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生物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下列关于真核生物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50引用:1难度:0.7
  • 2.ABC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转运蛋白,参与细胞吸收多种营养物质,每种ABC转运蛋白均具有物质运输的特异性。ABC转运蛋白的结构及转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组卷:121引用:3难度:0.5
  • 3.6-B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科研人员以贮藏的青棒豆种子为材料,研究一定浓度的6-BA处理对其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68引用:5难度:0.7
  • 4.如图为二倍体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卷:140引用:6难度:0.7
  • 5.研究发现,AGPAT2基因表达的下调会延缓脂肪生成。湖羊尾部蓄脂量小,而广灵大尾羊尾部蓄脂量大。研究人员以若干只两种羊的尾部脂肪组织为材料,检测AGPAT2基因启动子区7个位点的甲基化程度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24引用:12难度:0.7
  • 6.囊性纤维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CFTR蛋白异常,其中70%的患者CFTR蛋白第508位苯丙氨酸缺失。利用探针1和2分别能检测出决定第508位苯丙氨酸正常和缺失的CFTR基因,对两个家系成员基因的检测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62引用:2难度:0.4
  • 7.某种伞形花科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45引用:3难度:0.6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 20.动物可通过学习将条件刺激(CS)与非条件刺激(US)有效关联建立条件反射,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CS和US间的最长时间间隔称为“一致性时间窗口”,简称“Tm”。研究人员利用果蝇的“气味一电击”学习模型开展研究。
    (1)果蝇对气味甲乙的偏好无差异。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气味甲与施加电击两种处理的时间间隔对果蝇建立气味与电击关联的影响。先向训练臂通入气味甲并施加电击,置换新鲜空气之后通入气味乙,训练后将果蝇转移至测试臂进行测试。

    ①电击会引发果蝇的躲避反应,属于
     
    反射。实验中
     
    作为条件刺激。
    ②检测并计算左右测试臂果蝇数量差值占果蝇总数的比例(PI),绘制曲线如
    图2。时间间隔为20s时野生型果蝇在测试臂的分布情况为
     
    ,表示所有果蝇的学习均失败。以PI=0.5时的对应时间为果蝇将气味与电击建立关联的Tm,实验结果显示
     
    ,说明5-羟色胺(5-HT)水平能够影响Tm。

    (2)气味和电击的感受器不同,位于果蝇脑区学习记忆中枢的K细胞可以同时获得这两种信息,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传出神经元。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果蝇K细胞的细胞膜上特异性表达荧光探针,该探针结合Ach可产生荧光,实验证实建立气味一电击条件反射前后,气味信号使K细胞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发生改变。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①
     
    (选填下列序号)。
    ①气味甲刺激
    ②气味乙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
    ③气味甲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
    ④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
    ⑤检测果蝇脑区5-HT释放量
    (3)果蝇脑区的神经元DPM可以释放5-HT,电镜观察发现K细胞与DPM存在突触。实验研究K细胞与DPM之间的功能关系,结果如图3。

    综合上述信息,用适当的文字和箭头完善果蝇建立气味一电击关联后的反射弧及其调控机制的示意图。

    (4)自然界中,CS与US之间的间隔是多变的,受5-HT机制调节的Tm是影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因素,请分析动物Tm过短对其适应环境的影响。

    组卷:70引用:1难度:0.6
  • 21.番茄是重要的农作物,因J基因功能缺失导致的无果茎接缝是一种优良性状,表现为茎干与果实的连接处光滑且牢固,不易落果,提高了番茄的产量。
    (1)利用诱变育种获得纯合突变体甲,表现出无果茎接缝,但由于花序产生大量分枝,导致产量不高。将甲与野生型番茄杂交,F1为野生型,F1自交获得的F2中,野生型:无果茎接缝且分枝不增加:有果茎接缝且分枝增加:突变体甲=9:3:3:1,说明无果茎接缝为
     
    性性状;甲中控制花序分枝数量的基因与控制有无果茎接缝的基因间的位置关系是
     

    (2)在甲的基础上获得了花序分枝未增加的纯合突变体乙。将甲与乙杂交获得F1,F1自交,F2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枝。对F2中分枝最多和最少的个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比对,发现抑制花序增加的基因可能位于番茄1和3号染色体上,将相关DNA序列分别命名为sbl和sb3。由F2自交获得F3,对F3部分个体进行测序并统计花序分枝数,结果如图1。由结果可知,对花序增加的抑制作用取决于
     
    ,且
     
    的影响更大;F2中与图1中的B组表型一致的个体占F2的比例为
     


    (3)大规模测序发现,突变体甲中J基因功能缺失且sb3序列中有一个突变的E基因,正常及突变E基因序列如图2(a),突变E基因转录出的两种mRNA序列如图2(b)。

    欲利用PCR技术验证突变体甲转录出的E mRNA序列中包含图2(b)的两种序列,应从图3中选择的两组引物是
     
    。(内含子4′序列较长,难以完全扩增)

    (4)经检测发现,突变体甲的E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有30%为序列1,突变体乙的一个sb3序列中含有两个与甲相同的突变E基因。综合上述研究,从分子水平推测突变体甲花序分枝多而突变体乙分枝未增加的原因是
     

    组卷:8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