虚构的。你的写作背景是现实的,你的素材来自生活,但你的写作思维却是虚构。所谓虚构,就是用想象去表现或创造生活中没有的。我说过“科学是发现,艺术是创造,科学是发现世界中原本有的,艺术是创造生活中原本没有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居里夫人发现镭,都是大千世界中原本有的;但文学和艺术的形象是世界原本没有的。贾宝玉、安娜•卡列尼娜、冉•阿让是没有的,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也是没有的。所以,发现万有引力是伟大的,文学和音乐也是伟大的。
          小说创作的思维是自由的,它完全不受制约,因为它是虚构的。非虚构就不同了。它受制于生活的事实,它不能天马行空般地自由想象,不能对生活改变与随意添加,必须遵守“诚实写作”的原则。是不是非虚构的价值低于虚构的价值?当然不是!由于它来自真实的生活,是原原本本生活的事实,所以它是生活、历史和命运毋庸置疑的见证。作家愈恪守它的真实,它就愈有说服力。这是虚构文学无法达到的。
          但是,它究竟能否达到优秀的虚构文学的高度?我认为这正是需要凭借文学—文学的力量。我认为在非虚构的写作中,文学的价值首先是思想价值。这个思想价值,当然要来自你对自己选择的题材本身思想内涵认识的深度。比如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我把细节作为文学的重要的元素。细节是文学作品“最深刻的支点”,它还能点石成金。小说中的细节可以成就一个形象,一个人物,甚至一部小说,成为最深刻的部分。我的小说常常在找到这样一个细节时才开始写作。比如《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结尾中的那张伞。另一个非虚构文学的文学要素,就是语言。文学是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语言与文字是否精当与生动不仅关乎表现力,还直接体现了一种审美。中国文学史诗歌成熟在前,散文成熟在后,诗对文字的讲究影响到散文。在我国的文学史中,散文达到的水准太高。散文的叙述影响我们的行文。非虚构作品无法发挥更多的审美想象,它的文学性往往更依靠语言的能力与品质。
    (摘编自冯骥才《非虚构写作与非虚构文学》)材料二
          什么是非虚构文学?迄今为止,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众人皆服的概念来界定它。“非虚构”,即不能是虚构的、想象的、被安排的、叙事的等等,与之相对的则是真实的、客观的、全部的、自然的。按照这一理解,非虚构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的客观的存在,即它“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定义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却经不起推敲。首先它假设了事物有本来的样子,有所谓的全部真实;其次,它排除了叙事的前提,因为“叙事”必然就涉及安排,是从“这个人出生时”写起,还是从他“重病时”写起,还是从他“死”写起,这是作者的安排,而非事物的本来样子。显而易见,这样的定义不适合文学。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叙事,这是它天然的结构特点。它以文字为前提,必须有先后。有先后,就有选择,就会涉及作者的好恶、趣味、知识结构,这一切,也正是构成文学“偏见”的基础。这并不是说就没有非虚构文学。我们要在清楚文学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去探讨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同样要谈叙事,要讲故事,只不过我们要探讨的是,在何种意义上讲叙事、讲故事。我曾经在另外一篇短文中给了“非虚构文学”一个简单的定义:一种建立在基本事物之上的文学叙述。实际上,我们纠缠于非虚构文学是否是文学,主要在于,我们始终很难确定,非虚构文学中的“真实”是否就是“真实”——这里的“真实”通常指的是“物理真实”。毋庸置疑,非虚构必须是真实的。真实发生的事件,真实存在的人物,但是,这并不是非虚构文学的全部,或者说,这并不是非虚构文学“真实”的全部。这只是最基本的一部分。我以为,非虚构文学要求真实,但并不局限于“物理真实”本身,而要试图去呈现真实里面更细微、更深远的东西。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一件非常文学的工作,也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真实”要求你对情境、细节或事件过程进行准确描述并具有再现性。但另一方面,这些细节肯定不是最核心的要素。因为最终所有事物都必须组成意义,而这一意义是由作者的排列、意图和塑造产生的,它有结构性,也必然会有倾向性。“真实”并非指“是这样”,它更指向“我看到的是这样”。所以,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作者最终呈现出的都是自己认识世界的一个图式,它包含着作者本人的偏见、立场,也包含着由修辞带来的种种误读。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写作的“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正因为“非虚构”的属性到现在也没人能解释清楚,所以非虚构成为一切虚构性创作之外的传统写作都能尝试的写作新方式。
    B.材料一认为,文学形象与科学家发现的定律、物质的区别,在于大千世界是否有客观存在,这种不同也正是虚构和非虚构两种文学思维的区别。
    C.材料二认为,非虚构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的客观的存在的说法,出现了假设和前提的错误,是经不起推敲的,不能用来定义“非虚构”。
    D.材料二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一样都重视叙事性和故事性,两者的不同之处则是所叙述的故事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真实人物。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分析一个非虚构作品的文学价值,既要看作者是否对真实生活的还原有高度的自觉,更要看作者选择的题材思想内涵是否足够深邃。
    B.冯骥才之所以能写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就因为他找到了“伞”这个可以成就形象、人物甚至是整部小说“最深刻的支点”的细节。
    C.梁鸿认为,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追求“是这样”的真实,而应该用故事向读者呈现出“我看到的是这样”的真实。
    D.非虚构文学最终呈现出的都是作者所认识的世界,包含作者本人的偏见、立场和各种误读,所以没有必要过于纠结于非虚构的“真实”。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作家何伟认为:“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它不能编故事。它逼着作者不得不卖力地发掘事实,搜集信息,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正蕴含在此间。”
    B.历史学者周琳认为:“打磨文字,尽量使之精炼、优雅;站在读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好奇心和对个体经验的敏感,是学院派的历史研究者必须向非虚构写作学习的。”
    C.社会学学者周雪光认为:“创新能力体现在新的研究问题、理论思路等,这都需要写作来呈现。有力的表述、清新的写作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也可以凸显创新之处。”
    D.评论主笔卫毅认为:“非虚构写作就是去掉报告文学所写人物背后的金光。我觉得这太形象了,非虚构写作正是把人为的‘金光’给去掉,看看这个人物真正是怎样。”
    (4)两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说明。
    (5)近年,历来强调报道要真实的新闻界兴起了“非虚构写作”的风潮,获得了良好的反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组卷:1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鸡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3)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37引用:1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更快的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带来的各方面压力,①_______。记忆功能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②_______,一直是科学家和大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提升神经突触的连接并改善记忆。在这一前提下,科学家倡导的生活方式干预,如科学运动,实质上是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激活我们机体本身,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近年来,科学家聚焦“运动因子”,即机体在运动后释放的一类细胞因子或代谢物等分子。通过分析这些运动因子和记忆功能的机制,有望在不久的未来,通过定量评估机体内不同运动因子的水平,预测或是评估运动干预的脑健康功效,进而指导个体调整运动方案和强度,③_______,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机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机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警示我们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B.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C.科学家对陕西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一种恐龙灭绝可能的新机制。
    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团队在光感知促进脑发育的神经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组卷:29引用:7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欧阳修集》),这些来自中国古代先贤的至理名言,都揭示了人生大道理。17岁的马克思把“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确立为自己的人生理想,鲁迅留学学医时说“做医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劳苦同胞治病出力”,这些推动历史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伟大人物的道路选择,呈现了人生大智慧。
          在党的二十大的光辉照耀下,世界目光越来越聚焦中国,历史重任越来越赋予青年。青年人该如何认识和处理“公与私”“大与小”“人与我”的重大关系,才能不负时代重托,彰显青春价值。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