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共1小题,19分)

  • 1.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孟子思想中最有影响的内容之一,是他的“浩然之气”说。“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在强烈道德感支配下出现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特征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这种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坚持正义。“浩然之气”说,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那种一往无前、勇敢奋斗的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宋元之际,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慷慨誓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显示了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这种气概,就是孟子所说的那种浩然之气。可以说历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奋斗大义凛然,其业绩可歌可泣,感天动地,追本溯源,都可以说是这种民族精神熏陶的结果。
          儒家的仁义博爱思想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为《易传》的“厚德载物”理论。《易•坤卦•象传》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什么厚德可以载物呢?前人解释或谓坤者顺也。谓“地顺承天道,其势是顺于天道”,此说虽然不误,但不若以厚重释“坤”之意蕴更好些。《中庸》以博厚为释,得之。《中庸》谓:“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依照此说,“博厚”便是“载物”的根本原因。古人以大地之广袤无垠,联想到人的品德之淳厚博爱方可具有兼容并包的气度,故谓之“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表明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那种博大胸襟和包容一切、理解一切的气度。在这种宽容精神指引下,中华民族不仅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而且能够有放眼纵观世界的眼光。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精神的概括源于《易》。《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宋儒解释说:“夫天,岂以‘刚’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蛊,故君子庄敬曰强,安肆曰偷。强则日长,偷则日消。”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却不仅没有如同世界上有些民族那样遇难而沉沦消亡,而是战胜困难,继续前进。不是多难而亡,而是多难兴邦。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的这种民族精神的建立,基于长时期里面人们对于天地自然与社会人生的考察与哲理思考,正如《易•系辞》所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将天地自然融入于哲思,并且考虑到“万物之情”,以之来指导社会人生,其精神之深厚自在情理之中。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虽然时至今日研究得还很不够,但是我们的古人却能够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观天法地的理论,将自然与社会进行综合的互动的考察,这是十分宝贵的。
    (摘编自福林《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材料二:
          在儒学史上,孟子率先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命题,成为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范畴。“浩然正气”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追求,特别需要“养义”。所谓“养义”就是要养正义之气,养大义凛然之气。儒家仁义并举,非常重视“义”的情怀和担当,甚至把“义”看作立身处世、为官为政的核心精神支柱。“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以公义胜私欲。”(《荀子》。此后,董仲舒特别突出了,自我内心中“养义”的重要性,他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义者,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春秋繁露》)明确提出了“养义”的观念,在董仲舒看来,儒家追求的“义”的人格担当和道德精神非常必要,甚至把这种精神看作是儒家人格特征中“真精神”的体现。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浩然之气”的境界追求对于个体人格的完善特别是主体性力量的挺立依然意义重大。只有胸怀正气的人才会无所畏惧,下才能达到“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境界今天的社会,应当充盈这样的“浩然正气”,只有在道德境界挺立了这样的正气,才能让结党营私者、歪门邪道者望而却步;才能使老实人不吃亏,鼓励实干兴邦,务实求道;才能养成不畏权贵、坚持真理的独立人格,坚守正义的选择。
          养成浩然之气,并非立等可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既要“寡欲”,更要“尚志”特别需要一种意志和信念,正如郑板桥在《题画竹石》中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信念,才能达到“浩然之气”的境界!
    (摘编自沈小勇《“浩然之气”与儒家的道德精神》)(1)下列对材料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学史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由孟子率先提出,这种“浩然之气”作为一种精神境界追求是在强烈道德感支配下出现的。
    B.《过零丁洋》诗中充分体现了“浩然之气”,可见“浩然之气”说是由中华传统文化中一往无前、勇敢奋斗的精神发展而来的。
    C.董仲舒之所以把追求“义”看作是儒家人格特征中“真精神”的体现,是因为儒家仁义并举,非常重视“义”的情怀和担当。
    D.在孟子看来,养成浩然之气不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寡欲”还需要“尚志”,即应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和信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厚德载物”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宽容精神,其胸襟和气度使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拥有放眼纵观世界的眼光。
    B.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概括源自《易》,人们对天地自然与社会人生进行长时期的考察与哲理思考正是这种精神建立的前提。
    C.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因为历经磨难而沉沦消亡,而是多难兴邦,印证了宋“天以‘不息’故‘健’”的解释。
    D.古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已能进行综合互动的考察,今人对此的研究还在继续,说明今人在这一领域仍需加强对古人的学习。
    (3)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体现材料一所论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A.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
    B.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
    D.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逍遥游》
    (4)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都针对“浩然之气”展开论述,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第二段是如何论述“地势,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请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 2.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浑河的急流(节选)
    端木蕻良
          初十的月亮,不算饱满,可是在森林顶梢也扯了一道纱雾。有着神秘的轻快。月亮永远维持了平静的夜幕,浑河看不出有一丝儿混玄的迹儿。
          森林里,有两个人默默地走着,只有重大的步伐压偃了干草,透出萧萧的声音。
          离李炮家不远,便听见人声“一涡涡”地喧嚷。
          丛老爷儿回过脸来向后边的金声看了一眼,两个人就都不约而同地加紧了脚步。
    “他今天娶个东洋婆娘,要狐皮五百张,明天又弄二个什么娘们,再来五百,后天,又弄个哪国的,又是五百。交不出的就处死,我们的脑袋怎就那样下贱呢?让那些王八蛋们看看我们山梗子的力量!”
