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22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注释】①原文载于1856年4月19日《人民报》第27期。《人民报》,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给予帮助。1856年4月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人民日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②1848年革命:指1848至1849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工人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③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均为法国革命家,1848年革命的参加者。④狡狯的精灵:和下文的“好人儿罗宾”,都出自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要是我没有把你认错,你大概便是名叫罗宾好人儿的狡狯的淘气的精灵了。”指剧作中的重要人物小精灵迫克,他喜欢恶作剧,是剧中矛盾冲突的制造者。⑤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出自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马克思在这里借用“老田鼠”和“工兵”的形象来比喻革命。
    材料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396。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214,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397,《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221,《新莱茵报》(1848—1849年)222,《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227,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193,——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下表是根据以上材料对演讲稿语言特点的梳理,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语言特点 例句 表达效果
    巧用比喻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材料二第⑦段中画线句说道“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材料二第②段中以“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的顺序概括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但是,后文却先从“历史科学”角度写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一结构安排的意图。

    组卷:26引用:5难度:0.5

  •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节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芜丛杂:指意识形态多种多样,思想观念繁杂混乱。
    B.豁然开朗:指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让人心胸开阔。
    C.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没有深入钻研。
    D.卓有成效:指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成绩突出、效果显著。
    (2)在材料一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植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节选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对科学有依赖性,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科学更加依赖于技术。
    B.政治、法等的发展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又彼此互相作用,在历史发展中也是积极的因素。
    C.在现实关系中,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对经济关系影响很大,这动摇了经济的基础性地位。
    D.人创造历史具有偶然性,经济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4)材料二中反复出现“归根到底”一词,意在强调
     
    这一观点。
    材料三
          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毛主席指出:“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又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强调实戏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就是承认我们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或最终完成,就是承认由于历变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可能犯错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将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
    (节选自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的《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对真理所作的探索。请任选一则并结合其相关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组卷:29引用:3难度:0.6
  • 4.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1994诺贝尔和平奖演说两篇

    [巴勒斯坦]阿拉法特
          ①从我受我的人民的委托,承担寻找我们失去家园的艰巨任务后,我就一直怀有一种温暖的信念所有那些流亡之中的人们,他们随身携带着自己家园的钥匙,如同自己的肢体一样,是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那些留在家乡土地上的人,他们身上有着创伤,如同他们有着自己的名字一样……他们,总有天,因自己所做出的牺牲,注定会得到返回家园和自由的回报。这条长长的、充满苦痛的艰辛历程最终将连接他们自家的门廊。
          ②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庆祝首次看到了和平的新月,我凝视着那些狗难者的眼睛,当我此刻站在这座讲坛上时,他们的目光拷问着我的灵魂,他们在询问家园,询问他们已空荡荡的故土,面对他们我藏起眼泪,告诉他们:“你们是了不起的,你们的无私奉献使我们得以守护这片圣土,经历一场困难的战斗终于在它上面踏下自己的足迹,这是一场争取和平的战斗,是一场需要勇气的战斗。”
          ③今天,当我们庆祝自身的创造性力量重又苏醒,重建被战争毁坏的家园,它与邻居们的土地相接,我们的孩子将在这片土地上一起玩耍,比着看谁采摘的花多;此时此刻,我感到了对我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的那种民族的和人类的骄傲。他们承受的力量、奉献的力量,坚守家园、历史和人民之间永不断裂之纽带的力量,为家园的远古传说、为“希望史诗”又增加了新的一章。
          ④主席先生,我知道,我完全清楚,这个至高无上、意义重大的奖励并非授予我和我的同伴: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先生和外交部长西蒙•佩雷斯先生,不是为了表彰已取得的进展,而是对一种追求的鼓励。以伟大的脚步和深深的自觉、以更为真挚的信念去追求。这样我们就可能将和平的选择、将这勇敢的和平,从词语转化为实践与现实。它是为了使我们有资格去完成我们的人民信托于我们的任多去履行人性和普遍的道德责任。

    [以色列]伊扎克•拉宾
          ①在柔嫩的16岁,我被发给了一枝步枪。这不是我的梦。我曾想做一个水利工程师。我曾在农业学校学习。我曾想,做一个水利工程师在干热的中东是很重要的职业。我今天仍然这么想。然而,我却被迫求助于枪。
          ②我在军队中服务了几十年。在我指挥下,那些想活、想爱的青年男女却是走向了他们的死亡。在我的指挥下,他们杀死了被派来杀害我们的敌方人员
          ③在中东的我们这一方,在以色列我们的家因,有着数以百计的墓地;但是,也是同样在埃及、在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从飞机的舷窗旁、从这些墓地的万尺之外,这些无计其数的墓碑一片沉默。但是,它们的呼喊却是几十年来从中东传遍世界。
          ④今天站在这里,我希望向那些所爱的人致意--也向敌手。我希望向所有这些国家在所有这些战争中的所有倒下者致意;向他们的家人致意,他们承受着丧失亲人的重压;向那些残废者致意,他们的创伤永远难以愈合。
          ⑤儿童降生于一个极不民主的世界,他不能选择他的父亲和母亲,他不能选择他的性别和肤色、他的宗教、国籍或家园。从他小拳紧攥地进入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置于他的国家的领导人的手中。是这些领导人将决定他是生活于舒适之中还是绝望之中,是安全还是恐惧。他的命运交给我们来处置--民主国家或其他国家的总统们、总理们。
          ⑥正如没有两个指纹是相同的,也没有两个民族是一样的。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法律和文化、传统和领袖。但是,有着一个能够适用于整个世界的普遍信息,有着一个对不同的政体、不同的种族、相异的文化都是共同的规律。
          ⑦“那么,就好好地照看你自己。”这是生命神圣的信息。
          ⑧各国的领导人必须为他们的人民提供这种条件--这种基础,如果你能做到的话。这将使得他们能够享受生命。这些就是:言论和迁移的自由、食物和住所,而最重要的是生命自身。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军人墓地都在沉默地宣告着那些国家领导人在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上的失败。
          ⑨只有一个激进的方法可以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没有装甲、没有坦克、没有飞机、没有水泥防御工事。
          ⑩这个激进的解决方法就是和平。
    【注释】1993年9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了原则宣言,同意建立一个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由西岸和戈兰高地的巴勒斯坦人民自由选举其代表,以色列士兵从该地撤出。1994年,阿拉法特、拉宾和佩雷斯三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然而,1995年拉宾被同胞刺杀,双方关系走向恶化。
    (1)甲文第①段中的“携带着自己家园的钥匙”的含义是
     

    (2)两篇演讲稿都提到了“孩子”“儿童”,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阿拉法特希望孩子们“比着看谁采摘的花多”,传递了一种祈求和平美好未来的愿望。
    B.拉宾痛斥了“极不民主的世界”没有给儿童以应有的选择权,致使他们的童年不幸。
    C.拉宾从儿童不能自主自我命运的特点,呼吁国家领导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安全和希望。
    D.二人借儿童来阐明自己的看法,呼唤人们着眼未来,也为双方达成的协议找到理由。
    (3)甲文末尾画线句提出的“履行人性和普遍的道德责任”;乙文也有类似的阐述,请从乙文第⑥至⑩段中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分别用“勇敢的”和“激进的”来形容“和平”,联系全文,你觉得这样说的原因有哪些?

    组卷:19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