    “慢着慢着!”又是另一个沙哑的声音。“大家要沉住气,我看,他说处死,也许是吓唬我们一句,也不见得都把我们个个砍死。他们大概——”
    “我们不要什么‘也许’‘不见得’‘大概’,我们要的是我们必定要活,必定得自个儿作自个儿的主人!”
    “大家千万不可轻举妄动,要一动了,大兵一来,他们比我们厉害,那时我们讨饶也来不及了。”
          金声闯上去一看,是伍老头儿颤颤巍巍地在那儿说着,于是抢上去,把老头儿一把推下木墩儿去。便扯开了喉咙大声嚷道:“我们为什么要讨饶呢!我们白鹿林子的男人就没向人讨过饶!”
          群众汹涌起来!
    “现在为了集中起见,愿意到第五军 (杨靖宇抗日部队)那边去的,请举手,就是说愿意自己求生的,请举手!”
          手如白桦林似的立起来。
          两个青年的恋人,在浑河沿上,正在为着生、死、爱、憎的交流而挣扎而战栗。
    “你必须‘走’的,你留在这里没有用处,我自己会保护我自己。我会用‘画眉炭子’把脸涂上。”水芹子急口地说话。
          青年不言语……
          未圆的月是容易落的,水面上的阴凉扩大了,雾色慢慢加浓,两人忘掉了应有的温柔大声继续喧嚷着,金声还是不肯“走”。
          青年把手里握着的一块石头投在水里,站起来就跑了,“我不能‘走’!”几个不清楚的吉音遗落在他的身后。
          水芹子竖起了眉毛,手指绞扭着,快捷地踏在黏滑的青苔上。
          第二天一清早起,她便去找金声去,到处的找着金声。到日暮,她拖着疲倦的身子回来才知道他被派作代表到乌烟岗去了。
          她躺在坑上一面伤心,一面高兴,但还把不定他是否有决心随大队走。又想他决心去了,固然是好的,但扔下自己一个人怎办呢。横着心不去想它了,不去想它。她现在在幻想自己是一个可以自卫的将军。我们的祖宗是有志气的,我所爱的人也一定得有志气。浑河的水年年流去,浑河的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人,她几乎对着河水发警。我们会用血把浑河的水澄清了的。
          昏沉,疲乏,悲痛。瞌睡来了,整个的世界被黑暗悄悄封锁。
          清早,林里埋伏着不详的平静,在平时,这儿应该炊烟四起了,但是没有,除了早烟就行力是朝霭。
          浑河急急流去,看样子是想在太阳没冒嘴之前就统统流完。
          太阳升了一杆子来高了。
          草原上一匹白马拨云而来,有人从乌烟岗送信来了。
          说让此地人戒备,一刻就有大队来剿。
          肥猪 (总管)已经到了乌烟岗,那里人恭敬欢迎,点香案,放爆竹。向总管叩头。做得必恭必敬。
          然后领总管到一间小屋里去看狐皮。
          屋里预埋了炸药,四周都埋伏了敢死队。
          轰然一声。
    “现在总管大老爷一定上天去诉苦去了。”报告的人诙谐地下了结语。“伙亲们,要有吃的喝的给咱家拿来点吧,一会儿还得烙肚子去呢 (即卧倒放枪的意思)。”
          复仇的风吹满了山峦,远树,草原,林荫。大家都期待着一个更大的胜利,水芹子期待着金声的转来。
          大约在晌午前儿,南林子里轰隆传来了一声巨响,透出一只狗受伤的一两声叫声,一切就都不响了,鸟儿喳喳嘁嘁的飞了一阵子也都恐惧地躲起来。
          不一会儿,浑河边一派喊杀声,过后又静静的透来一两声枪响。
          水芹子今天特别的软弱,她,从昨天早晨起就到处的找金声。也没有下落,她想他至少应该和她一见,再去死拼,但是他竟不来会她,她从此也许永远不能和他会面了吧。她竭力削尖听觉想听出她心爱的人的声音来。
          忽然窗外腾起一片马踏的乱响。
          母亲本来将耳朵贴在地上听着。现在一骨碌爬起,操起猎枪,在窗只守住。
          拍拍,有人敲门。
    “水芹子,水芹子!”是急乱的喊声。
          知道是谁就跳出来了。
          金声脸红了,吃吃地说:“我被派到乌烟岗去了,因为两方面编了混合军队,免得两边人隔气,不能取得联络所以,所以,我就走了!”
    “那很好!”女的冷然的答复。
    “这是我带给你的那把暖木柄的刀子。”他从怀里取出一把他掷了十年的刀子。
          他跳上马,向后瞥了一眼,就不见了。
          母亲把耳朵贴在地上,在听着马蹄声,想侦察出金声是否走出,枪声是否推进。她贴在地上,忽然惊叫一声。
    “水芹子,水芹子,画眉炭子,画眉炭子!”
          水芹子似乎并未想到什么画眉炭子,只狠狠握住了暖木刀柄。眼前仿佛看见浑河的水翻腾地流去。
    “不,妈妈,给我枪!给我枪!
          她将刀子热切地塞在怀里。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芹子“幻想自己是一个可以自卫的将军”,表明她渴望能够和金声一起进步,上战场英勇杀敌立功。
    B.“不祥的平静”“复仇的风”等语言极具情绪化,有助于表达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增强作品感染力。
    C.小说有关正面描写战斗场面的文字简洁又洗练,这样处理可以加快叙事的节奏,使故事气氛紧张起来。
    D.小说善从细处勾勒人物,如写水芹子对“画眉炭子”涂脸的前后态度变化,写出了水芹子的成长蜕变。
    (2)中文中关于猎户们开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话说出了猎户们反抗的理由,同时表达出浑河白鹿林猎户们遭受深重苦难、压抑已久的愤怒。
    B.通过猎户们开会时激烈的争论,展现了猎户们从求生的反抗到民族意识觉醒、爱国热情萌发的过程。
    C.既写了金声的血性刚悍,也写了伍老头的怯弱胆小,这样处理使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映衬更为鲜明。
    D.“手如白桦林似的立起来”一句,既表现出人物所在的地域特征,也传神地写出了猎户的精神气质。
    (3)小说中金声与水芹子告别和《荷花淀》中水生夫妻话别,二者刻画出的水芹子与水生嫂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4)“浑河的急流”在文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6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

  • 7.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在高血糖、高血脂人群中,存在一种控糖误区,认为不甜的食物含糖量就少,就①          。其实,这种认知及其做法对健康是不利的。
          从根本上讲,控糖仅仅控制含糖成分高的甜珠食物及糖制品是不够的,一些味道不甜的食物,如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②          ,也需要控制摄入。否则,在体内也会由碳水化合物转化为高血糖这些碳水化合物属于多聚糖,在肠道内先分解为鼓糖,然后再分解为单糖(葡萄糖)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将糖供给大脑及全身脏器。这一过程中,体内的胰岛素就像一把打开细胞的“钥匙”,让糖吸收到细胞内。但如果胰岛素功能减退,分泌过少或过慢,就会影响细胞对糖的吸收,③          ,时间久了就会沉积为高血脂,造成高血糖甚至糖尿病。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号,下列引号的用法与其相同的一项是
     

    A.突然,“啪!”山谷里想起了清脆的枪声。(《长征胜万岁》)
    B.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有意义的的“插曲”。《大战中的插曲》
    C.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别了,“不列颠尼亚”》
    D.“你想得太多了,老家伙。”他大声说。《老人与海》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8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材料一:
          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过程,就好比用火煮食物一样,“猛火煮慢火温”,意思是必须要用一段时间大量地刻苦地攻读圣贤的经典著作;有了这过程之后,然后再仔细咀嚼,细心体味书中精义。
    材料二:
          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汤,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用于本校校刊“治学为人”专栏征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